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根廷模式領先巴西?
朱曉東
在玻利維亞取得32年的歷史性突破後,阿根廷主帥佩克爾曼面對記者的"為什麼要組
建兩支國家隊"的提問時,給出了一個有些朦朧的答案:"阿根廷國家隊只有一支,今天的
比賽就是證明。"這個回答的巧妙之處在於,強調了國家隊的宗旨或目標,而掩蓋了組隊
形式或戰術打法等細枝末節。
與佩克爾曼審時度勢、雙管齊下的策略不同,巴西隊老帥佩雷拉按部就班地祭出最強
陣容出戰,不過下半場他用桑托斯隊的希望之星羅比尼奧換下了里昂中場小儒尼尼奧。巴
西《環球報》認為,巴西隊並沒有在韓日世界盃後坐吃山空,相反,卡卡、阿德里亞諾、
羅比尼奧等新人的湧現讓衛冕冠軍有了多種選擇。實際上,巴西的陣容相對固定,新陳代
謝的步伐明顯比阿根廷缺乏一個計劃性。
無論是阿根廷還是巴西,"二隊"只不過是一個選拔人才的倉庫,其中大部分二隊隊員
都是尚待精雕細琢的"璞玉",真正晉升到一隊並成為主力者鳳毛麟角,正如2003年年初拒
絕貝爾薩召喚的前博卡前鋒大德爾加多所說:"我不會去國家隊報到,在那裏我只是一名
匆匆過客。"德爾加多的話昭示出一名邊緣球員的無奈,或許他的想法和做法有些偏激,
不過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阿根廷"一隊"的門檻之高。沒問題,先去二隊試試身手,通過
考驗,OK,去一隊先把板凳坐穿,通不過?對不起,想進二隊的球員比比皆是。
"阿根廷模式"即"大國家隊模式",由於高水準球員較多,正選國家隊只能通過不斷的
調試來補充新鮮血液,而阿根廷隊在近兩屆世界盃預選賽中始終壓倒巴西並非偶然,"大
國家隊模式"起到很大作用。實際上,阿根廷隊經常啟用兩套陣容也有很多時候是無奈之
舉,如帕薩雷拉時代的1997年美洲杯、貝爾薩時代的1999年美洲杯,都是因為主力球員經
過一個賽季的鏖戰後過於疲勞,教練才被迫起用大量新人匆匆上陣的。1997年的那批美洲
杯球員湧現出了維瓦斯、古·洛佩斯等新人。1999年,貝爾薩發現了薩穆埃爾和裏克爾梅
,這兩個人直到今天才在一隊站穩腳跟。
與當時的無心插柳相比,今天的阿根廷"國青隊之父"佩克爾曼卻要刻意栽培出一座山
林的各式植被,最終目的就是讓2006年的阿根廷不再重新經歷4年前的切膚之痛。於是,
有了2月份二隊赴客場硬碰德國的壯舉,也有了3月份一班國內毛頭小夥子試陣墨西哥的平
淡告白。雖然場面上未必讓人欣喜,但至少,這種"大國家隊模式"也讓盡可能多的優秀球
員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
遙想並不遙遠的貝爾薩時代,韓日世界盃預選賽的成功成為一支麻醉劑,凍結了"狂
人"繼續革新的動力。世界盃折戟後,貝爾薩似乎大徹大悟,於是便有了2003年初的大肆
試驗本土球員,於是也順理成章地湧現出了馬斯切拉諾、路易士·岡薩雷斯、特維斯等實
力派本土球星,並最終等到了雅典奧運會的秋收季節。如今,佩克爾曼未雨綢繆,力圖避
免貝爾薩前期的悲劇,這時的阿根廷已經領先了佩雷拉的巴西一步。
回過頭來看一下對玻利維亞的這支阿根廷"二隊",實際上仍是以在歐洲踢球的球員為
班底構成的。來自西甲中小球會的馬克西、米利托、加萊蒂、菲格羅阿、斯卡洛尼和杜舍
爾等球員構成了半壁河山,而來自國際米蘭的坎比亞索和布林迪索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
用。不久前,完全由國內球員組成的本土二隊曾在洛杉磯和墨西哥隊戰成1比1,真正出彩
的球員只有迪亞斯、帕拉西奧、薩拉特和貝盧斯奇等寥寥幾人,而這些人也全部被佩克爾
曼召入了今天的國家隊。
與阿根廷相比,巴西的海外球員的數量和能力似乎更勝一籌,不過佩雷拉顯然對一隊
更有信心,而馬塞利尼奧、貝萊蒂等實力派球員則很難得到主帥的青睞。從美洲杯的表現
看,巴西二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阿德里亞諾的個人發揮,在決賽中全場被阿根廷
隊壓制,不能不說是冠軍的遺憾。
4月27日,阿根廷和巴西完全由本土球員組成的國家隊將在聖保羅進行一場友誼賽,
而6月7日,兩隊主力陣容還要在布宜諾賽勒斯進行一場世界盃預選賽。從比賽性質來看,
無疑後者重要得多,不過放眼未來,前者是阿根廷"大國家隊模式"向巴西全面宣戰的前哨
戰,阿根廷模式優越,還是巴西傳統模式更好,屆時或許有一個初步答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5.118.43
推
218.160.177.204 04/01, , 1F
218.160.177.204 04/01, 1F
Argentina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