經典賽車列傳(1):Mclaren M23

看板FORMULA1 (F1 賽車)作者 (B'z控之王XD)時間18年前 (2006/10/02 22:50),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Mclaren M23無疑是1970年代最佳賽車設計之一,Mclaren車隊憑藉著這台車創造Mclaren 車隊第一個黃金時期(1974~1976),當年設計這台車的天才設計師Gordon Coppuck擷取不少 當時LOTUS和TYRRELL這兩強車隊的賽車設計,特別是LOTUS 72這款經典賽車,如車側散熱器 、無散熱器的鼻翼等,然而MclarenM23的速度卻比LOTUS 72還要快上許多,可說是青出於藍 更勝於藍 Mclaren M23第一次登場在1973年的南非站,前世界冠軍DENNY HULME開著這台車拿下其生平 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竿位,然而在決賽中DENNY HULME卻落居第五,之後在1973年的剩餘賽 事中,PETER REVSON開著這台車拿英國和加拿大兩場分站冠軍,DENNY HULME也靠此車拿下 瑞典站的勝利,Mclaren M23也偶爾在排位賽或決賽中展現不下於當年的雙霸天LOTUS 72E和 TYRRELL 006的超快速度,然而因為穩定性不夠加上兩名車手(REVSON和HULME)都缺乏 攻頂的能力(HULME已經在走下坡,REVSON的穩定性不夠),MCLAREN在1973年最終只能以 年度第三作收 不過到了1974年有了轉機,前LOTUS車隊的王牌車手,也是當年史上最年輕的世界冠軍 Emerson FITTIPALDI轉隊到Mclaren來(轉隊原因除了Emerson FITTIPALDI和LOTUS 高層意見不合以外,PETER REVSON的突然身亡也是原因之一),MCLAREN M23馬上成為那 一年冠軍的兩大熱門車種之一(另一台是FERRARI的 312B3),Emerson FITTIPALDI 贏下三場勝利並成為世界冠軍,老將DENNY HULME在其生涯最後一季也拿下開幕站首勝. Mclaren車隊更是首次贏得車隊冠軍 然而隔年是FERRARI的天下,雖然Emerson FITTIPALDI拿下開幕站冠軍,並且在滂沱大雨 中的英國站贏得勝利,隊友JOCHEN MASS也在事故連連的西班牙站拿下其生涯唯一一勝 ,但是Mclaren M23速度比不上FERRARI 312T(312B3的改良版,採用橫置變速箱,降低車 子重心),FERRARI車隊贏得六勝(NIKI LAUDA 五勝,CLAY Regazzoni一勝),NIKI LAUDA 也成為繼Emerson FITTIPALDI之後的年輕帝王,FERRARI也一口氣斬斷了從1968年到 1974年以來被使用COSWORTH DFV引擎的車隊壟斷車隊冠軍的局面 1976年Emerson FITTIPALDI離開Mclaren到其胞兄主政的車隊,MClaren車隊換上開車風格 和性格都一樣狂野的James Hunt,Mclaren M23的速度還是遠比不上FERRARI 312T/312T2 ,但是Hunt憑著技術和膽識狂拿竿位,並且在西班牙站拿下其加入Mclaren後的首勝,然而 在賽季進行到一半時,HUNT的主要對手NIKI LAUDA已經拿下四勝並且積分領先HUNT有 35分之多 轉捩點是當年的英國站,HUNT拿下英國站的冠軍,卻因為換車手續違規而被取消資格 ,不過HUNT和LAUDA的此長彼消卻就此開始,之後LAUDA更在德國站發生嚴重的撞車意外 ,後半季比賽報銷大半,HUNT瘋狂搶分和狂拿分站冠軍,在閉幕站日本站前,把與LAUDA的積 分差縮減到3分,在日本站,LAUDA因為不爽惡劣天氣的比賽,選擇自動退賽,HUNT領先大半 場的比賽,最後因為爆胎,只能取得第三,但是積分差(69:68)已經足夠讓HUNT擊敗LAUDA 成為1976年的世界冠軍(車隊冠軍還是讓FERRARI拿走) 然而到了1977年,MCLAREN M23終究還是不敵歲月催人老,面對LOTUS的地面效應賽車 ,M23已經完全不是其對手,因而逐漸退出F-1正規賽事 順便補上MCLAREN M23的照片 http://0rz.tw/491Ww (完) -- KERORO:只要能夠掌控FIA和F1的轉播權,我們就有足夠的資金侵略藍星了,KEROKEROKERO KEROKEROKERO! KURURU:KUKUKU!我已經發明控制FIA的機器了 (以上純屬妄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1.15.119

10/03 00:25, , 1F
推有詳細XD 板上需要這樣的文啊XD
10/03 00:25, 1F
※ 編輯: yamatobar 來自: 218.161.12.86 (10/03 18:22)
文章代碼(AID): #158ISkUs (FORMULA1)
文章代碼(AID): #158ISkUs (FORMUL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