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甲] 尤文復興中堅或已構建,中場複刻席丹時代?

看板Juventus作者 (發現竟是壓抑右手威能)時間15年前 (2010/10/19 22:0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尤文復興中堅或已構建 三才俊欲複製齊達內一代 2010-10-18 01:35:27 來源: 網易體育 跟貼 3 條 手機看賽事 去年的轉會市場上,“老婦人”近5000萬引進了梅洛和迭戈,但對於 中場的改造。相比於此,今年夏天克拉西奇的1500萬歐元和租借而來 的阿奎拉尼這樣的“小手筆”,卻成為了斑馬軍團至今優異成績的保 障。 網易體育10月18日報導 自內德維德退役,尤文圖斯中場就一直遭人詬病,去年斥資5000萬歐 元引進梅洛和迭戈,但結果卻是迭戈重返德甲,梅洛領到“金垃圾獎 ”。今夏大換血的斑馬軍團再次改造中場,至少目前看來,1500萬歐 元引進的克拉西奇和從利物浦租借而來的阿奎拉尼以及青訓培養出來 的馬爾基西奧已經很好地撐起了尤文中場,三位當打之年的才俊正在 向上世紀90年代末期黃金一代的齊達內門看齊。 作為本賽季意甲的重要轉會之一,阿奎拉尼作為德爾內裏舊將帕隆博 的替身,在英超遲遲無法適應的義大利中場卻在義大利上演了“樹挪 死,人挪活”的奇跡。這位被看做是與皮爾洛風格相似的中場在本賽 季的比賽中成為了“老婦人”的閃光之處。中場的調度、橫傳、轉移 都顯示出了高人一等的實力,而在英超練就的一手後插上也威脅著對 手的大門,至於進球,今夜也終於到來。假若他能保持這樣穩定的狀 態,再入國家隊甚至是佔有一席主力位置並不是奢望。 被稱為“小王子”、“新塔爾德利”的馬爾基西奧被行家認為是尤文 復興的希望所在,但是本賽季的比賽中其實“小王子”過得並不開心 ---賽季剛剛開始,他就被推上了轉會的風口浪尖,更令人意外的是 ,他在媒體口中的“新東家”竟然是“死敵”國際米蘭!而他更被球 迷和記者詬病的是,他似乎在場上無法與阿奎拉尼共存,但是今晚二 人的表現擊碎了這樣的流言,他兩人牢牢地控制住了中場,讓萊切的 三前鋒根本沒有像樣的進攻機會,兩人在比賽中共傳球97次,其中84 次到位,這樣的成功率保證了本場尤文在進攻端的流暢。此外,在梳 理、銜接前後場的本職工作之餘,二人還攜手為斑馬軍團首開紀錄— —第13分鐘,阿奎拉尼接馬爾基西奧的妙傳,禁區前怒射,球直飛入 球門右下角! 本場比賽另一個看點就是被球迷昵稱為“金克拉”的克拉西奇的表演 ,由於在先前的比賽中克拉西奇表現出色,在意甲的射手榜和助攻榜 上都名列前茅,因此意甲各隊對這位一頭金髮、酷似內德維德的東歐 小夥子嚴加防範---即使如此,本場“金克拉”依然為隊友送上兩次 精彩助攻,展示了自己超人一等的個人能力。在萊切排出的3-4-3的 陣容中,最大的軟肋就是中後衛身邊的空當,而克拉西奇這樣速度奇 快、個人能力突出的球員最喜歡這樣的活動空間,於是比賽中經常會 看到阿奎拉尼或馬爾基西奧為克拉西奇傳球後“金克拉”一人獨挑對 手多人,然後給隊友送出妙傳的情景。本場“金克拉”送出了最多的 6次關鍵球,並在8次過人中成功7次,成功率之高令人咋舌,而尤文 的絕大多數進攻都有塞爾維亞人參與的身影。 正是因為有著阿奎拉尼、馬爾基西奧和克拉西奇這樣犀利的組合,在 比賽中尤文牢牢地控制住了場上的局勢,三人無論在進攻端的作用也 為本隊的防線減輕了許多壓力。而三人精彩而默契的配合讓球迷依稀 看到了90年代末期塔奇納迪、大衛斯和齊達內的“黃金組合”,當年 的三人,齊達內主攻,塔奇納迪主守,大衛斯在中場遊弋,攻守平衡 ,他們在中前場的默契配合成就了尤文圖斯的一代王朝。 現在的新尤文,克拉西奇負責邊中的突破與最後一傳,阿奎拉尼負責 調度和轉移,馬爾基西奧則在中場起到了平衡作用。雖然他們資歷尚 淺,尚無法現在就斷言他們一定會成為國際巨星,但是相比於AC米蘭 的西多夫、加圖索等“爺爺輩”的隊員,他們的年輕就是最大的本錢 。尤文歷史上無數的輝煌時刻,離不開塔爾德利等傳奇貢獻的力量, 又有誰知道,這些年輕人不會在尤文輝煌的歷史上添上屬於自己的一 筆呢? (本文來源:網易體育 作者:羅西基) --------------- 我喜歡這個比較法~ --   「因為夏季集訓是塑造體魄的關鍵時刻,要避免沾酒,所以我都喝可口可樂尤其是零卡路里的那種。」 ......2009.夏,百事可樂代言人Francesco Tott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1.2.194 ※ 編輯: yesing 來自: 203.71.2.194 (10/19 22:10)

10/19 23:39, , 1F
後來塔奇納迪被棄用 齊達內一代就瓦解了
10/19 23:39, 1F
文章代碼(AID): #1ClQOKTP (Juventus)
文章代碼(AID): #1ClQOKTP (Juven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