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風情-澳大利亞人 (6)

看板AUS_Tennis作者 (Sammy最可愛了!!)時間15年前 (2010/11/10 22:0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享樂的澳洲人 ──“我看澳洲人”之六 ¤ 哲夫 澳洲文化中的享樂主義在世界上很有一些知名度。這裡流行的格言是“我們只有一個人生 (We have only one life)”所以,“及時行樂”的觀點在澳洲是金科玉律。和國人相比 ,澳洲人的工作本來已經輕鬆得可以,但最近的一項關於工作興趣的調查卻顯示,絕大多 數澳洲人不希望辛勤的工作,51%的人表示他們希望有更多的閒暇時間去享受,而不願工作 更長的時間,即使老闆願意付更多的錢也不幹。      記得在澳洲國立大學上第一堂“午飯時間”英語課,就接受到這種澳洲文化 “急風暴雨式 ”的洗禮。授課教師瓊安娜講課時,一不留神便把一隻大腳放在我們圍坐的桌子上。也是 我們這批從亞洲國家來的、受過循規蹈矩教育的人少見多怪,一個個竟面露詫異之色。也 許是意識到了需要對我們搞點啟蒙教育,她找了個話題,說現代澳洲人的生活追求是“Rel ax, Relax, Relax again (放鬆、放鬆、再放鬆)”,邊說邊向我們示範澳大利亞教師上課 的各種姿勢,有斜躺著的,有一屁股坐在桌子上的,不一而足,總的原則就是舒適、享受 。這倒真是一堂啟蒙課,隨後的日子, “放鬆一下(Relaxed)”便成了我在澳洲經常聽到 的一個詞。      澳洲人看來是很能找樂的。他們嘴邊時常掛著Have some fun,小學生愛唱的歌也是Don't worry be happy,年輕人三五成群走在街上往往是蹦蹦跳跳,有說有笑,市中心時不時會 有青年組合在吹拉彈唱,自得其樂;在郵箱和英特網經常可見演奏搖滾樂的廣告,說明搖 滾樂照樣受歡迎;就算是小孩過生日,也必得花錢請個小丑來助興。      一位朋友告訴我,在澳洲,你一定要特別在意“Holiday”這個詞,它在澳洲人的生活中 使用頻率之高、意義之重要,絕非我們可以想像。據統計,澳洲人一年可以享受的假期竟 然有144天之多,計有週末假日104天,公休30天,國定假日10 天,占一年365天的五分之 二稍弱,這就是說,澳洲人在一年時間裡,有五分之二的時間在度假。澳洲人對假期非常 看重,澳洲政府也鼓勵澳洲人在工作之餘更好地休息娛樂。澳洲的公共假日往往被有意放 在週一或週五,這樣他們可以玩得更久一些;有時,去度假的人還可以領到一份津貼。澳 洲人認為只有充分的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他們總是把節假日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不顧 一切地去追求享樂,怎樣玩得痛快就怎樣玩,如何生活得舒服就如何生活。澳大利亞人生 活哲學是,在業餘時間裡要使自己最大限度地放鬆,心情要無比的愉快,身體要非常健康 。      據說,澳洲人這種過分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式連美國人也自歎弗如,在歐洲各國乃至世界各 地就更少見了。 澳大利亞人之所以能夠如願以償地去消遣和玩樂,與他們的生活有可靠保 障是分不開的。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澳洲人在這塊遠離世界中心且物產豐富的大陸, 自由自在、自給自足、無憂無慮地生活著,有如世外桃源,以致直到今天,仍有相當一部 份澳洲人主張澳洲繼續走“香蕉共和國”的道路即過自給自足的日子,不要過問國際事務 。      今日的澳大利亞雖然沒有美國和日本那麼富裕,但多數澳洲人生活美滿,衣食無憂,悠閒 自在。如果能找到一份工作,那麼應付一個小家庭的生活便足夠了;一對夫婦如果努力工 作幾年,就可以購置比較好的汽車、花園甚至帶游泳池的房屋;另外,澳大利亞還有各種 社會福利設施和生活保險,用以幫助那些殘疾、退休、失業的人和其他有需要的人士。高 收入和高福利,使每個澳洲人從生到死都有保障,他們不僅在物質生活方面沒有後顧之憂 ,而且總有足夠的精力和相當數量的餘款供他們盡情玩樂。      有人形容澳洲人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自有金錢來”。澳洲人通常是週四領工資,每 到週五,街上的小酒吧便人頭湧湧,十分熱鬧。趁手頭剛發工資有點錢,叫上三五個好朋 友到酒館狂飲一通,已經是澳洲人的例牌節目。由於擔心爛醉如泥的酒徒引發交通事故, 員警往往在週五晚上設卡攔車檢查駕車者的酒精含量,不少人因此而蒙受罰款的處罰。正 因為誰都清楚澳洲人手裡存不住錢,所以澳洲的商業機構都規定週四這天為付錢日(Pay D ay),以免他們為一時的“灑脫”而負債累累。看來,為了對付澳洲人不負責任的“瀟灑 理財”,不得不搬出中國人通常在對付小孩時才採取的辦法。      在澳洲,不同年齡的人都有其自己的娛樂方式,有他們自己消磨時間的天地。澳大利亞的 學校注重素質教育,從小學到高中,學習內容遠沒有中國的孩子那麼多,幾乎沒有課外作 業,再加上學校十分重視娛樂活動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所以,澳大利亞的兒童基本上是在 玩樂中渡過他們的青少年時代的;澳洲青年人喜歡外出渡假,一到週末,他們便結伴到海 濱去游泳,到森林中去狩獵和野營,或是到郊外公園去燒烤,盡情享受大自然;澳洲老年 人一般是早睡早起,他們散步、遛狗或到公園讀報紙,一些老人喜歡白天到賽馬場、賽狗 場或賽車場打賭,另一些老人則喜歡在自家花園裡成天搗鼓。      在澳洲,你時刻都能感覺到文化上的差異。每到週末,你時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觀:讓在 養老院苟度殘生的父母獨個兒呆著,請個臨時工在家裡照看孩子,然後自己帶著心愛的人 和心愛的狗去海濱、郊外度週末。這種情況發生在澳洲,幾乎是天經地義的。如果發生在 中國,即使不遭千夫所指,也會在“道德法庭”好生辯論一番。      澳洲人衣食隨便,生活節奏散漫悠閒。在大街上漫步,很難見到西裝革履和繽紛時裝,因 為澳洲人特別不講究穿著,除非在政府機關、公司上班,或出席正式場合,平時著裝十分 隨便。在炎熱的夏天,有的男士只穿短褲,光著肩膀,女士穿條褲衩,戴個乳罩在大街上 行走的也屢見不鮮。澳洲人從不會以衣著取人,他們的觀點是,衣服是為人服務的,只要 能釋放能量又不傷風雅,穿甚麼,怎麼穿,完全是個人的自由。澳洲人吃的也非常隨便簡 單,三文治、火腿腸、牛奶、麵包是一年四季的“老三篇”;戶外工作,則喜歡到速食店 訂份外賣,隨便了事。雖然簡單,但營養驚人,據一份材料顯示,澳洲人平均動物蛋白質 攝取量,僅次於美國和新西蘭,居世界第三位。吃得太好,自然容易發胖,所以,儘管許 多澳洲人努力節食減肥,但肥佬、肥婆依然層出不窮。      在澳洲人的業餘生活中,休憩和體育運動兩部分往往可以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有學者 認為,澳大利亞良好的自然環境特別是環布四周的漫長海岸線,是造就澳大利亞獨特的以 享樂為主要目的的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澳大利亞人的休憩方式大多是從事某項體育 活動,而人們開展體育活動的目的也常常是為了自娛和休息。只有到了澳洲,你才會明白 ,甚麼是真正的群眾體育運動,在澳洲,在政府登記備案的參加有組織的體育活動的人數 超過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光登記參加板球運動的愛好者就約50萬人,其中競技體育只 占很小的比例,絕大部分人參加體育活動主要是出於娛樂、享受的目的。無論是賽手還是 觀眾,享樂和體育都結合得天衣無縫。      曾經有人對澳大利亞的“海灘文化”進行過研究,發現隨處可見的海灘在澳洲人的生活中 占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澳洲人的享樂主義的催化劑,也是澳洲人享樂主義的主要表現 方式之一。      每到夏季,澳大利亞各地的海灘總是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人們在這裡休息、沐日光浴、 海水浴、游泳、衝浪或從事其它活動。在本世紀5、60年代,澳大利亞的城市人中甚至誕生 了一個“海灘族”,這是一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出生的青年人,他們反對傳統價值, 以自我為中心,極度追求享樂,經常聚集海灘尋歡作樂。正因為海灘如此受人歡迎,與澳 洲文化的關係如此密切,所以,格雷戈、麥戈雷格在《澳大利亞面面觀》一書中說:“海 灘是澳大利亞人生活特色即赤裸裸的享樂主義的中心焦點”。正由於海灘變成一種亞文化 ,而與之相隨的衝浪運動甚至成了帶有宗教色彩的狂熱。澳洲人似乎受到美國夏威夷式的 生活方式的影響,他們把衝浪視為一種純個人的、帶點宗教內省性質的運動,並使之與享 樂主義合而為一。一位澳洲衝浪冠軍甚至宣稱,衝浪運動具有一種神秘主義內核,當人和 海浪交匯在一起時,會感到飄飄欲仙,從而找到吸食毒品的癮君子般的感覺。 不過,也有一些沉迷於海灘者別有所圖。據說澳洲一位心理學家對去海灘的人進行過調查 ,問他們去海灘的目的是為了甚麼。結果47%的人坦率地回答說,既不是為了海水,也不是 為了陽光,而是為了去看人,主要是去看異性。這裡又涉及到文化問題了,中國女人除開 職業表演,通常不願讓人觀看;澳洲女人則不同,她們認為,身體是一種美,讓人觀看身 體的美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在海灘上,不少澳洲女人都裸著上身,毫無顧忌地將乳房 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任憑眾目睽睽,我自巋然不動,在一些裸體泳場,時常可見男男女 女一絲不掛,直挺挺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前不久,悉尼著名的幫迪海灘還舉行了一場別開 生面的裸體衝浪比賽,50名身體健碩的男子一絲不掛,從海灘直奔海中衝浪而去,雖然天 色已近黃昏,但仍有近萬人流連在海邊,駐足觀看。      除了海灘,陽光和草地也是澳大利亞享樂文化的一個基本方面。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脫 胎於澳洲拓殖時代的叢林生活並融入當今澳洲人日常生活的“國吃”─ ─BBQ,即燒烤。 澳洲人幾乎每家都有燒烤設備,一個爐子,一塊鐵板,待鐵板燒熱後,漬上食油或黃油, 然後將調好味的牛、羊肉或香腸放上去煎烤,隨吃隨煎,香嫩熱乎。據說澳洲人請客的最 高規格是後花園的燒烤,假期週末家人朋友到郊外遊玩也是吃燒烤。在澳洲,出門遊玩感 到最方便的也是燒烤場地,在凡屬適合露營的地方以及在公園裡、公路邊的休息場所,都 建有燒烤爐灶和相關設施,使用煤氣和電,十分方便;離城遠的地方,爐灶旁邊還備好了 木柴,任人取用。BBQ這種澳洲人的“國吃”比起世界上的美味佳餚味道確實一般,但它所 包含的文化意味卻非同一般,澳洲人享樂至上、生活隨意、盡情享受陽光和草地的民族特 性,在BBQ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盡情享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已經融入澳大利亞人的血液之中,甚至成為民族心理的一部 分。這種現象引起學者的廣泛注意。格雷戈、麥戈雷格在《澳大利亞面面觀》中把享樂視 為澳大利亞民族主要的特徵之一,在他看來,澳大利亞人對待生活就像對待一次野餐那樣 ,表現為一種過分濃烈而且盲目的享樂主義。他寫道: “澳大利亞人最終還是把享樂置於 一切之上。重要的是生活之樂趣──陽光、啤酒、性,而非生活的責任。存在並不是為了 有所成就,而是為了享樂。”      澳大利亞民族享樂性格之下所掩蓋的深層心態,反映了他們對命運無可奈何的接受態度。 歷史學家曼寧、克拉克分析了地理環境對這一民族性格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他認為是 氣候和環境讓移民孤島的白種人逐漸接受了本地土著人的生活哲學“我們變得相信宿命, 逆來順受,對人類努力的奮鬥結果持懷疑態度。這片土地所反映出來的精神促成了澳大利 亞人對失敗的感受。澳大利亞人由此堅信,一個人總是微不足道的,在此嚴酷的環境中, 人還有甚麼重要性可言?”這樣一種無奈的心態,當然有其歷史淵源。      早期的殖民者由於環境艱苦,生活困難,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產生只求一息之存,只圖 一時之樂的念頭是不足為怪的。當時,大批叢林人包括牧場幫工、剪羊毛工等,到處流動 ,平日拼命掙錢,而一到週末、假日或工作淡季,便來到附近城鎮的酒館妓院,傾其所有 地拼命玩樂;後來的淘金人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們的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死亡的事經 常發生,或因為礦井崩塌,或因為疾病流行,或因為過度勞累。當時的報紙寫道:“單調 的生活使得手握寸金的採金者夜晚便出沒酒吧、妓院,一手摟著妓女,一手拿著酒瓶,狂 呼亂嚎。以至於牧師和醫生都稱他們患有某種癲狂病。”這批人無所謂希望,無所謂未來 ,“今朝有酒今朝醉”成為生活的主旋律。      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澳大利亞經濟日趨繁榮,物質條件優裕,生活水準很高,生產的現 代化使人們擁有更多的閒暇時間,生活方式也相對自在逍遙,對大多數澳大利亞人來說, 生活也不再是艱苦的代名詞,然而,澳洲人追求享樂的遺風依舊如故。有人說,澳大利亞 人之所以如此熱衷於享樂,似乎是由於他們總懷疑好景不長。過去已經不復存在,未來誰 也不能預測,所以關鍵是及時行樂,盡享今天。一些社會學家由此斷定,也許可以認為澳 大利亞人是一個享樂的民族,但很難說是一個快樂的民族。      (編者注:這是筆者幾年前在澳期間寫的個人隨感,觀點是否正確,編者不予置 評。他的觀點也並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 出處:http://www.aucca.com/aus61.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0.96.214 ※ 編輯: singlecolor 來自: 114.40.96.214 (11/10 22:04)
文章代碼(AID): #1CsgOpx2 (AUS_Tennis)
文章代碼(AID): #1CsgOpx2 (AUS_Ten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