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青訓是成功的根源

看板B_supporters作者 (傷寒瑪麗)時間16年前 (2009/01/17 16:0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9-01-15 【明報專訊】香港的職業足球評述員協會成立,於全世界創了先河,英國、新加坡、馬來 西亞,以至中國和台灣等,皆無這種組織存在。協會的方針和抱負旨在推廣足球,拉近和 市民及球迷的距離。足球評述員除了是能掙錢餬口的職業,也可以和球迷及讀者分享體育 消息和見解。香港電視評述員大約有100人,能做到「同行非敵國」,就是協會的信念和 宗旨。 在協會的飯局,或是一些足球友誼賽的聚會上,偶然跟曾效力筆者麾下的曾偉忠閒聊,談 到一個信念,就是我倆都認為單靠金錢堆砌一支足球隊是行不通的,即或能夠幸運有成, 亦殊非正途上策,最佳例子便是曼城。已經離任南華教練的曾偉忠,對於該隊的青訓非常 着緊。以少林寺的本地大球會金漆招牌,過去20年卻只培育出山度士這一名球星,無疑是 未如理想。 體院削足球部港足地球停轉日 反觀美國,幾種職業運動都一直甚為注重培養新秀。棒球方面,在最高水平的Major Lea gue之下,有Minor和Little League,以及其餘低組別賽事;籃球NBA亦然,那些低組 別的隊伍像是衛星球會,全部跟頂級的正規軍有聯繫,乃提供新血的重要來源。至於歐洲 足球界,荷蘭阿積士於上世紀的青訓堪稱殿堂級,法國球壇亦一向高度重視年輕球員,以 至90年代初期的曼聯「七小福」和巴塞隆拿球星哥迪奧拿等,當年都是在自家青年軍中突 圍而出。 說回香港,昔日銀禧體育中心(體院前身)為足球壇提供了不少獨當一面的球星,包括羅 繼華、譚兆偉,陳志強、潘嘉明、歐偉倫、韋君龍,包含前、中、後3線球員。可惜自從 體院足球部停辦後,本地足運的青訓發展猶如「地球停轉日」,如今僅有傑志和流浪稍見 成績。沒有新血刺激,結果亦未能吸引球迷買票入場觀賽。 筆者頻密往返新加坡和香港,原因之一是在山度士足球學校擔任幼童及家長發展總監。要 推廣足球,不能只靠金錢,一切還需親力親為。曾偉忠推動南華的青訓,這是可喜的,但 須長遠貫徹執行,並由政府和足總做起,香港足運才有望回復50至80年代的風光。 文:黃興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5.127
文章代碼(AID): #19SP4ghu (B_supporters)
文章代碼(AID): #19SP4ghu (B_suppor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