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佐佐木麟太郎專訪 「打擊真的很困難」
https://today.line.me/tw/v3/article/3Nwy6lP
丹羽政善 Sportnavi
日美練習的差異:「各自都有優點」
2022 年夏天,美國 FOX Sports 製作了一部特別節目《Searching for Shohei》
(日文標題:《翔平を追いかけて》),主角是大谷翔平(道奇隊)。
筆者當時以協調員身分參與,隨團在日本進行採訪。
節目的重點,是自稱大谷粉絲的 Ben Verlander(現任 MLB 分析師),親自走訪
大谷成長過程中的相關人士,追溯他成為二刀流球星的背景。
整個採訪團隊超過10人,相當龐大。其中一站來到花卷東高中,Verlander 看完
棒球部的練習後,一度說不出話來。
例如:一出局一、二壘時,打者擊出右外野安打,壘上跑者該怎麼判斷?守備球員
又要如何觀察跑者動作、完成中繼?訓練幾乎等同實戰,要求瞬間判斷。
Verlander 看到這一幕,忍不住驚嘆:「每個人都得自己思考、自己動起來,真是
了不起的練習。在美國幾乎沒見過,但完全合乎道理。日本精密的棒球,或許就是
這樣練出來的吧。」
當時在場上的球員之中,就有佐佐木麟太郎(現就讀斯坦福大學)。
上個月筆者採訪他時,問起「還記得那場比賽嗎?」
他笑著回答:「是的,我記得。」
「那應該是我高二的時候吧。」
當時 Verlander 還問:「日本是不是所有高中都會這樣練習?」
事隔三年,筆者把這問題轉述給佐佐木。他先謙虛地說「其他學校的
情況我不清楚」,
接著補充:
「我們就是經常做那種帶著緊張感的訓練。想像比賽進入關鍵時刻、
陷入險境的狀況,把它直接放進練習裡。」
在美國,並不是完全不做基礎戰術的訓練,但多半只是確認程度,很難想像會
帶著那麼大的熱度。
佐佐木到美國後,才真正體會到這個差異。
「能夠整個組織認真面對戰術、戰略性的訓練,我覺得這就是日本棒球的優點
,很了不起。」
在美國,從小就很普遍會請私人教練,或是到訓練設施接受指導,強調的是提升
個人能力。
隨著年齡增長,表現突出的孩子會進入選拔隊,之後再往更高層級的選拔隊挑戰。
因為成員經常更換,所以需要高度默契的團隊戰術練習,反而比較少見。
不過,佐佐木也親身感受到:「若是針對個人的指導,美國可能更強。」
「美國的大學棒球隊,一支隊伍大約只有三十多人,其中一半是投手,一半是野手,
比日本的高中少得多。
因為人數少,(總教練或助理教練)就能針對每一個球員去做更細緻的指導。」
或許正因為人數少,美國才有可能做到這一點。
談到日美差異時,佐佐木也說:「兩邊各有優點。」但如前所述,在美國,選手
必須不斷經過層層篩選,最後留下來的,才有機會進入 Division 1※ 大學棒球隊。
根據全美大學體育協會(NCAA)統計,高中打棒球的學生能進入 Division 1 球隊
的機率,2024 年僅有 2.4%。能夠闖過這麼窄的門檻,「選手的層級真的很高」,
這次換佐佐木發出讚歎。
※ 美國大學運動分為 Division 1、Division 2、Division 3,其中 Division 1
是最高層級。
斯坦福大隸屬於大西洋岸聯盟(ACC),今年 MLB 選秀中該聯盟共有 61 人獲得指
名。而以聯盟別來看,東南聯盟(SEC)有 107 人被指名,排名第一。
「(他們)展現出來的力量……怎麼說呢,在日本時(我)在力量方面算是比較
突出的,但來到美國就像重新回到起跑點。
高中時期,因為比周圍選手多多少少打了些全壘打,受到外界矚目;但到了美國,
還有很多很厲害、比我更強的球員存在。」
面對這樣的高水準,確實讓他感到震撼。但佐佐木不僅沒有退縮,反而覺得更有
衝勁。
第一年面臨的打擊課題
「就像又遇到一堵新的高牆,但同時這也是很大的刺激。」
具體來說,他看見了什麼樣的「牆」呢?佐佐木首先提到,自己沒能完全對應
對手的調整。
「賽季前半段狀況相當好,打球能往不同方向飛出去,雖然沒打出全壘打,
但就擊球品質來說我蠻喜歡的。擊球初速也有超過 170 公里。」
前 13 場比賽,他有 11 場敲出安打,打擊率 .352、14 分打點。
雖然打球角度不多,但「整體來說並不差,只要耐心等待,總有一天會出現……」
甚至覺得自己手感不錯。
事實上,在第 17 場對上 Duke 大學的比賽中,他一口氣轟出兩支全壘打,
接下來四場比賽又追加四轟。然而,之後卻將近一個月沒有全壘打,
自 3 月 23 日起的 15 場比賽,他的打擊率僅 .121,只貢獻 3 分打點。
對手的應變,他沒能即時跟上。
「到了中段開始,我被對手的配球打亂。打球分布變得很多都是從中外野到右邊
的拉打。當我開始思考該怎麼修正時,反而被卡住,結果打成滾地球。」
他很清楚對手在用投球策略破壞自己的站姿與平衡。
「會利用高的位置,或是丟低角度的變速球,逼我做出動作。」
佐佐木試著意識:「不管來什麼球,都要能歸零重置,維持同樣的感覺、
同樣的動作、同樣的打法。」
不過他回想說:「狀況好時能維持,但一旦齒輪開始錯位,修正起來就會很辛苦。」
「這就是(今後)我要解決的課題。」
那段期間,他刻意把擊球點往前調。為什麼這麼做?佐佐木回憶說:
「就是要用身體去打球。」
「把球棒從身體拉開,用背部去抓球的感覺。那也是我原本的打法。」
連自己原有的打擊型態都被打亂,回歸原點的過程也是一連串的嘗試與修正。
「帶著那樣的想法進到比賽中去修正,有時候覺得『應該成了吧』,結果還是不行
。明年就看我怎麼把這些經驗活用起來了。」
棒球路上始終不斷摸索
在追求打擊技術的同時,佐佐木也特別投入在數據分析的功課。
「現在要弄清楚自己處於什麼狀態。除了看自己的數據之外,還要分析投手的攻擊
模式。其實隨著比賽階段不同,投手的配球方式會有很大變化。邊看數據,邊反省
,再進一步準備。」
「怎麼利用身體,才能把力量完整傳遞到擊球上?」——這也是如果要以大聯盟為
目標,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
他雖然自認從高中時期就接觸動作解析,但到了美國才深刻感受到:「原來自己的
知識還不夠。」
球場裡設有 Kinatrax 這套能解析選手動作的系統,他也從日裔生物力學專家
Bryson Nakamura 身上學習數據詮釋。
不過,Nakamura 後來被 Marlins 挖角,離開了大學。佐佐木表示,能夠藉由科學
方式客觀檢視自己的身體動作,並和自身的感覺做對照,比對差異,這樣的過程
「帶給我過去完全不同的新體驗,收穫很大。」
深入研究數據後,他也得到另一種體悟。
「數據當然很重要,但身為日本人,細膩的感覺也同樣重要。不能完全依賴數字,
最後還是必須回歸自己的感覺。找到真正符合自己的東西,這也是必須不斷摸索的。」
或許這正是他一度快要忽略、卻在美國掙扎後重新找回來的東西。
「我從小和父親(花卷東高中監督 佐佐木洋)一起建立起打擊基礎,但來到美國後,
反而忘記了那份最原始的感覺。想要提升表現時,我該意識的重點,和美國球員並不
相同。
數據當然是有幫助的,但我自己一路累積下來的感覺也同樣重要。這對我來說是很大
的學習。」
就這樣,佐佐木在各種層面上持續面對打擊課題。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但也再次深刻
體會到:
「打擊真的非常困難啊。」
不過,這並不是因為退步,而是因為他成長後,才更接近了打擊的本質。
「隨著感覺一點一滴累積,會漸漸出現『啊,原來是這樣啊』的體悟。但其實永遠
都還在摸索。所謂完美,在我心中是不存在的。隨著年齡、棒球時代的演進,都必
須持續調整自己。大概只要我還在打球,就會不斷追尋下去吧。」
前些日子,剛入選美國棒球名人堂的 Ichiro,在典禮前一天的記者會上這麼說:
「打擊是沒有終點的。所謂『啊,這樣就能一直打下去』的固定型態,
其實是不存在的。
」
其實早在 2009 年,他連續 9 年敲出 200 支安打、刷新大聯盟紀錄時,
就曾經說過:
「打擊裡總是並存著相反的想法,不存在所謂最終的固定型態。沒有任何一種型態
可以說『就是這個了』。
但同時,必須一直去創造當下最好的型態。這種矛盾的思考並存,反而成了我很大
的助力。」
佐佐木也理解這一點,因此把目標聚焦在「追求再現性」上。
「關鍵還是在於,能不能把同樣的東西,一次次、穩定地做出來。無論是心理層面
還是技術層面,甚至包含身體的感覺,都能用同樣的精準度與穩定性展現出來。
我認為,這才是讓自己能長久打下去的關鍵。」
在大一賽季,他就像被交付了一份作業。這個夏天,他選擇不是繼續打比賽,而
是花時間把過程好好整理。
等到秋天回到校園,要在隔年 2 月開幕前,透過練習逐一完成。而在那之前
的 1 月,對他來說,則必須專注於課業,好讓自己在球季開始時,能專心投入棒
球。
後篇,將會談到他在學校生活上的挑戰。
(企劃構成:Three Ligh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8.158.17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seball/M.1759325049.A.712.html
推
10/01 21:30,
2小時前
, 1F
10/01 21:30, 1F
推
10/01 21:33,
2小時前
, 2F
10/01 21:33, 2F
LINE合作的中文版 我不知道他們怎麼翻譯的
※ 編輯: AisinGioro (118.168.158.177 臺灣), 10/01/2025 21:36:08
推
10/01 22:14,
2小時前
, 3F
10/01 22:14, 3F
Baseball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