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Joe DiMaggio如何變革名人堂票選 (1)

看板MLB (美國職棒/大聯盟)作者 (Out of touch)時間17年前 (2008/06/13 01:18), 編輯推噓16(1607)
留言23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ow Joe DiMaggio Revolutionized Cooperstown Voting by Chris Jaffe June 09, 2008 http://tinyurl.com/6rabq4   棒球界的最高榮譽,當然是入祀紐約州古柏鎮的棒球名人堂。如同許多人長久以來提 過的,把守著名人堂「前門」的美國棒球作家協會 (BBWAA),是以嚴密把關聞名的。   更有甚者,他們是以對初次被提名者的高標準著稱的,特別是在早年。我記憶中的第 一次名人堂票選,是1986年Willie McCovey入選的那次。他是有史以來僅僅第21位首次投 票就入祀的人(加上Roberto Clemente那次特別票選的話,則是第22人),這些人還包括 1936年名人堂初建時選入的五個人。   從那時開始,他們把尺度放鬆了點。其實他們在 McCovey之後選進去的人數,和名人 堂最初51年入祀的人一樣多。但有這麼一段日子,BBWAA 最自豪的是他們推遲不朽名聲降 臨的能力。很難相信,在1936年那一票人之後,整整二十五年裡,沒有人能在首次投票就 入選名人堂。直到1962年,Bob Feller和Jackie Robinson才成為Babe Ruth和他的朋友們 之後,第一個首次投票就入選的人。   這違反理性。這麼多偉大人物都得等─Jimmie Foxx、Al Simmons、Lefty Grove,還 有 Mickey Cochrane─而且這裡只列了1929到31年的運動家隊! DiMaggio案例   報償被拖延最駭人聽聞的例子,恐怕是Joe DiMaggio。這位「洋基飛剪」還在大聯盟 拼戰時,人們就已經公認他是棒球史上最偉大的選手之一,他的球隊也屢次在聯盟稱霸。 他贏得三次MVP,而且在職棒生涯的每一年裡,都在MVP票選排名前十。   所以,如果BBWAA在票選MVP時這麼熱愛他的話,這種怪事又該怎麼解釋?結果,他得 一直等到1955年取得候選資格之後,才能擁抱最輝煌的一刻。聽起來實在有夠邪門,不是 嗎?   聽起來當然很邪門─但不是你想的那樣。弔詭的不是他在1955年入選,而是那年竟然 會有人投票給他。他是在1951年打完生涯最後一場比賽的。正常狀況下,你得先等待五年 ,然後在第六年取得候選資格。   結果他不但在人們預期的候選資格生效之前就入選,這還是他第四年得到票數。他第 一次獲得名人堂選票是1945年的事,遠在他退休前六年。1936年,名人堂允許BBWAA 選入 現役球員,但他們隔年立刻推翻了這條規定。絕大多數的 BBWAA成員顯然都知道這個訊息 ,因為那年的 246張票只有一票投給他。此後,就沒有人再投票給他,直到他退休兩年之 後的1953年。   前途從此越來越光明。但DiMaggio不是唯一一個這麼快就入選的例子。他是少數幾位 在通行的候選資格生效前就入選的人物。以下就是這些人,同時補上他們出現在票選中的 次數:    姓名 入選時間 最後球季 得票次數   Babe Ruth 1936 1935 1   Rogers Hornsby 1942 1937 4   Carl Hubbell 1947 1943 3   Mel Ott 1951 1947 3   Joe DiMaggio 1955 1951 4   怪事發生了。結果是,表面上的拒絕新人入選,是由於某些結構性因素,而非哲學理 由。 BBWAA 票選簡史:草創之初   1936年,BBWAA 得到了決定名人堂入選者的選票,結果各色人等都得到票數。其中一 個結果是,這個票選結果確保了在開基五人之外,沒有一個早期選手能在首次投票就入選 。作家們投票給42個人,幾乎囊括了從賽揚到當代的每一位球星。如上所述,Lou Gehrig 、Rogers Hornsby及Dizzy Dean等現役球員也包含在內。   當權者們立即開始清理票選過程,宣布禁止投票給現役球員。1937年,只有一名現役 球員Bill Cissell得到一票。呃,我也沒聽過這個人,更無法想像怎麼會有人覺得他有資 格入選。而且他那年還是從小聯盟展開球季的,大聯盟生涯顯然也已接近尾聲。不久,名 人堂決定球員必須退休整整一季,BBWAA 才能在隔年投他票。   此後,「現役」球員的唯一一次得票,是在一種詭異的情境下。Dizzy Dean連續幾年 都得到選票(1942到46年),然後在一次公關場合裡(1947年)為聖路易布朗隊投了一場 比賽。但除了1936年之外,他在真實的大聯盟生涯裡倒是從未得到名人堂選票。   Joe DiMaggio在1945年得到的那張票,則說明了這種事通常是怎麼發生的。就技術層 面而言,由於二戰讓他無法上場,他是有資格候選;但他就只得到這麼一張票,因為人人 都確信他會重返大聯盟。可這個自行其是的愚蠢投票人反而確保了DiMaggio不會被選進名 人堂。   除了偶爾出現的怪事,名人堂票選到了1930年代晚期已經上了軌道。可即使經過了明 快的清理,還是沒人能在首次投票入選。在Mel Ott取得候選資格的第一年,他得到61.4% 的選票。這在1937到61年間並不比其他人差。   還有幾件事搞亂了投票工作。首先,儘管一位球員取得候選資格的期限有明確規定, 但投票的其他方面根本是一團亂。幾個因素的聚合導致了困擾,包括:   - 1940年代的 BBWAA有一段時間是每三年投票一次,這造成候選名單大量積壓。候選 人堆積如山則是因為....   - 儘管他們可能對球員取得候選資格的時間設了標準,卻沒有制定明確的落日條款。 在DiMaggio第一次正式列名票選的1953年,退役三壘手Bill Lange也得到一票,但他的最 後一季是1899年。基本上,作家們的唯一限制是他們的記憶力,以及老兵委員會選了許多 古代球員這件事。   - MacMillan 棒球百科全書的第一版還要過很久才問世。此時存在的統計數據多半不 可靠。   - 今天,人們會收到一張名單,他們只能選名單上的候選人。但當時的情況顯然不是 這樣。遠遠不及所有合理標準的人也能得到票數。連十年都沒打滿,照說根本不夠格入選 的人,也會得到支持。最後,連總教練都有票數。最出名的莫過於從未在大聯盟打過任何 一場球的Joe McCarthy,連他也能入選。   - 最後,一年的等待期實在太短。當時的每一個投票人都還記得黑襪事件。他們都明 白,一個人的名聲可以在多麼短暫的時間裡由好變壞。即使球員們始終無法在首次投票即 入選,許多投票者還是會遲疑。這促使他們將標準提高,以確保下一個偉大球星不至於馬 上就入選。或者,這也足以讓支持過Ott或Hubbell的人們重新評估。   結果造就了1940年代異常擁擠的票選。往往在一次投票中就有超過一百人得票。相形 之下,四十多年來,每次票選最多只有五十人至少得到一張票。   當Mel Ott在1949年首度列名票選,他是18位最終被BBWAA選入名人堂的球星之一,而 從現在看來,幾乎每一個都是毫無疑問的人選。但那年只有 Charlie Gehringer一個人入 選,而且是在決選投票之後。   (待續) --

06/13 01:20, , 1F
這篇很棒
06/13 01:20, 1F

06/13 01:22, , 2F
Bill James介紹的蠻仔細的 就是一群愚蠢的老頭在亂搞
06/13 01:22, 2F

06/13 01:25, , 3F
Whatever Happens to the Hall of Fame,這本書值得讀
06/13 01:25, 3F

06/13 01:28, , 4F
看來後半段更精彩... 科科
06/13 01:28, 4F

06/13 01:29, , 5F
這篇非常的棒 ^^
06/13 01:29, 5F

06/13 01:31, , 6F
Yankee Clipper 應該翻洋基快艇比較對
06/13 01:31, 6F

06/13 01:34, , 7F
萬年國代 :P
06/13 01:34, 7F

06/13 01:45, , 8F
其實我不太清楚Yankee Clipper究竟是取自19世紀的那種
06/13 01:45, 8F

06/13 01:46, , 9F
投給Joe McCarthy... 乾脆投給Eisenhower或Roosevelt算了
06/13 01:46, 9F

06/13 01:47, , 10F
快艇,還是30年代汎美航空的飛剪號客機?
06/13 01:47, 10F

06/13 01:47, , 11F
我可能得再查查看,我以前一直以為是快艇 @@
06/13 01:47, 11F

06/13 01:58, , 12F
這篇真的很有趣,本來我也想翻這篇,不過怕時間不夠
06/13 01:58, 12F

06/13 02:25, , 13F
未看先推
06/13 02:25, 13F

06/13 02:47, , 14F
我找到的說法是因為他在場上的表現和那些快艇一樣優雅
06/13 02:47, 14F

06/13 03:17, , 15F
好文
06/13 03:17, 15F

06/13 03:17, , 16F
這篇真的很棒
06/13 03:17, 16F

06/13 03:40, , 17F
這篇不錯 有人說過洋基40會進名人堂 可以看看
06/13 03:40, 17F

06/13 03:42, , 18F
右手大大還能連想到萬年國大 真是佩服
06/13 03:42, 18F

06/13 03:56, , 19F
洋基40先打完十年再來談吧
06/13 03:56, 19F

06/13 08:59, , 20F
我後來查了一下,clipper還是翻成飛剪比較對。
06/13 08:59, 20F
手邊剛好有Richard Ben Cramer的Joe DiMaggio: A Hero's Life (2000)。 Yankee Clipper這個外號的典故在152頁。 其實DiMaggio升上大聯盟之初,人們給了他許多外號: Dead Pan, the Wallopin' Wop, the Roamin' Roman, the Little Bambino, Dago, DiMag, Joe D, Big Giuseppe, 還有Joltin' Joe或是the Jolter. (除了Joe D之外,  Simon & Garfunkel寫"Mrs. Robinson"這首歌時,用了"Joltin' Joe") 然後在1939年, 轉播洋基/巨人隊主場比賽的電台主播Arch McDonald, 開始把當時汎美航空最新型的越洋班機─飛剪號客機,和DiMaggio聯結在一起: 兩者的力量、距離和風采,在他看來,同樣是無與倫比的。 (飛剪號/波音314型水上飛機,是當時體積最大、速度最快、航程最遠的飛機,  也是世界第一架越洋(太平洋/大西洋)長程客機。  可參考英文維基相關條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Boeing_314) 透過收音機無遠弗屆的電波和廣大的聽眾, McDonald在DiMaggio每次上場時必備的介紹: "Batting clean-up, Joe DiMaggio─The Yankee Clipper...." 也從此成為DiMaggio最有名的外號。 SABR對於"Yankee Clipper"的由來,也是這麼說的。 在他們為Arch McDonald作的傳記裡。 http://bioproj.sabr.org/bioproj.cfm?a=v&v=l&pid=18878&bid=1206 ※ 編輯: Fitzwilliam 來自: 118.161.69.29 (06/13 09:28)

06/13 09:30, , 21F
我也查到了Arch McDonald,你是對的
06/13 09:30, 21F

06/13 09:47, , 22F
選文章的眼光品味好,翻譯的功力更是好 XD
06/13 09:47, 22F

06/13 13:05, , 23F
好文推~~~~
06/13 13:05, 23F
文章代碼(AID): #18KLfT8P (MLB)
文章代碼(AID): #18KLfT8P (M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