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足球史綱: 五、1988:第三次高峰
轉自:球迷一家
作者:銳馬
發表時間:2000年6月1日 12:59:29
一般認為荷蘭足球在歷史上有過兩次高峰期,一次是七十年代中後期,
另一次是八十年代中後期。但如果仔細比較的話,會發現這其實應該分
為三次高峰期。第一次是1974年,第二次是1978年,第三次是1988年。
1974年的荷蘭隊和1978年的荷蘭隊雖然許多球員沒變,雖然都獲得了世
界杯亞軍,但這兩支隊伍卻是不同的概念。
從戰術上講,1974年的荷蘭隊攻守比較平衡,主要的力量表現在前鋒和
後衛這兩端,中場的作用並不十分明顯,後衛線壓得比較靠前,但真正
參與進攻的絕對人數並不多,也就是克魯伊夫、倫森布林克、勒普和尼
斯根斯四人,進攻點主要在門前中路和左側,兩個邊後衛蘇爾比爾和哈
安只助攻到中場附近。而1978年的荷蘭隊則更富有攻擊性,哈安從邊後
衛改打中場,以他的傳球能力使荷蘭隊的中場煥發了極大的活力,倫森
布林克、R·凱爾霍夫、勒普、哈安,甚至兩個中後衛克羅爾和波特維
利特以及年輕的邊後衛布蘭茨等等都敢於大膽地進攻,從而形成了中路
有倫森布林克、R·凱爾霍夫和波特維利特的包抄,邊路有勒普、尼斯
根斯和南寧加的突破,外圍有哈安與布蘭茨的遠射,多層次,多攻擊點
的全面進攻形態。所以,也可以說,1974年的荷蘭隊是一支全攻全守型
的隊伍,而1978年的荷蘭隊則是一支全面進攻型的隊伍。
從人員配置上講,1974年的荷蘭隊儘管採取的也是整體戰術,但天皇巨
星克魯伊夫的的存在,使得他們可以投入比較少的兵力直接參與進攻。
在進攻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克魯伊夫的作用,從中路打開突破口,
真正的絕殺則來自於兩個邊路。而且,這屆荷蘭隊所有的進球都在禁區
內取得,幾乎不使用遠射。1978年的荷蘭隊缺少了克魯伊夫,這使他們
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兵力參與進攻,進攻的火力點更加多樣化,主要是從
邊路打開突破口,而從中路最終解決問題。哈安被解放到中場,使得遠
射開始成為荷蘭隊的一個重要的進攻手段,克羅爾和蘇爾比爾則打得比
1974年相對保守一些,但由於布蘭茨、凱爾霍夫兄弟和南寧加這四員新
秀的湧現,使荷蘭隊的中後場也具備了強大的攻擊力。另一個突出的變
化來自於楊森,他在1974年的作用只是相當於現在人們常說的「後腰」
概念,而到了1978年世界盃賽上,他則充當的是進攻組織者的角色,變
成了「前腰」。
在某種意義上說,有克魯伊夫的荷蘭隊與沒有克魯伊夫的荷蘭隊是兩個
不同的概念。有克魯伊夫在隊,荷蘭隊就打得前呼後應,賞心悅目,進
攻和防守相對平衡;而沒有克魯伊夫的荷蘭隊則為了彌補克魯伊夫留下
的巨大空白而不得不把更多的兵力投入進攻,這時的荷蘭隊就具備了一
股強大的、摧枯拉朽般的攻擊力量,這種戰術從理論上說是有缺欠的,
但在實戰中卻是非常奏效的。事實上,從1974年世界盃賽後克魯伊夫缺
席荷蘭隊開始,荷蘭隊就不斷打出水銀洩地般的漂亮進攻,在歐錦賽預
選賽和世界盃預選賽上,長期保持著進球最多的榮譽。其精彩戰例包括:
在75-76年的歐錦賽預選賽上,荷蘭隊6場進14球,其中以3比0大勝
當時的世界盃第三名波蘭隊;1978年世界盃預選賽上6場進11球失3球,
1980年歐錦賽預選賽上8場比賽進20球失6球等等。
但是,第11屆世界盃賽後,隨著倫森布林克、蘇爾比爾和尼斯根斯等老
將的退役,荷蘭隊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在1980年歐錦賽上,荷蘭隊雖
然打進了決賽圈,但是表現平庸,僅一勝一平一負,未能小組出線。在
1982年世界盃預選賽上,荷蘭隊第一場就輸給了弱旅愛爾蘭隊,最終在
小組名列比利時、法國和愛爾蘭之後,僅獲第四名,失去了進軍西班牙
的資格。1983年,古力特從PSV埃因霍溫隊初露鋒芒,荷蘭隊重現生
機,在隨後的1984年的歐錦賽預選賽上一路過關斬將,出線權垂手可得,
他們的對手西班牙隊必須在最後一場對馬爾他隊的比賽中至少淨勝11球
方可反超荷蘭,然而西班牙隊最終恰恰就是以12比1戰勝了馬爾他,荷
蘭再次沉沒在預選賽中。1984年歐錦賽後,阿甲克斯新秀范·巴斯騰脫
穎而出,科曼兄弟也日趨成熟,荷蘭隊滿懷信心出戰第13屆世界盃預選
賽,卻不料頭一場就在主場以1比2不敵匈牙利隊,緊接著在第二場又
輸給了奧地利隊。最後名列匈牙利隊之後獲得了第二名,雖然因此而獲
得了與比利時隊進行附加賽的資格,但在附加賽客場以0比1告負,主
場儘管以2比1獲勝,但因對方客場進球雙計,荷蘭隊仍然未能躋身於
世界盃決賽圈。
--
有心 沒心 心在芬蘭
多情 薄情 情繫 Ajax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8.232.231
Netherlands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