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uardiola執教的曼城如何稱霸英格蘭 (四)
看板ManCity作者Underground (Mind the gap ... ...)時間6年前 (2018/10/27 16:47)推噓0(0推 0噓 10→)留言10則, 2人參與討論串1/1
原文章:How Pep's Citizens have taken over England
https://goo.gl/tVtYjk
作者:Constantin Eckner
Austin Reynolds
中譯來源:虎撲
https://bbs.hupu.com/21868285.html
====================================
========
攻防轉換
========
曼城在攻防轉換中的表現決定了曼城的比賽走向。在重新獲得球權的那一瞬,
曼城的所作所為都是在為接下來的控球定基調。
在比賽局勢發生變化的時刻,曼城總能做出迅速有效的反應。
這也是Guardiola麾下的曼城能在英超諸強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
儘管本賽季曼城通過反擊打入了許多球,但他們如此與眾不同的本質所在是什麼呢?
答案是:對與對手反擊的破解和丟球之後的反搶。
========
反壓打法
========
(譯者註:即丟球之後的原地反搶)
繁複又華麗的傳控流球隊最畏懼被打反擊,就算是把失球後的壓迫做到極致,
轉換進攻依然是它們的軟肋,而以Guardiola執教的球隊為最。
StatsBomb的Dewar和Thompson分析認為,曼城推進至對手進攻三區的種種方式中,
快速反擊占到了10%。
他們對快速反擊的定義為,在本方三十米區域內獲得球權
並在15秒內推進到對方進攻三區。
如前所述,曼城在調整高位逼搶的戰略以達到最佳效果時,花掉了數場比賽的時間。
在構築有威力的反壓時,Guardiola也不落俗。
從時間角度來說,前後差別還是很大的。賽季伊始,球員做決斷時猶猶豫豫,
上搶時也缺乏緊迫感。換言之,鋒線球員在逼搶中拖累了球隊,
使他們難以重新奪回球權。
之後發生的主要變化有二:
一是曼城開局愈發強勢,能把對手球員全部壓縮在對手半場,
甚至三十米區域。如此一來,快速反搶就能較好的執行;
二是假邊後衛戰術(見前文譯者注)幫助調整陣型,除去三位前場球員,
之前這七名中後場球員的站位偏向一個43。
執行假邊後衛戰術後,後場七人的站位為223。
兩名站位靠前的前衛隊員(譯者註:即De Bruyne和David Silva)能夠提得更靠前,
也不必擔心身後的空間。
兩名假邊後衛填補中場空檔之後,De Bruyne和David Silva能游弋到同側去參與進攻。
由此,參與丟球之後立即上搶的人數也增加了,
對對手的壓迫也更有效。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不只是縱向的“動態過程”,曼城在橫向的一條線上也能頗有壓迫能力。
兩名邊鋒都會參與進來——至少有個左邊的Sane,給球隊丟球之後的施壓提供了寬度。
曼城能在縱向、橫向都做出有效逼搶的最大本錢,就是兩位總是收到中路的假邊後衛。
De Bruyne、David Silva和Gundogan這個三人小群體在中場元氣滿滿,能一秒從傳控
切換到防守模式,有效抑制對手的反撲。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場線和
進攻線之間的距離被縮小了,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在賽季後面的比賽中,
三名進攻球員上搶成功率大大升高。
近來,曼城的上搶是這樣的。兩名假邊後衛給前衛位置提供了更多的保護,
De Bruyne和David Silva也有更大的自由度,能在更靠前的位置上搶。
如此,曼城就給持球者施加更大的壓力,減小了轉換進攻打成的可能性。
在賽季早些時候,曼城時常出現沒法兒快速搶回球權的情況。De Bruyne和David Silva
單獨面對對方進攻球員,而後場球員離參與壓迫還遠著呢。
有時前場球員會急於施壓,試圖在持球人身後直接搶斷。
而他那些站在持球人身前的隊友則是一臉懵逼,不知道他在做什麼。
方才提及的這些不穩定因素都被曼城化解。為使隊型緊湊、站位合理,
他們做了一些“止損措施”。有時曼城在丟球後不反搶,而是迅速轉入到
高位逼搶的防守陣型。但進行原地反搶的機會他們也不想錯過,
他們調整至4141之後,給對手中場的壓力陡增。進可開展反搶,退可進行高位防守。
此前,Guardiola麾下的球隊在丟掉球權之後的那幾秒能把“Guardiola式足球哲學”
發揮到極致。最著名的就是巴薩的“六秒原則”,
意為:在失去控球權後的六秒之內就要把球搶回來。在曼城教球員們原地反搶時,
Guardiola則是讓球隊把注意力放在控制出球點上,最好讓對手的持球人一籌莫展。
================
剩餘防守和再組織
================
曼城攻轉守的另一大特色是他們的剩餘防守,在德語中是Restverteidigung。
剩餘防守指:在球隊進攻時,整個陣型中未參與進攻的球員是怎樣展開保護的。
這個術語雖然很佛系,但做這項工作的球員並不是真的就“剩餘”了。
它主要是想說明進攻與防守的共生性。
Guardiola怕反擊,因此在他的球員們在控球時,他就對陣型做了一些很機巧的佈置,
球隊實現了首尾平衡,一旦丟掉球權,能在攻防轉換的第一時間破壞掉對手的反擊。
在曼城持球創造機會的時候,他們會在後場比對方多留一名球員,保持人數優勢,
防對手傳過頂球也在突前的那名後衛被過掉時提供保護。對方有兩名前鋒投入到前場,
那麼曼城就會佈置三名防守球員進行保護。依此類推,有三人在較高位置時,
曼城就有四人做準備。當中衛急需幫手時,遠端邊後衛必須得跑回來協助防守。
比如曼城在左側展開攻勢,Walker就要多防守。
Fernandinho會在防線前保護中路。
在特定的時候,他和防線的距離也讓他能進行點對點的覆蓋,即盯人防守。
與曼城的進攻類似,他們執行剩餘防守時會不惜一切代價在中路取得人數優勢。
為保證反擊的速度和質量,對手唯一的選擇就是繞開中路的曼城球員。
曼城中後場球員防守能力都很強,機動性也很勁爆,再加上人數優勢,
施壓就變得很容易,搶回球權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對手無法在中路掀起波瀾,但他們又想威脅曼城的球門。
他們就必須得把球快速分到空位,完成打門。曼城防線站位很高,
傳球的份量和時機都要恰到好處,多一分少一分都會被破壞。
傳大了,Ederson能輕鬆摘下;傳小了,極易被提前斷掉。
因此,反擊打曼城的中路幾乎是不可能的。剩餘防守功勞不小。
曼城中路密不透風的結果就是,對手的反擊沒速度、沒威脅,離球門很遠,
進行各種操作的角度也不夠。被逼到邊線之後,球員可參與進攻的角度就縮小了180度,
而在無法進攻的情況下,球員就只能選擇要界外球。
如此一來,曼城的對手在反擊戰裡唯有嘗試帶球突破曼城防線。
而曼城的整體回追和施壓做得非常好,對手的盤帶和突破一般都以失敗告終。
雖然曼城的剩餘防守很炫酷,在對陣強力對手的時候,
曼城還是得在本方三十米區域快速轉入全員防守陣型。
本方球門被衝擊時,四名後衛回縮到弧頂中央,緊密的收到一起。
左右邊後衛之間的距離都會在十碼以內。與剩餘防守的邏輯類似,
這樣的策略使得對方只能選擇繞過他們,而不能強攻中路。
在對手反擊時,曼城後防四人收到一起,在大禁區頂,並把前鋒放入越位陷阱。
由於持球人身邊佈滿大漢,遠射往往會被封堵出來。
唯一合理的選擇就是分邊,而這樣威脅就小多了。
中路密集的後果就是,對手在這裡的遠射威脅減小。後衛們收到一起後,
對手沒法順暢地在肋部傳球,也沒法在得分機率更高的中路起腳打門。
這就是曼城的思路:先延阻對手射門,讓中場球員回防到位,接著進行後場施壓,
奪回球權,或者逼對手回傳,與此同時,
曼城球員集體前壓,轉入前文提到的常規防守陣型。
(續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0.163.14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nCity/M.1540630059.A.01A.html
※ 編輯: Underground (36.230.163.143), 10/27/2018 16:49:56
→
10/27 16:50,
6年前
, 1F
10/27 16:50, 1F
→
10/27 16:51,
6年前
, 2F
10/27 16:51, 2F
→
10/27 16:51,
6年前
, 3F
10/27 16:51, 3F
→
10/27 16:52,
6年前
, 4F
10/27 16:52, 4F
→
10/27 16:52,
6年前
, 5F
10/27 16:52, 5F
→
10/27 16:52,
6年前
, 6F
10/27 16:52, 6F
→
10/27 16:53,
6年前
, 7F
10/27 16:53, 7F
→
10/27 16:53,
6年前
, 8F
10/27 16:53, 8F
→
10/27 16:54,
6年前
, 9F
10/27 16:54, 9F
→
10/30 20:57,
6年前
, 10F
10/30 20:57, 10F
ManCity 近期熱門文章
106
299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