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 天大的玩笑 (2)
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在1986年降臨了印地安人隊:他們贏了。倒不是聯盟冠軍,但他們
贏了84場球,這是1968年以來的最多勝。而且最值得讚許的是,儘管他們沒能從Blyleven
交易得到什麼實質幫助,他們還是進步了二十四場之多。
「人們都說1986年是假象,但我不這麼想。」Bavasi說:「看看我們的先發九人。很
少人注意到,但Gabe和Phil在他們的任期結束前,都透過幾次非常棒的交易換來年輕好手
,現在也終於開花結果。」
他們以手臂酸痛的Len Barker換來了Brett Butler和Brook Jacoby,兩人最後都躋身
先發。
他們以Rick Sutcliffe和Ron Hassey,換得Mel Hall和Joe Carter兩位先發外野手。
他們用Jerry Dybzinski換來Pat Tabler。
他們用Von Hayes換來Julio Franco。
他們用精疲力竭的Gorman Thomas換來Tony Bernazard,Paul總是叫他做「小紳士」
。
Bob Quinn選中了Cory Snyder。
1986年的印地安人有四位選手打擊率超過三成─Bernazard、Franco、Tabler,以及
Carter,團隊打擊率則是.284。
他們有六個人的全壘打數在17支以上:Carter(29)、Snyder(24)、Hall(18)、Jacoby
(17)、Bernazard(17),以及Andre Thornton(17)。
他們的得分、打擊率、盜壘,甚至三壘打數都是全聯盟第一。
投手群搖搖欲墜,4.58的防禦率是美聯倒數第三。但Tom Candiotti獲得16勝,45歲
的Phil Niekro也贏了11場,Ernie Camacho也有20次救援成功。
「那一年發生的事,的確有很大部分來自純粹的情緒。」Bavasi說:「球員們開始相
信自己,還有我們正在努力的目標。他們不再認為印地安人非得是大爛隊不可。我們有些
球員為了晚上的比賽,下午兩點就來到球場,而他們到辦公室來只是想談談。我們做了一
些小事,像是在眷屬等候室裡裝空調。聽起來或許沒什麼,但對丈夫們來說很有意義,因
為那會讓他們的另一半開心。我們的幾位選手打出了生涯顛峰,因為我們的打線效率極高
。就是一種興奮雀躍的感覺。」
依照往例,當印地安人的表現值得尊敬,球迷也就回來了。印地安人吸引了將近150
萬觀眾,票房之佳僅次於1951年。這是特別驚人的成就,因為印地安人在1985年的102敗
意味著1986年幾乎不可能有預售票房。
「當我們連勝幾場之後,我們開始可以一個晚上吸引四萬人,甚至五萬人。」Bavasi
說:「Bill Veeck跟我說過,在1948年,他會從球場上層看台的窗戶向外看,一眼就能看
到那層層疊疊越過西三街路橋,走進球場的人潮。看見這麼一大群人─而且他們都是真正
買票進場的球迷─使我感受到一種難以置信的刺激,那正是Veeck向我形容的感覺。」
只是,1986年到頭來不過是一個玩笑。
《運動畫刊》以印地安人的Snyder和Carter作為1987年棒球版的封面人物。報導的標
題則是:「印地安人起義!相信這一切吧!克利夫蘭是美國聯盟最佳球隊。」
如同1986年本身,這張封面也不過是某種宣傳花招。
「寫這篇專欄的記者並沒有將印地安人選為最佳球隊。」記者之一的Peter Gammons
說:「我們都知道克利夫蘭的投手有嚴重問題,靠這種投手,他們能打到五成勝率算幸運
。但有個編輯覺得選印地安人很好玩,所以他們搶先一步。」
這真是出人意料,即使對於早已習慣墊底,從而放棄球隊的克利夫蘭球迷而言。然而
,1987年的印地安人卻輸了101場。《運動畫刊》宣稱的美聯最佳球隊,最終成了大聯盟
最爛的球隊。
印地安人在1985年是60勝102敗。1986年則是84勝78敗。1987年,它又倒退回61勝101
敗。永久的Pat Corrales在季中就被開除,由Doc Edwards接任。
發生什麼事了?
1986年球季結束後,Jacobs兄弟買下了球隊。Bavasi辭職去從事個人事業。有一個說
法是,Bavasi知道自己不能再像O'neill家族擁有球隊時那樣,在球隊裡稱霸。Jacobs兄
弟對未來有確切的計畫,而這些構想和Peter Bavasi的也許不太一樣。
Bavasi說,最終還是錢的問題。
「我接到一家叫Telerate的公司開出的優渥條件。」他說:「Bowie Kuhn招攬我去做
這個工作。它付的錢是我在印地安人賺的(15萬美元)好幾倍。我在公司有股票選擇權,還
有股本。棒球的收入根本比不上。此外,我感覺我已經在1986年救贖了自己。我從印地安
人隊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也盡了一切力量。」
有些球員卻不這麼認為。
在Jacobs兄弟買下球隊之後,他們決定削減薪資額度,用年輕球員進行重建。Carter
、Candiotti和Butler都還不老,但他們想要高薪,並且認為自己在1986年已經賺到了這
筆錢。
「有些球員的確跟我說:『我以為我們大家都會留下來重建這個球隊的。』」Bavasi
說:「我告訴他們,我並不上場打球。我離開應該沒什麼大不了。」
但影響確實很大。Bavasi為球隊注入了一些自尊,而他的口號「印地安人:這是我的
球隊」不只為廣大球迷接受,也在球員之間廣為流傳。
「只是,錢從半路殺出來。」Bavasi說:「球員想的不再是自己正在做一件可以向子
孫流傳的大事,而是開始問球團:『我這麼做有什麼用?』大家都在申請仲裁。Jacobs兄
弟可不打算砸下大把鈔票;到頭來,為了省錢,終於不得不做交易。就算我留下來,我也
很懷疑我能改變什麼,因為Jacobs兄弟自有他們的經營手法。」
也許這些都是真的,但仍無法彌補以下的事實:當初用心計較促使球員認同球隊的那
個人,到頭來卻為了金錢考量而最早抽腿。強力推銷的結果,不過是讓Bavasi的口號成了
這麼回事:「印地安人:這是我的雇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85.244
→
05/16 00:27, , 1F
05/16 00:27, 1F
推
05/16 00:48, , 2F
05/16 00:48, 2F
推
05/16 02:50, , 3F
05/16 02:50, 3F
推
05/16 08:47, , 4F
05/16 08:47, 4F
Indians 近期熱門文章
37
195
21
46
39
160
13
48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