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李秋霞、彭艷旦看奧運憶往談今
李秋霞、彭艷旦看奧運憶往談今
李秋霞(右)目前仍是台灣女子田徑1500公尺紀錄保持人。
【圖片摘自簡余晏博客】
圖為李秋霞(右一)在獲得亞運三面金牌後,與蔣經國、戴世然的新聞照。
【圖片摘自簡余晏博客】
【本報記者孟芳紐約報導】中國著名作家章詒和曾在一本書的
序言中寫道:往事如煙,往事又並不如煙。也許這句話正能體
現台灣前田徑運動員李秋霞現在的心情。當2008年北京奧運會
在一片歡聲笑語中落幕時,李秋霞娓娓道來32年前和奧運會擦
肩而過的故事,雖然她多次表示「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了,
沒什麼再好說了。」但言語中還是掩飾不住當年留下的遺憾。
1976年,為備戰加拿大蒙特婁(Montreal)奧運會,李秋霞和
另外幾位台灣運動員在加州接受強化訓練,當時教練是台灣著
名的田徑運動員楊傳廣,以及紀政的前夫瑞爾(Vincent Reel)
。然而,因為當時兩岸之間複雜的政治因素和關係的緊張,
中國政府要求台灣不能以「中華民國」之名參賽,卻遭到當時
台灣執政當局拒絕並退賽。在最後時刻,李秋霞和隊員們被告
知台灣被取消參賽資格。
回憶當時,李秋霞感慨地說,「當時突然覺得完全沒有了目標
。」雖然知道奧運會高手雲集,自己未必能獲得獎牌,但卻是
「挑戰自我和刷新自己原來紀錄的好機會,因為那個時候自己
體能等各方面的表現都還不錯。」
出生在台灣南投縣的李秋霞,唸高三時一次很偶然的機會,
被老師挑中參加學校1500公尺的田徑比賽。沒想到從未受過任
何正規訓練的她卻表現十分出色,也發現自己在田徑的天賦,
並在畢業後報考了台灣的省立體專。當時,世界日報的創辦人
王惕吾擔任台灣田徑協會理事長,並積極推動台灣田徑事業的
發展。
1970年,李秋霞參加國際曼谷亞運會,獲得1500公尺田徑比賽
的金牌。1972年她首度參加慕尼黑奧運會,積累了豐富的世界
大賽經驗。1974年,她和另外幾位運動員被送往加州進行培訓
。1975年,李秋霞參加漢城第二屆亞洲田徑錦標賽時,迎來了
自己運動生涯豐收的日子,李秋霞共獲得女子800公尺、1500
公尺、3000公尺三枚金牌,成為「三冠后」。至今,她仍是台
灣女子田徑1500公尺紀錄保持人,成績為4分22秒3。
就在李秋霞運動員生涯的巔峰時期,卻意外因為政治情勢出現
轉折,1976年,李秋霞的運動員生涯就此停下。她無奈地說,
「不能參加比賽,一個運動員也就失去了繼續訓練的意義,很
遺憾自己成了政治的犧牲品。」李秋霞說,剛開始的時候,
「每每在電視上看到奧運會的鏡頭,都會想起當年的遺憾,
以致不忍心看下去,還會偷偷抹眼淚。」不過隨著日子的流逝,
她也漸漸釋然,「畢竟是過去的事情了。」
之後,李秋霞選擇留在美國,從此,像許多移民一樣,她在美
國結婚、生子安家,如今在波士頓一家製藥公司上班,女兒和
兒子都已經長大成才,分別在哈佛和康乃爾大學唸書。
時光荏苒,轉眼32年過去,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行,忙於工
作的李秋霞並沒有太多時間觀看奧運會,也不願對中國舉行此
次奧運會作過多評價。如今已是美國公民的她說,如果看到美
國隊和中國隊比賽,「當然會為美國隊加油,因為這些年來,
是美國政府提供福利和保護自己。」但她還是會抽出時間關注
台灣運動員的表現,當說到本屆奧運會上台灣以「中華台北隊」
的名義參賽時,李秋霞仍感到些許不平,她認為「開幕式全世
界都可以看到,台灣應該有自己的堅持。或者不參加開幕儀式,
照樣也可以參加比賽。」
和李秋霞相似背景,目前在法拉盛從商的彭艷旦,則對北京奧
運感到興奮與驕傲。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為了關注
2008年北京奧運賽事,他專門在自己的辦公室多搬一台電視機,
並為所有的華人選手加油,無論他們獲得獎牌時唱哪一國的國
歌。
1976年,彭艷旦代表台灣參加奧運會男子現代五項比賽,當時
他在San Antonio接受訓練,最後一刻得知無法參賽時,他相
當沮喪,「我們根本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只是感到失望
沒法參賽。」32年過後,兩岸的運動選手如今在北京奧運會共
賽,台灣選手在開幕式更受到熱烈歡迎。他驚訝地說,「我從
沒想過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太多轉變了,我為華人感到驕傲,
華人曾被認為是軟弱的,如今我們向世人證明,我們也可以強
壯。」
http://www.worldjournal.com/wj-ny-news.php?nt_seq_id=1765230
※ 編輯: mckinney 來自: 61.59.185.108 (08/27 19:25)
Olympics_ISG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