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轉向反應之原理 (3)

看板FORMULA1 (F1 賽車)作者 (............)時間18年前 (2006/12/13 00:51), 編輯推噓5(509)
留言14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EuropeanCar 看板] 作者: ciche21 (............) 看板: EuropeanCar 標題: [心得] 轉向反應之原理 (3) 時間: Wed Dec 13 00:49:51 2006 翻譯開始前先來看個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dqxshmkDJI
影片中的306使用了上次說到的"收油門轉向過度"的技巧,雖然這樣不是最快的過彎方式 ,但卻是最有趣的操控方式! 翻譯開始 ............................................................................ 5.後輪傳動 vs. 四輪傳動(RWD vs. 4WD) 基本上,使用四輪傳動並不會引導出動力轉向過度,但還是很多人喜歡這樣的配置,因為 其能提供優異的抓地力,進而增進過彎的速度,因此這裡就讓我們來解釋一下:四輪傳動如 何改善車輛抓地力。 現在!考慮一個正在過彎的輪胎,由於路面摩擦力的影響,胎地接觸面上的走向(trend)將 會被扭曲,並且產生"滑移角",過彎的速度越快,將帶來越多的離心力,則越大的滑移角 隨之產生,你可以將此現象解釋為:輪胎的扭曲產生了一個與離心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在 轉彎的過程中其將不斷的與離心力對抗,當我們不斷的加速時,輪胎的扭曲亦將不斷加劇 ,直到某個速度時,扭曲將達到一個極限,更多的速度將導致輪胎開始打滑並失去抓地力 ,我們將這個臨界點稱為"過彎極限(Cornering Limit)"。 一輛前驅車或後驅車在過彎時,其驅動輪已經存在相當程度的扭曲(滑移角),因為引擎的 動力只會被分配到兩個輪胎上,因此輪胎達到過彎極限之前所剩餘的可利用空間其實已經 不多了,反觀四輪驅動的車款,其動力可以被分配到所有的輪胎上,因此每個輪胎只需負 擔少部分的牽引力,當然所產生的滑移角也將較小,因此當滑移角達到極限之前,四輪驅 動的車子便能以更快的速度過彎。 到這裡,我們先將抓地力放一邊,回到主題"轉向傾向"上 比較轉向中性的四輪驅動車跟轉向過度的後輪驅動車,哪個比較好? 是永遠爭論不休的, 雖然我們在入彎與彎中時較喜愛中性的轉向特性,但到了出彎時,四輪傳動車子卻不能提 供我們一個"可以用來修正路線"的動力轉向過度,請記得,沒有車手能避免失算,即使是 車神 Michael Schumacher 也一樣,通常,我們需要在過彎時無時無刻均能感受到車子的 姿態與路面的狀態,並且由此決定我們下一步要如何控制車子,在這樣的概念下,後輪驅 動車款所提供的"可操控"動力轉向過度正是我們所想要的。 再來,具有動力轉向過度的後驅車要求駕駛在轉彎時需"介入"油門的控制,這使得駕駛較 能感受到自己正主宰一輛車,相對的,四輪驅動車款提供了大量的抓地力,限滑差速器,甚 至是行車電腦主動介入車輛的操控,因此我們總是聽到試車手說後輪驅動的車子能提供較 高的駕駛樂趣。 (這裡原作者可能說的有點誇張了,因為現在的後驅車同樣有一堆行車電腦會介入操控, 我想原文作者只是想強調後驅車在駕駛樂趣上的優勢) 我不是說四驅車無法做到動力轉向過度,具有前後輪30/70扭力比的Bugatti EB110即能做 到漂亮的動力轉向過度,即使是50/50前後扭力比車款(例如Mitsubishi Lancer Evo V)也 能藉由良好的懸吊設計來提供輕微的動力轉向過度,舉例來說,假如懸吊設計能讓車輛在 過彎時,外側輪胎能隨車身滾動而產生"正"外傾角(camber)(註),那麼胎地接觸面 (contact patch)將減少,因而滑移角增加,則動力轉向過度的特性就能產生,但是你仍 然不可能藉由懸吊的設計來產生有如後驅車般大量的動力轉向過度,因為這還要在整體抓 地力與車輛直線穩定性上取得一個平衡。 註:外傾角(camber)是指輪胎平面與地面垂直線間的夾腳,當輪胎上方是向車身外側傾斜, 則為"正"外傾角,反之則為"負"外傾角(如下圖)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Camber_angle.jpg
6.後驅車的新趨勢 在過去的20年間,我們看到汽車製造商逐漸讓後驅車越來越偏向轉向不足的特性,使得他 們得以更"安全",Porsche 996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前幾代的911提供有如地獄般嚴重的 轉向過度特性,但如今996已經變成一輛非常有教養的GT跑車了。 這樣的情況有一部份是來自市場的導向(似乎有錢的顧客比較在意安全,而不是刺激性), 而一部份則是使用較"寬"的輪胎,過去20年間,跑車的輪胎已經被加寬約50%,尺寸亦同 時增加,因此接地面積被大量的提高,當然這是為了增加抓地力,但是增加接地面積意味 著單位面積胎面所需負擔的轉向力變小了,所以輪胎走向被扭曲的情況變少,滑移角跟著 變小。 在我們考慮的滑移角範圍內(通常小於20度),牽引力對於小角度的滑移角影響較小,請看 連結中最下面一張圖。 http://www.autozine.org/technical_school/handling/tech_handling_5.htm#New-Trend 因此當我們施加相同牽引力時,較寬的後輪所增加的滑移角將較小,換言之,動力轉向過 度將變的較不明顯。 這解釋了為何115匹馬力的 BMW Z3 1.9會沒有動力轉向過度的能力,因為引擎缺乏足夠的 動力讓寬度205mm的後輪產生足夠的滑移角。 如果這台車能增加足夠的動力(例如 M Roadster)那麼動力轉向過度即可達成,但是,再一 次的汽車製造商非常喜歡配上更大個後輪以應付增加的動力,就像我們在M Roadster上看 到的一樣,因此動力轉向過度又被相當的限制住了。 在我的意見中(這裡指原作者),這樣的趨勢在前置引擎的後驅車上是很令人失望的,因為 這使得他們越來越缺少駕駛樂趣,儘管增加的抓地力能改善過彎時間。而對於中置引擎的 後驅車而言,他們偏向後的重輛分佈常產生令人討厭的轉向過度(這點下次會說到),則採 用寬一點的輪胎確實能改善操控與駕駛樂趣。 翻譯完畢 ............................................................................. 下一集將介紹車身配重對操控的影響,不要錯過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6.20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6.208

12/13 01:14, , 1F
過去的保時捷有多難開?玩過GT4裡面的"黃鳥"就知道了.....
12/13 01:14, 1F

12/13 01:15, , 2F
到不是說超嚴重的轉向過度,而是像鐘擺式的將你的車尾"扯"出
12/13 01:15, 2F

12/13 01:16, , 3F
去,而且控制不好也是有些微的轉向不足問題,可一旦了解上手
12/13 01:16, 3F

12/13 01:17, , 4F
後會發現這台車其實相當有其駕馭的樂趣,雖然只是遊戲,但多
12/13 01:17, 4F

12/13 01:18, , 5F
少可以體會文章中有些愛好者口中的後驅跑車的操控樂趣...+_+
12/13 01:18, 5F

12/13 14:18, , 6F
應該是Bugatti BE110吧(?)
12/13 14:18, 6F

12/13 18:53, , 7F
是EB110沒錯!
12/13 18:53, 7F

12/13 22:33, , 8F
用心的好文必推的啦!
12/13 22:33, 8F

12/14 00:06, , 9F
推一下好文,然後推薦nfs5-porsche,老保時捷真的很好玩
12/14 00:06, 9F

12/14 00:33, , 10F
推樓上 不過鍵盤很難抓過彎路線...
12/14 00:33, 10F

12/14 00:33, , 11F
車子都會晃啊晃的跑去吃草
12/14 00:33, 11F

12/14 18:26, , 12F
樓上用文章開頭提到的方法開就不會有這個現象,不然買個方
12/14 18:26, 12F

12/14 18:27, , 13F
向盤吧(茶)
12/14 18:27, 13F

12/17 23:07, , 14F
HIGH!
12/17 23:07, 14F
文章代碼(AID): #15Vjtty4 (FORMULA1)
文章代碼(AID): #15Vjtty4 (FORMUL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