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相同OPS下,似乎上壘率更重要

看板Baseball (棒球)作者 (萬華鏡華麗的分身)時間1月前 (2024/12/12 12:46), 1月前編輯推噓96(1026165)
留言273則, 104人參與, 1月前最新討論串1/1
前幾天在飛機上第一次看了魔球這電影,覺得特別有趣 就拿個紙筆隨便算算玩玩 很久沒算數學,有錯請指教^^" 考慮下列情形 A 和 B 都是OPS為0.8的打者,但是上壘率和長打率顛倒過來。打擊數據如下: A打者: 打席100 全壘打10 出局70 保送20 上壘率 = (10+20)/100 = 0.3 長打率 = (10*4)/(10+70) = 0.5 B打者: 打席100 一安19 二安1 出局50 保送30 上壘率 = (19+1+30)/100 = 50/100 = 0.5 長打率 = (19*1+1*2)/(19+1+50) = 21/70 = 0.3 可以看到在打席相等、OPS也完全相等的情況下,兩個打者的長相卻非常不同 A打者是長打型,打出的所有安打均為全壘打。 B打者小槍,打出的所有安打全為超短程。保送特多。 由此可以算出 A打者自己得到的總壘包數為10*4+20=60 B打者自己得到的總壘包數為19*1+1*2+30*1=51 表面上,同樣是100打席,A打者貌似比較出色 但是,由於棒球的本質是出局數的遊戲,出局數才是直接影響計算的關鍵因子。 A出局了70次,而B只出局了50次,換言之A的60個壘包是打了更多場次才得到的分數。 如果用每次出局來平均的話 A = 60 / 70 = 0.857 B = 51 / 50 = 1.02 因此,同樣OPS的兩位選手,事實上B可能是更能幫助球隊贏球的選手。 可以看出,OPS的問題是出在那個"加"號上。 兩個物理意義完全不一樣的東西硬是1比1相加,如果能各自加個權重是不是會更好呢? 或者,使用「以每次出局為代價,能換取到的壘包數」 也就是上面用的 (保送*1 + 一安*1 + 二安*2 + 三安*3 + 全壘打*4) / 出局次數 這個算法依然保有原來強調上壘與長打的特性,而且定義更為單一明瞭 可以用一句中文講完 這樣算是不是比原來的OPS更準確呢? 而且公式依然不複雜。 另外一個觀察點是, 目前看起來,可能違反直覺,但是上壘率貌似比長打率更為有效 所以相較全壘打藝術家,保送狂魔其實才是默默吃三碗公的那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2.44.241.119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seball/M.1733978774.A.51A.html

12/12 12:47, 1月前 , 1F
不會看WRC+喔
12/12 12:47, 1F
小白看不懂,覺得好難 事實上OPS我也覺得很複雜,兩個很不一樣的數字加起來好奇怪 我喜歡簡單又不失真太多 : )

12/12 12:47, 1月前 , 2F
長期看是沒錯 但短期賽就很難說了
12/12 12:47, 2F

12/12 12:47, 1月前 , 3F
洪昌基:
12/12 12:47, 3F

12/12 12:48, 1月前 , 4F
棒球是也是得分數的遊戲啊 壘包能不能轉成分數也很重要
12/12 12:48, 4F

12/12 12:48, 1月前 , 5F
12/12 12:48, 5F

12/12 12:48, 1月前 , 6F
數學遊戲
12/12 12:48, 6F

12/12 12:49, 1月前 , 7F
所以看wRC+
12/12 12:49, 7F

12/12 12:49, 1月前 , 8F
但,棒球是比得分不是比安打,1號球員最少十分打點
12/12 12:49, 8F

12/12 12:49, 1月前 , 9F
,二號可能一分都沒有
12/12 12:49, 9F
確實,而且長打能送回的壘上跑者比保送多 但是這吃隊友,可能也吃聯盟型態

12/12 12:49, 1月前 , 10F
12強賽轟倒日本的兩支全壘打表示
12/12 12:49, 10F

12/12 12:49, 1月前 , 11F
OPS終究只是一個指標,不可能只看OPS來判斷一個打者
12/12 12:49, 11F

12/12 12:49, 1月前 , 12F
好不好
12/12 12:49, 12F

12/12 12:49, 1月前 , 13F
看wRC+蠻明顯的 Soto跟大谷是180 vs 181
12/12 12:49, 13F

12/12 12:49, 1月前 , 14F
出局數就比賽內最珍貴的東西啊
12/12 12:49, 14F

12/12 12:49, 1月前 , 15F
1號松井、二號朗神,可以這麼想吧
12/12 12:49, 15F
印象中朗神保送好像不算多

12/12 12:50, 1月前 , 16F
WRC吧 比較準
12/12 12:50, 16F
準的肯定有的 只是通常算起來很複雜,比較不親民

12/12 12:50, 1月前 , 17F
兩人的OPS則是0.989 vs 1.036
12/12 12:50, 17F

12/12 12:50, 1月前 , 18F
看一下今年台灣大賽的勝負 你就懂了
12/12 12:50, 18F

12/12 12:51, 1月前 , 19F
你一堆人上壘沒得分是有什麼用
12/12 12:51, 19F
我有個unpopular opinion 其實我覺得長期看的話上壘多大概得分也會多....我猜啦

12/12 12:51, 1月前 , 20F
全盛時期的陳金峰跟彭政閔啊
12/12 12:51, 20F

12/12 12:51, 1月前 , 21F
Soto Ohtani
12/12 12:51, 21F

12/12 12:52, 1月前 , 22F
OPS就是很簡單的比較而已,理論上確實上壘率重要性
12/12 12:52, 22F

12/12 12:52, 1月前 , 23F
大於長打率
12/12 12:52, 23F

12/12 12:52, 1月前 , 24F
之前魔球的觀念其實也是上壘率>長打率
12/12 12:52, 24F

12/12 12:52, 1月前 , 25F
4
12/12 12:52, 25F

12/12 12:53, 1月前 , 26F
怎麼會拿一朗當例子= =
12/12 12:53, 26F

12/12 12:53, 1月前 , 27F
你算得沒錯 上壘率更重要
12/12 12:53, 27F

12/12 12:53, 1月前 , 28F
OPS就只是把OBP跟SLG相加,可是兩者的最大值根本不一樣
12/12 12:53, 28F

12/12 12:53, 1月前 , 29F
,0.400的上壘率跟0.400的長打率代表的意義也不一樣
12/12 12:53, 29F

12/12 12:54, 1月前 , 30F
OPS就是簡單的數據
12/12 12:54, 30F

12/12 12:54, 1月前 , 31F
所以要看wrc+啊
12/12 12:54, 31F

12/12 12:55, 1月前 , 32F
從投手角度看 全盛時期176很討厭 大谷親切多了(boom~)
12/12 12:55, 32F

12/12 12:55, 1月前 , 33F
所以現在看OPS+比較多 全聯盟下去比
12/12 12:55, 33F

12/12 12:56, 1月前 , 34F
所以可以看進階的wrc+啊
12/12 12:56, 34F
還有 199 則推文
還有 9 段內文
12/12 15:48, 1月前 , 234F
看整個球季應該是這樣,一局只有三個出局數,上壘率高出局
12/12 15:48, 234F

12/12 15:48, 1月前 , 235F
率就低。但是長打可以決定單場或短期賽。
12/12 15:48, 235F

12/12 15:50, 1月前 , 236F
如果是9個soto和9個大谷比賽,那soto很可能贏,但如果是
12/12 15:50, 236F

12/12 15:50, 1月前 , 237F
1個soto和1個大谷配8個一般人,那大谷應該會強點
12/12 15:50, 237F

12/12 15:51, 1月前 , 238F
笑了 打擊就是做好自己 擔心隊友打不打的回來幹嘛 照
12/12 15:51, 238F

12/12 15:51, 1月前 , 239F
這邏輯soto打擊率3成不到 憑什麼領7.65億美
12/12 15:51, 239F

12/12 15:53, 1月前 , 240F
12/12 15:53, 240F

12/12 15:53, 1月前 , 241F
我拿中職2024年的季賽作過分析,上壘率的價值至少是
12/12 15:53, 241F

12/12 15:53, 1月前 , 242F
長打率的2倍
12/12 15:53, 242F

12/12 15:55, 1月前 , 243F
那為什麼OPS不用OBPx2+SLG來計算?
12/12 15:55, 243F

12/12 15:55, 1月前 , 244F
因為沒必要 你可以直接查一個比2:1加權更準確的數值
12/12 15:55, 244F

12/12 15:56, 1月前 , 245F
這個2倍也不是絕對的,會受到整個環境的生態影響
12/12 15:56, 245F

12/12 15:56, 1月前 , 246F
但不會差太多 我聽過最低的上壘率價值比也有1.8倍以上
12/12 15:56, 246F

12/12 15:57, 1月前 , 247F
或者直接點算run created
12/12 15:57, 247F

12/12 16:07, 1月前 , 248F
沒錯 上壘率就是沒出局率
12/12 16:07, 248F

12/12 16:17, 1月前 , 249F
隊友是八個普通人的話 上壘率1.0也是妖怪吧
12/12 16:17, 249F

12/12 16:17, 1月前 , 250F
投手看到你就只能塞上去欸
12/12 16:17, 250F

12/12 16:18, 1月前 , 251F
當然隊友是八個廢物的話你還是多幹幾隻HR比較好
12/12 16:18, 251F

12/12 17:47, 1月前 , 252F
所以說wRC+比ops+更值得參考
12/12 17:47, 252F

12/12 17:53, 1月前 , 253F
OPS就是一個雖然有如此大的缺陷 卻竟然還不錯用的數據
12/12 17:53, 253F

12/12 17:54, 1月前 , 254F
你不要拿他去戰RC 他就還算是可以用
12/12 17:54, 254F

12/12 17:55, 1月前 , 255F
有很多不同加權的OSP阿 不全是上壘長打1:1
12/12 17:55, 255F

12/12 17:58, 1月前 , 256F
說真的,如果不是版友常常會貼數據,我也不知道去哪
12/12 17:58, 256F

12/12 17:58, 1月前 , 257F
看各種WRC+的統計
12/12 17:58, 257F

12/12 18:02, 1月前 , 258F
OPS就是粗略的計算 大概讓人知道這打者的強度
12/12 18:02, 258F

12/12 18:04, 1月前 , 259F
Fangraphs等一些數據統計網站可以查
12/12 18:04, 259F

12/12 18:04, 1月前 , 260F
我第一次學到OBP重要時被教的就是用1.8:1去算加權OPS
12/12 18:04, 260F

12/12 18:05, 1月前 , 261F
不過準確決定適合的加權比率比較沒意義 因為在過程中
12/12 18:05, 261F

12/12 18:05, 1月前 , 262F
你大概可以直接拿到一個別人算好的更實用的數據
12/12 18:05, 262F

12/12 18:06, 1月前 , 263F
中職2024我算出來是2.05:1 我也蠻意外能有這麼高
12/12 18:06, 263F

12/12 19:10, 1月前 , 264F
推樓上,結論得很好
12/12 19:10, 264F

12/12 19:16, 1月前 , 265F
你知道你的加權早就有人用了
12/12 19:16, 265F

12/12 19:30, 1月前 , 266F
google一下,這結論應該早就有了
12/12 19:30, 266F

12/12 19:36, 1月前 , 267F
但是促進討論還是好事給推~
12/12 19:36, 267F

12/12 20:38, 1月前 , 268F
上壘率1 和SLG1 相比 明顯屌得多
12/12 20:38, 268F

12/12 21:49, 1月前 , 269F
SLG1很猛欸,0.25/0.25/1.0,一年幹200隻HR
12/12 21:49, 269F

12/12 21:55, 1月前 , 270F
只要看什麼時候打者會被IBB就能知道SLG價值了
12/12 21:55, 270F

12/12 22:19, 1月前 , 271F
長打率高得分效率高,上壘率高則不一定
12/12 22:19, 271F

12/13 01:42, 1月前 , 272F
ops雖然簡單粗暴 但也不失為一個好用的指標 安打本身
12/13 01:42, 272F

12/13 01:42, 1月前 , 273F
就會成為上壘 因安打推進或是得分的機率 高於保送太多
12/13 01:42, 273F
文章代碼(AID): #1dMcgMKQ (Baseball)
文章代碼(AID): #1dMcgMKQ (Base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