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愛]M.C.Escher

看板Netherlands作者 (NicolaasBergkamp)時間21年前 (2003/12/18 22:0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教授有一本著作,封面插圖的圖案是騎馬武士: 白武士騎白馬向右行、黑武士騎黑馬向左行。這正是艾雪一九五七年的木刻作品 〈規則的平面分割III〉。 http://store6.yimg.com/I/pomegranate_1772_6357226 毛瑞特斯‧柯奈利斯‧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是世界知名的荷蘭版畫家,生於 一八九八年,於一九七二年去世。他的版畫除了充滿藝術的本質之外,更包含了趣味的 科學性、文學性、音樂性和哲學性,十分耐人尋味。他是極少數藝術家當中,能令科學 家不僅把其作品當藝術來欣賞,還將之視為嚴肅的論文主題來研究剖析。 http://www.arts.cuhk.edu.hk/humftp/Fine_Arts/Gallery/escher/selfport.gif
(自畫像) http://www.cs.unc.edu/~davemc/Pic/Escher/Portrait.jpg
(另一幅自畫像) 從艾雪的作品裡,我們可以看見:規律的平面分割、滑動的鏡像、像背景的圖案功能、 形狀與對比的伸展、像連環畫般的圖案、不規則的表面填充、無窮大的數量、無限的空 間、三維空間的範圍與螺旋、球的反射鏡像、水的反射鏡像、多面體、倒置轉換、平面 與三維空間之中的衝突、相對性與不可能存在的建築物等等。這些複雜的科學名詞說起 來、看起來知識深奧,似乎與感性的藝術完全沾不上邊,但是,艾雪卻把它們奇妙地結 合起來,使他的版畫作品充滿了特異獨立的美感。 面對一幅幅重複幾何圖形、無止境空間結構、鏡像、對稱性、不可能存在的建築觀念等 版畫,大概會以為艾雪這位版畫大師必定在天文、數學、物理,甚或生物學的科學範疇 ,有異乎其他藝術家的稟賦和研究理解,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 艾雪的生平 艾雪生於荷蘭北邊的雷歐瓦德市(Leeuwarden),父親喬治‧阿諾德‧艾雪 (George Arnold Escher)是位工程師,曾被派往日本工作五年,累積了海外經驗,又繼承 了一筆遺產,家境因而轉為富裕。母親沙拉‧賀雷克曼(Sarah Gleichman)是艾雪父親的 續絃。其前妻去世留下兩個兒子,賀雷克曼又為他生下三個兒子。後來成為著名版畫家的 艾雪便是其中最小的一個,被暱稱為「毛克」。 艾雪小時候身體不好。一九○六年,他們全家遷居荷蘭東部大城市阿南市。一九○七年, 在艾雪課餘,父母開始送他去跟范‧耶爾迪克(Van Eldik)學習木工藝術,並跟隨 史登弗特‧克魯斯─杜普太太(Mrs. Stenfert Kroese-Dupuy),一位著名音樂評論家的 姐妹,學習鋼琴。 一九一二年,艾雪進入中學就讀。除了繪畫,其他成績都不太好,二年級還重讀了一年。 但在中學裡,美術教師范‧德爾‧哈亨(F. W. van der Haagen)很喜歡他,教他橡膠板雕 刻的技巧,後來兩人還成了好朋友。 中學時代,他交結了幾個好朋友,柔雪‧印根‧豪士(Roosje Ingen Housz) 、 揚‧范‧德爾‧都斯‧德‧威勒比斯(Jan van der Does de Willebois)和揚的姊姊菲特 (Fiet),以及巴斯‧凱斯特(Bas Kist)。他們終其一生維持了親密的情誼,巴斯還成了 艾雪作品的收藏家。 一九一七年,艾雪和巴斯同去拜訪畫家、蝕刻畫家黑爾特‧史迭賀曼(Gert Stegeman)。 艾雪一生少量的蝕刻畫,都是這段時期的作品。 這段日子,艾雪、揚和巴斯經常一起打撞球、晚上散步、徒步旅行、閱讀文學作品,他們 很喜歡安德葉列夫的《七個被吊死的人》、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果戈爾的 《死靈魂》。他開始寫詩與散文,無怪乎後來他能把自己對藝術的觀察和感覺清楚的以 文字表達出來。 一九一八年八月三日,中學畢業前的最後一次總測驗,艾雪的歷史、憲法體制、政治經濟 學、簿記等科目均沒能通過。雖然數學科通過測驗,但他並沒有真正明白題意。後來, 艾雪的版畫中涉及許多的數學原理,他自己不免誇大的聲稱,他從來沒有學會過數學的 秘訣。他說:「我在立體幾何方面稍好一點,因為與我的想像能起共鳴。即使如此, 在學校裡我也從來沒把它唸得很好。」 中學畢業考試的結果把他原來的計畫給打亂了。一九一七年,依艾雪自己的想法,希望 畢業後能進入阿姆斯特丹皇家藝術學院學習,他的母親為此特別去了阿姆斯特丹請教一 位教授,教授還提出德夫特(Delft)的高級技術學院(Higher Technical School)似乎對 艾雪的發展比較理想的建議。幸好當時的教育制度規定,考試沒通過,只要把不及格的 科目補過就可以。因此,艾雪一方面申請延緩兵役,一方面聘請私人家教補習功課, 仍是在一九一八年進入了德夫特高級技術學院學習。 一九一九年二月,艾雪去拜訪R‧N‧羅納德‧侯斯特教授(R. N. Roland Holst),這位 教授極力建議他做一些木刻,他也接受了提議。但不多時,德夫特高級技術學院卻拒絕 他參加學校考試,因為他沒能提出完整的中學最後測驗成績,於是他只有放棄在德夫特 的進修。 一九一九年五月,國防部拒絕他服兵役的請求,他決定去當建築方面的見習生,被建議 先去哈倫(Haarlem)的建築與設計藝術學校(School for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ve Arts)學習一些經驗和理論。九月,他去到了哈倫市。在這個學校裡,他遇見了教大自然 素描和版畫藝術的老師──沙謬爾‧耶穌潤‧梅斯魁塔(Samuel Jessurum Mesquita)。 由於梅斯魁塔的帶領,艾雪終於找到了他自己最喜歡的領域:版畫和設計藝術,尤其是 木刻,而且終身沉浸在這項志業之中。 梅斯魁塔教給艾雪許多版畫技巧,例如趁印在紙上的油墨尚未乾,隨即再印到另一張紙 上,造成鏡子反映的效果,就是他傳授的一項技術。雖然後來艾雪的版畫發展風格與 梅斯魁塔完全不同,可是兩人始終保持著密切的情誼。 梅斯魁塔是猶太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佔領荷蘭,一天他離奇失蹤,從此未曾回來。 艾雪在戰爭期間設法把梅斯魁塔的創作找地方隱藏起來,後來在阿姆斯特丹的市立美術館 為它舉辦了一次紀念展。 一九二二年四月,艾雪離開哈倫去義大利。在義大利期間決定一輩子不找工作,做一個 藝術創作者。 一九二三年,艾雪在義大利認識了燕塔‧尤米克(Jetta Umiker)。燕塔的父親是德裔瑞士 人,原在莫斯科附近開設絲紡織廠,由於俄國革命流亡到芬蘭,而後返回瑞士。 一家人半年住瑞士,半年住義大利。一九二四年六月艾雪與燕塔兩人結婚,定居羅馬。 一九二四年二月,艾雪第一次在荷蘭舉行畫展。畫展地點在海牙的「向日葵畫廊」, 同展的還有德‧巴薩(De Bazel)的玻璃作品。 一九二八年,艾雪重新開始創作石版畫,哈倫藝術學校以前的老師派潤克(Dieperink)在 技巧上曾給予他協助。 一九三四年,他的石版畫〈農沙〉(Nonza)在芝加哥參展獲得三等獎。 一九三六年,他的版畫作品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由原來的風景走向內在思維的另一個嶄新 階段。同年他自義大利遷居比利時布魯塞爾。 一九四一年,艾雪返回荷蘭定居,安家在巴恩(Baarn)。 一九五四年九月,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為他舉辦一次盛大的個展。從此之後,名聲 雀躍。 一九六八年,燕塔離開他住在瑞士,艾雪獨居由一管家照顧。 一九七二年,艾雪逝世於荷蘭黑弗森市的醫院裡。他與燕塔生有兩個兒子── 喬治(George)與亞瑟(Arthur)。 ================ 由寫實到抽象思維 綜觀艾雪的版畫,主要畫分為兩個階段:一九三六年之前屬第一個時期。 這段時期,他的作品包括肖像、動物、植物、風景,以及童話故事和傳說; 處理手法非常細膩,充滿流動性、文學性與音樂性,尤其旅居義大利期間的風景版畫更 流露出詩一般的韻味;而技巧的掌握與運用準確、有力且不落俗套,但並沒有跳脫傳統 版畫的表現範疇。 一九三六年出現跳躍性的轉機,他的版畫風格由寫實轉變為抽象思維。其實在哈倫時期, 艾雪曾經有過幾幅木刻實驗,像〈人體充滿平面的意象〉,已經是具象的抽象變形。但是 ,他總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克服平面分割的問題,所以在解決疑難之前他仍然繼續其具象藝 術。他同父異母的二哥貝爾(Beer)──萊登大學地質學、礦物學、古生物學和晶體學教授 ,得知他的困擾之後,寄給他一本多方面的參考書,其中包括有平面分割的原理原則。 貝爾在附信中說:「這完全是一本理論性的書,不過裡面的插圖可能對你會有一些用處。 」 艾雪自修過文學,但把研究文學作品的方法使用在研究晶體學上面根本不適用。他只好邊 看書邊揣摩晶體結構,從而設計了一套屬於他自己的新模式。終於,一九三七年創作出了 木刻作品〈變型〉(Metamorphosis I)。〈變型〉的成功使他差不多完全放棄了具象形式 的觀察創作,很快的朝平面分割深層發展過去,追求不同形式的可能,並加以完善。 http://www.worldofescher.com/gallery/A27L.html (這就是metamorphosis I) (參圖:你會更有印象)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他完成木刻作品〈發展〉(Development I),但自己不太滿意,認為 「移動的自由度」太小。 http://www.nga.gov/cgi-bin/pimage?53928+0+0+ggescher (這幅不是他最好的,後來的都比這幅還棒) 直至一九三九年十一月至一九四○年三月,艾雪完成十三英尺長的木刻〈變行II〉 (Metamorphosis II),是一個連續的插圖故事:從「變形」這個英文字開始,經過一些 聯想,結束在義大利阿特拉尼城的一段記憶及一個棋盤(他住布魯塞爾時喜歡下棋),又回 到「變形」這個英文字,正好成為一圈循環。這個系列主題,達到了他對平面分割表達的 期望。 http://www.globalgallery.com/enlarge.asp?item=015-20774 (變形二) 在艾雪的作品裡,我們經常可以看見鳥、魚與青蛙,這幾種動物對他而言具有特殊象徵意 義:鳥代表空氣、魚代表水、青蛙則代表土地。另外,白色代表白晝,黑色即代表黑夜。 有了這些理解,再來看艾雪的版畫作品,就很容易走入創作者的精神領域之中了。 艾雪非常喜歡球狀的形體,我們可以不時看見水晶球在他的畫面上出現,甚或整幅畫就呈 一球形。這種喜愛與他的文學閱讀有關── 水晶球可以令人隨心觀看到所想看到的世界, 以及未來。從小他就著迷於水晶球的意境,曾寫過一段文字,描述他淋雨回到家,看見身 上、鞋上一粒粒雨珠子,就像是一顆顆水晶球般閃爍發光的喜悅。水晶球中混沌無所不在 ,是秩序世界裡很難達到的理想,是他的美麗夢境,這樣的想法一直維持到他去世為止。 http://www.worldofescher.com/gallery/A47L.html (still life with sphere; 你可以從水晶球的映像當中看到Escher本人) 一九四六年,艾雪對網線銅版術發生興趣,從這個技術裡,他得到不同層次漸變的光與暗 。藉著它,艾雪作品的層次越加豐富了。 一九四八年,他的一幅石版刻作品〈素描之手〉(Drawing Hands)中,左右手各持筆畫相 對,形成對稱式的旋轉流動。之後,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很明顯的看出,「對稱」迷惑了其 一生。會有〈素描之手〉這作品,與艾雪本人是個左撇子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後來經過訓 練,他也能使用右手寫字,但畢竟沒有左手那麼自然。因此,艾雪自己曾說,正因左撇子 ,對他而言,素描比繪畫來得容易,形狀比顏色更重要,所以他終究成為一位版畫家,而 不是油畫家。 http://www.worldofescher.com/gallery/A13L.html (這幅素描之手相當有名,一些認知心理學的書也會擺上這個經典之作) ===================================== 主觀空間與客觀空間,不可能存在的存在 一九五○年之後的艾雪作品,我們看見了他在主觀空間與客觀空間上的研究探討。他創造 主觀遠重於客觀,認為不真實的主觀空間是存在的,但不能確定真實的客觀空間的存在。 他在不同的作品裡,以不同的意象來描述夢、想法,或人們觀察思考空間的存在形式。並 在一數學家的影響之下,注意到「凹面與凸面」,創造外面立方體與裡面立方體的結構, 而提出「逆轉」的問題。當然,由小而大的無限擴展結構表現作品,也另發展出相對由大 分裂至極小的無限擴張結構表現作品,這顯然是他對數學的興趣表達。 http://www.worldofescher.com/gallery/A9L.html (這幅凹與凸也是我最欣賞的經典之一,讚啊) 「不可能存在的存在」這個邏輯思維,也是艾雪後期版畫的重要特色之一。舉幾個他的石 版版畫的例子略作說明:一九四七年〈上與下〉,圖形上方是上面窗台邊的人俯身往下望 ,看到的是坐在樓梯上的人及地面;圖形下端則是坐在樓梯上的人抬頭向上瞧,看見的是 窗台上的人和天花板。這圖上下分開來看都沒有問題,但是合起來的話,其間的關係如何 解決? http://www.worldofescher.com/gallery/A22L.html (這幅是IceD最愛的一幅之一 ^^) 又如一九六○年作品〈向上與往下〉,兩對士兵在一座城堡裡走樓梯,一隊士兵一直是上 樓梯,爬得累得要死;另一隊相向的士兵下樓梯,輕鬆自在的往下走。如此走法,按正常 道理兩隊人應該越走分離越遠,但是圖中這兩隊人卻走成了個循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http://www.worldofescher.com/gallery/A2L.html (這幅畫我第一次看到時真是愛死了...^^) 再則一九六一年的作品〈水車〉,水渠裡的水從近處'往遠處流,通過直瀉而下的瀑布落 下,又回到了水渠原點,這怎麼可能? http://www.worldofescher.com/gallery/A63L.html (看了頭會有暈喔 呵呵) 一九六三年,他的〈活動帶II〉(Mobius Strip II)木刻,作品中九隻螞蟻在八字形的帶 子上爬來爬去,完全是在闡釋活動帶理論。這理論是:先將一個長方形帶子的一端轉一百 八十度,再和另一端銜街黏合起來所得到的拓樸空間。這個空間有一些有趣的性質,例如 它是單側的,兩面都可以爬到,並且如果沿著中線把它剪開,會變成一個更大的 「活動帶」。這時候,他的藝術表現已經與科學思維──抽象的、非抽象的,緊密結合在 一起了。 http://www.worldofescher.com/gallery/A29L.html (這幅螞蟻的太有名了,我居然有兩科不同科目的教科書都有這幅畫) 一九六九年,〈蛇〉(snakes)是他最後的作品。圖中的蛇看起來很真實,其實完全是艾雪 本人臆造出來的,便是一種主觀存在的意識表現。在這圖中,他把原先由小而大、自大而 小無限擴展觀念的結構表現,又更進一步的發展成為由小而大在分裂為小的無限結構。 直到最後,艾雪仍舊以藝術的語言表現科學無窮變化的奧妙。 http://www.arts.cuhk.edu.hk/humftp/Fine_Arts/Gallery/escher/snakes.jpg
(蛇) 艾雪自己說過,巴哈的音樂具有理性、數學的秩序和形式的精密,是構成他創作的最重要 因素。他工作時一定要有音樂,除了小時候學過鋼琴,他後來還拉過大提琴,與朋友們一 起演奏;年老時,曾試著拜師學吹長笛,可惜下唇太薄,學習沒有進展而放棄。 的確,從艾雪作品中的對稱性、反覆性、連續性、秩序的擴展裡,我們似乎聽見了巴哈的 二聲部、三聲部鋼琴練習曲,優美、安祥、和平,在反覆秩序的節奏中,超越了時空的侷 限源遠流長。艾雪版畫作品也因此而突破了時代的轉移存留下來,在版畫史上佔據了重要 的一個位置。 荷蘭海牙市立美術館是全世界唯一收藏有全部艾雪版畫作品的美術館,另外也收藏了不少 他的素描作品。有一季海牙市立美術館特別舉辦艾雪的版畫特展,除了以十個廳來展出 艾雪不同時期不同面貌的版畫作品外,還與萊登大學電腦系合作,專設一間電腦室,放置 一攝影機讓參觀者將自己攝成影像,然後利用室內的電腦(放了十台)把影像融入艾雪的 作品之中,試驗艾雪曾做過的鏡象、平面分割、三維空間、相對性、倒換轉置等等的可行 性。同時每間展室也都設置了影像機,參觀者可以選擇室內作品在螢幕上做進一步的分析 解構及色彩變換。這是美術館第一次把艾雪的作品進程讓參觀者用電腦來理解,曾加了 艾雪作品與參觀者間的理解與對流,十分有趣。 http://escherdroste.math.leidenuniv.nl/ (荷蘭萊登大學關於Escher的網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110.68 ※ 編輯: IceDennis 來自: 61.224.110.68 (12/19 00:43)
文章代碼(AID): #_uREtUE (Netherlands)
文章代碼(AID): #_uREtUE (Nether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