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京奧專題報導1》美國媒體如何看京奧
《京奧專題報導1》美國媒體如何看京奧
◎體育畫報雜誌用三個頁碼顯示鳥巢運動場及其周圍的全景。(許\振輝攝)
◎北京奧運引起紐約華裔兒童的興趣,圖為小朋友在幼稚園裡
的北京奧運會標語前歡呼。(許\振輝攝)
中國把北京奧運稱作「百年奧運」,視為13億中國人的驕傲。
從申奧成功起,中國傾全國之力,從官方到民間,無不全力以
赴辦好奧運。對西方媒體來說,這是進一步全面認識改革開放
後中國的新經驗。8月8日的開幕式,讓全球的觀眾驚艷及震撼
。獲北京奧運電視獨家轉播權的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體
育與奧運部主席艾伯索這樣告訴美國媒體:「這是一個不可思
議和值得紀念的奇觀。」
有華人在追蹤兩周來主流媒體的報導後認為,這次「百年奧運」
,美國媒體的報導的確十分可觀,對中國努力營造的友善氣氛,
也有相當回應。《紐約時報》8月14日以「大量報導奧運會有
利提高收視率」標題報導,奧運的確對收視率有利。尼爾森媒
體調查公司統計,開幕式吸引美國3420萬觀眾,比四年前的雅
典奧運會開幕式人數增加35%。這表明,美國國家廣播公司九
億元的投資沒有白花。該公司12年前報導過亞特蘭大奧運會,
那次轉播的時間僅171個小時,而此次奧運會的報導時間共有
3600個小時,是歷史上最長的一次。
也有人拿主流媒體與中國媒體的報導作比較,認為美國媒體報
導比較客觀,顯示較高的專業性。有人以國家廣播公司的開幕
式轉播與中國中央電視台的直播進行比較,認為前者的「視角
多,可以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現場,而能夠看到開幕式的
全貌」。轉播賽事時,它對獲得金牌的運動員表現進行定格與
詳細解說,幫助觀眾瞭解。而且外國媒體對奧運會背後的報導
,讓讀者和觀眾瞭解到從其他媒體瞭解不到的東西。例如,開
幕式的小歌手林妙可的假唱在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那麼,誰
首先發現作假?《紐約時報》報導顯示,林妙可的父親對記者
表示,「歌聲和妙可的聲音有點不同」。又例如,奧運會期間
的好幾萬人的吃飯問題如何解決?《商業周刊》說,餐飲的提
供者是美國費城的一家跨國公司,且「外界對這家公司知之甚
少」。
在奧運期間,許多美國媒體還對中國舉辦奧運中存在的問題提
出批評。有的媒體認為,中國允許奧運會期間可以遊行,但是
卻阻止遊行申請。中國為奧運花費430億元,給今後的奧運會
主辦國帶來壓力。為了使空氣達到標準,政府關閉北京周圍八
個省市的幾百家污染的工廠。美國總統布希在前往北京參觀奧
運前,讚揚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對中國的人權狀況提出批評。
時代選出百位必看賽手
美國媒體對中國選手的實力也緊迫釘人。8月4日一期的《時代》
周刊分別以三個運動員作為封面人物,其中一個是中國跨欄運
動員劉翔。該周刊還向讀者推薦全世界一百位必看的運動員。
在這個「百人會」中,中國運動員有八位。他們分別為跨欄運
動員劉翔、籃球運動員姚明、跳水運動員郭晶晶、體操運動員
楊威、拳擊運動員鄒市明、乒乓球運動員郭躍、羽毛球運動員
林丹和乒乓球運動員王勵勤。
在重點推薦的10名運動員中,中國運動員有三位,分別為劉翔
、姚明和郭晶晶。除了姚明外,其他兩位均拿過金牌。劉翔在
重點介紹中位列第四。標題是「跨欄,13億中國人的希望」。
周刊說,很少人聽到過這個神秘的運動員,因為不知道他的名
字如何發音。他名字發音是Sheeahng(翔),在中文中的意思
是to soar(起飛)。「起飛就是中國希望劉翔做的。」遺憾
的是,劉翔卻因傷退出比賽。
劉翔突然退賽,美聯社、路透、法新社等紛紛發出多篇文章報
導這一消息。主要媒體多以「英雄」稱呼劉翔,並詳細描述了
他與腿傷鬥爭的過程,對於中國人的巨大失望之情,各媒體也
著墨不少。
美聯社以「疼痛的劉翔退出奧運會110米欄比賽」為題報導劉
翔的退賽。文中特別指出,腳傷一直困擾著劉翔,但顯然,他
還沒有傷癒,第一輪比賽,他僅試跑了兩步,就宣佈退出了比
賽。劉翔和整個中國盼望這個時刻已經有四年了,但腿傷未能
參賽,中國人的心都碎了。路透說,劉翔的退出,終結了他
110米男欄的衛冕夢想。法新社針對劉翔退賽的題目是:「劉
翔退賽震驚中國」。報導說「劉翔突然退賽震驚了全場觀眾」。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表示「十分遺憾」。英國廣播公司也在第一
時間報導了劉翔退賽的新聞,報導說,劉翔110米欄冠軍衛冕
,是中國田徑奪金的最大希望,他的退出讓中國觀眾失望不已。
姚明是排名第五的中國運動員。在這個「姚明能夠使其左腳向
前嗎?」的介紹中說,姚明簽訂合同來美國打籃球前,中國體
育總局開有一個不容協商的條件:姚明必須帶領中國隊參加北
京奧運會。當今年2月姚明左腳受傷的消息傳出後,整個中國
都感到震驚。他在此後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到比賽時,
他的腳會好,將參加比賽。8月10日,姚明參加和美國隊的比
賽。但是,中國隊輸了。
跳水運動員郭晶晶排名第九。對她的介紹講到,她從6歲時就
參加運動訓練。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14歲的她獲得兩枚金
牌。現在,今年26歲的她再度奪金。在雅典奧運會獲得金牌
後,她在商業上花費許多時間,受到體育部門的批評。她把
加拿大的對手稱為「那個胖子」,她的教練不得不為此道歉
,並表示:「她僅是個孩子。她不能完整地表現她自己,除
非站在跳水台上。」
重要人物介紹很有特色
從已經刊登和播出的報導來看,主流媒體對北京奧運會的報
導準備相當充分。在奧運會期間,《紐約時報》和《華爾街
日報》除了每日報導獲獎運動員外,還報導一些與奧運有關
的重要人物,如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為北京取得奧
運會舉辦權出過大力的何振梁和在紐約比賽受傷致殘的運動
員桑蘭等。
奧運會開幕式舉行當日,《紐約時報》在當日報紙頭版發表
長篇文章,報導中國電影導演張藝謀的成長背景,探討他如
何從一個自由的電影導演轉變為一個與政府合作的文化英雄
。報導說,在過去25年中,張藝謀的電影主要是向外部世界
表現中國對抗貧窮、戰爭和暴政的鬥爭。「這些電影大都是
中國人從來沒有見到過的。」
因為描述中國的陰暗面,張藝謀的電影遭到禁止。1994年他
從坎城電影節獲獎後,官方阻止他參加此類的活動。在申請
奧斯卡電影節時,官方遊說將其電影從比賽中撤走。但是,
這次奧運會給他一個契機。他擔任北京奧運會的藝術顧問,
後來贏得奧運會開幕式的總導演一職。在將近兩年時間的製
作中,他用導演技巧和煙花炮竹來向世界表現中國的新形象
。上海電影學院的一位電影教授稱,「政府已經使他成為中
國的文化英雄」。
《華爾街日報》於8月12日刊登發自中國無錫的特寫,報導
國際奧會的中方代表何振梁。他對中國獲得奧運會的主辦權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保持低調。」報導稱,他
畢業於法國天主教學校,精通法語,成為中共的主要翻譯之
一。他一開始作為中國體育部門的翻譯。在上個世紀八○年
代,中國重返國際奧委會。奧委會選擇他作為中國代表。
何透露,中國1993年就申請舉辦2000年的奧運會,但未成功
。一位澳洲籍的國際奧會委員反問「為何不找何振梁」。最
後,申奧官員重新尋求「被忽視的」何。結果,何透過與國
際奧會的私人關係「在申奧中發揮重要作用」。
現年78歲的何振梁說,奧林匹克主義就是不管種族或宗教,
聯合世界的年輕人。「我認為這是非常高尚的理想。「他推
動公平競爭和重在參與的奧林匹克理念。透過這些工作,他
贏得國際奧會的尊重,連續三次當選為國際奧會的執行委員
(executive committee)。他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忠於國
家,但也熱愛奧林匹克精神。
體操運動員桑蘭是美國人熟悉的中國運動員。8月13日出版
的《紐約時報》發表專訪,報導桑蘭的生活及其對一些問題
的看法。報導稱,10年前,當時17歲的桑蘭前來紐約參加比
賽。在準備活動的跳躍中,她頭顱著地,導致脊椎受傷,造
成胸部以下癱瘓。現在,她是一名大學生。「我從一開始就
學會面對現實。有時我看到我過去的錄影,我很自豪我過去
是那麼好。」
報導說:「身穿紅色襯衫、藍色牛仔褲的她坐著輪椅,仍然
前往體育館觀看比賽。」她主要觀看體操比賽,在奧運會期
間向電視和網路提供評論。網上流傳中國某些體操運動員低
於國際奧會規定的16歲標準,並列出中國體操運動員的姓名
和他們的年齡。而記者發現,中國官方網站表明,兩名女體
操運動員也許是14歲。但是,他們的護照上都是16歲。桑蘭
的態度是:「你不能對國際奧會撒謊。你必須講實話。」
每個國家都有個啦啦隊
許多細心的讀者發現,不管那個國家的運動員獲得金牌,都
有中國觀眾歡呼支援。《華爾街日報》8月11日刊登的「為
過去的敵人歡呼」的報導透露,參加這次奧運會有204個國
家,中國為每個國家配備一個歡迎隊伍,這些歡迎隊伍由北
京的小學生組成。
經過選拔,北京花家地實驗小學成為日本奧運隊的歡迎隊。
每天早晨,這些十來歲的小學生將在奧運村舉旗歡迎日本運
動員。按照計畫,該校的歡迎隊將參加沙灘排球、手球、拳
擊和田徑項目。學生要說:「日本隊會贏,不要放棄。」在
歡呼時,他們舉著小小的日本國旗,把兩隻手做出「心」狀
。他們的歌詞裡有一句話:「我們是一個友愛的家庭。」
但是,學生的父母和祖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為曾經侵略中國的
日本歡呼表示不滿。有的教師對此也不太理解。該項目組織
者說:「人們感到,如果日本人做過這麼壞的事情,為什麼
需要如此友好?」她還透露,一些學生的祖父母甚至反對。
該學校管理人員仍然盡他們的最大努力。
在2006年和2007年,該校還與日本的小學合作組織住家項目
,增加對日本的瞭解。同時,日本首相在訪問中國期間,來
到該校訪問。在練習中,學生們要會用日語或者英語說「歡
迎來到北京」。他們還要學習鞠躬。一位北京老年婦女在接
受採訪時稱,當她走過該校的時候,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
朵。「要是在過去,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報導稱,對日本運動員來說,這不是他們在中國已經習慣的
對待方式。在2004年北京舉行的亞洲杯的足球賽上,日本隊
戰勝中國隊。中國球迷向日本的支持者扔塑膠瓶,襲擊一輛
日本大使館的汽車。不過,日本奧運會代表團的領隊表示,
這些中國孩子的歡迎,一定會創造一個歡迎的氣氛。
美國公司提供奧運餐飲
《商業周刊》在8月18日一期中,推出「商業與奧運」專欄,
其中一篇文章就是「16天35萬餐飯」。文章說,承擔奧運會
餐飲的是總部位於美國費城的食品服務巨人愛瑪客公司
(Aramark)。自從1968年以來,該公司就是奧運會的食物
提供商。「但是,北京奧運會是最艱鉅的一次。」
報導稱,在奧運會期間,該公司要準備兩千萬份米飯,將74
萬3000個土豆剝皮,清洗100多萬個蘋果,「每小時為一萬
人提供服務」。困難的地方是,有些食物的要求事先沒有計
畫,不易找到西方食物的配料。因為外界普遍認為中國使用
殺蟲劑和激素,許多外國運動員不吃當地生產的食物。「公
司在證明食物安全性方面存在困難。」
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紐布爾(Joseph Neubuer)說,公司為美
國的體育館和遊樂園提供食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家公司
的名字。這個具有49年歷史的公司在19個國家雇有25萬名員
工,其20%的食物銷售在美國以外。它主要服務學校、監獄
和醫院。「該公司在兩年前就來到北京,為這個16天的會議
餐飲作準備。」
儘管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但冰櫃卡車和儲藏倉庫很少
。許多人在當地市場購買食物,運輸的標準不嚴格。因此,
公司今年3月在北京建立一個儲藏倉庫。大部分的食物來自
中國,但配料的20%至30%從國外進口,因為當地市場很難找
到歐洲人和美國人食物中的主要佐料,如三明治的火雞片。
公司在當地招聘七千人,大多數人是學生。他說,困難的是
如何讓服務人員和被服務者進行目光交流,並對他們要求的
食物進行討論。公司也請求政府幫助當地農民學習種植新的
蔬菜,如西葫蘆。公司還設立隱蔽的廚房,讓當地有名的廚
師製作北京烤鴨,避免外人偷看。紐布爾透露,中國是公司
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年銷售額大約一億美元。
奧運成新產品測試場所
同一期的《商業周刊》的「從奧運中學習」的報導說,許多
外國公司都利用奧運會來檢測他們的新設計,炫耀他們的產
品。它們有美國電子產品巨人奇異(GE)、著名運動鞋製造
商耐克(Nike)、歐洲的奶製食品商雀巢(Nestle)和老牌
鐘錶生產商歐米茄(Omega)。
報導說,奇異的戰略就是利用奧運會展示它的最新產品。例
如,它生產出一個小型的超聲波機,用來檢查運動員受傷的
情況,並從運動員和教練員聽到直接的反應。在這次奧運會
上,有的美國運動員就帶著該公司的產品,隨時檢測肌肉的
壓力情況。
體育設備製造商的研究發展團隊與產品一起到達現場。它們
幫助奧運健兒打破紀錄,並把消費者引導到他們的產品上。
例如,澳洲自行車技術公司為該國自行車隊生產一種葉片跑
道自行車。該國航空工程公司負責設計,使其阻力達到最小
。該車格外耐用,輕巧,重15磅,但價格高達2萬5000美元。
該國車隊便是騎這種自行車參加比賽。
產品創新從剪票技術到發令槍都有。從1932年以來,歐米茄
表就是奧運會的計時器。今年開始,歐米茄把發令槍與起始
地的擴音器連在一起。這樣,所有的跑步運動員都能夠同時
聽到發令聲,離發令槍較遠的運動員不再吃虧。北京的剪票
現在使用無線頻率辨別晶片。該晶片輸入座位、場次和其他
資訊,並可防止作假。
耐克為此次奧運會選手生產28種運動鞋,其中一款是馬術靴
子,樣子新穎別致。耐克的主要競爭對手阿迪達斯(Adidas)
也為奧運會提供許多新鞋,但是沒有騎馬的靴子。該公司認
為,「沒有必要做一些無意義的創新。」
外國公司提供安全設備
《商業周刊》報導,美國公司正在向北京提供高科技的監視
設施。這篇從北京發回的報導稱,許多人都知道麥當勞、阿
迪達斯和可口可樂花了幾百萬美元成為北京奧運會的贊助商
,但不知道中國在安全上已經花費65億美元,其中許多進到
外國公司的口袋。
向奧運會提供安全技術的公司有奇異、國際商用機器公司
(IBM)、漢偉電子(Honeywell)、西門子(Siemens)等。
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共花費15億美元在安全上,而北京奧
運會的費用增加四倍。北京共有31個奧運場館,另外還有其
他六個城市承辦個別的項目,如足球、馬術、帆船等。奧運
期間,一萬名運動員、三萬名記者和80多個國家的首腦參加
奧運會。為了防止恐怖主義襲擊,中國部署3萬4000名解放
軍士兵、7萬5000。名的保安人員守護奧運會。地對空導彈
部署在鳥巢周圍,北京機場在奧運會開幕那天將關閉。
奇異公司是獲得合同最多的外國公司。它的電力設備被安裝
在22個場館內,150名技術人員在奧運會期間隨時待命,防
止機器出現故障。在北京機場,該公司提供七套檢查系統,
透過感應空氣中的離子來檢查過往物品中是否藏有炸彈或毒
品。北京的168棟建築安裝奇異的錄影監視設備。
外國公司提供安全設備占90%。漢偉電子出售的監視錄影安
裝在10個以上的奧運場館,包括兩千萬美元的鳥巢合同。西
門子提供價值700萬美元的國家游泳中心的安全控制系統。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聰明監視系統」可以幫助政府從30萬
個攝像機中尋找潛在麻煩製造者的影像。一些較小公司也獲
得合同。專門生產電子驅動的兩輪巡邏車的美國賽得飛
(Segway)已經售出100輛以上的巡邏車,每輛巡邏車價值
5300元。
假唱假扮導致媒體關注
在開幕式上,一名唱歌的小女孩以清純的形象和美麗的歌聲
打動了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不久,假唱的消息傳出。《紐
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都對此事進行報導。紐約時報的
標題是「在開幕式上,歌聲變了戲法」,而華爾街日報的標
題為「一支歌,兩個女孩」。
《紐約時報》說,唱歌的小女孩林妙可今年九歲。紮著馬尾
辮、滿臉微笑的她成為當晚最吸引人的形象之一。但是,他
的父親在接受採訪時除了表示自豪以外,還提出「聲音與她
的有點不同」,並解釋「不同可能是由音響裝置引起的」。
報導說,「音響沒有任何問題」。在共產黨最高層的「找到
完美形象和聲音」的要求下,開幕式製作團隊做出決定,最
好的解決辦法是用兩個女孩。林妙可被評為漂亮、有感染力
,但不適合作為歌手。另一名七歲的小女孩楊沛宜被認為是
最好的歌手,但不漂亮。因此,林妙可張口唱,楊沛宜出聲
音。
完美是奧運會開幕式的目標。在奧運會期間,中國政府儘量
向外部世界展示中國最好的形象。總導演張藝謀為了達到特
殊效果,不僅使聲音造假,而且放給觀眾觀看的煙花實際上
經過電腦處理的。報導稱,2006年在義大利舉行的冬季奧運
會中,著名歌唱家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因為70
高齡和惡劣的天氣,當時也是播放錄音。「但是,錄音仍然
是他的聲音。」
紐約時報說,消息披露後,中國媒體大量報導這一事件,激
起全國範圍的大討論。政府的審查者刪除許多帖子試圖減弱
批評,但是有些公眾的評論仍然放在網上。許多評論對此表
示憤怒。一位作者寫道:「讓我們對孩子保留一點真實吧。
他們認為楊沛 宜的笑不夠美麗?我們需要的是真實,不是
一些假可愛!」另一個人寫道:「孩子們是無辜的,不要污
染他們的心靈!」
《華爾街日報》8月14日報導,奧運會開幕式有一個場景,一
群孩子拉著國旗進入鳥巢體育館,每個孩子穿著一種服裝代
表中國一個少數民族。但是,記者調查後發現,這些孩子全
部來自中國的多數民族漢族,而不是少數民族。報導說,記
者要求解釋「為何漢族孩子穿上少數民族服裝」,但未獲有
關部門的回應。
奧運報導擺在優先地位
國家廣播公司獲得北京奧運會的電視獨家轉播權。《紐約時
報》8月14日報導,奧運會的報導的確對刺激收視率有利。
尼爾森媒體調查公司統計,開幕式吸引美國3420萬觀眾,比
四年前的雅典奧運會開幕式收視人數增加35%。
國家廣播公司環球(NBC Universal)共有兩個電視網路:
綜合新聞台(MSNBC)和商業新聞台(CNBC)。報導稱,綜
合台在晚間5時至7時播送一個特別奧運綜述節目。而在奧運
會的第一個星期一晚上,其收視率比上一個收視率上漲252%
。此後,電視台網路的主要節目連線的收視率上升30%。
商業台的節目在晚間5時至8時播放。在奧運會前的一個星期
一,觀眾有26萬3000人。但是,播送奧運會節目的第一個星
期一,觀眾平均增長到80萬5000人。兩個電視台的總裁都認
為:美國現在注視中國,這對大家都好。剛從北京回來的商
業台總裁霍夫曼(Mark Hoffman)說:「我們想的第一件事
就是,我們正在服務我們的讀者和客戶嗎?」
兩位總裁都表示,如果有重要事件發生,他們將放棄摔跤的
報導。奧運會舉辦之初,俄國軍隊出兵喬治亞。綜合台的總
裁格瑞芬(PhilGriffin)表示,喬治亞的戰事並未上升到
那樣的高度。同時,總統選舉也沒有重要的消息發生。他還
提醒,該台計畫不播事先錄好的紀錄片。過去,該紀錄片經
常在周末現場直播。
格瑞芬明確表示,奧運會的報導有時間限制。「這些明星是
真正的中心。」8月份一般是總統選舉的播送時間。而北京
奧運會將在民主黨全國大會開幕前結束。因此,全國廣播公
司想搭上奧運會這個順風車,站在有利的競爭位置上。他預
計,奧運會的每個晚上都推高該台的主要時間的收視率。「
晚間的收視率就是一切。」
《好萊塢記者》(Hollywood Reporter)7月7日報導,國家
廣播公司宣布,在17天的奧運賽程中,它已經獲得10億元以
上的廣告收入。這表明,該公司的九億元的投資沒有白花。
報導說,公司在12年前報導過亞特蘭大奧運會,那次轉播的
時間僅171個小時。「此次奧運會的報導時間共有3600個小
時,是歷史上最多的一次。」
這次的報導是公司旗下所有七個電視台聯合播放,同時還有
2200個小時在網站上的錄影(video)播放。人們也可以透
過錄像帶(VOD)和移動平台(mobile platform)觀看。該
名主管透露,每個表演台都將發揮作用,達到使用最大化,
而這在過去是沒有的。
成功奧運引起種種討論
無人否認,北京奧運會是成功的。但成功後中國將走向何處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8月12日發表文章,題目是「和諧
與夢想」。文章說,開幕式展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但最吸
引人的部分無疑是數千名中國人整齊劃一的表演:整齊地擊
缶、跳舞,按照精確的編隊快速奔跑,沒有任何錯誤和碰撞
。這是當代的集體主義─以高科技展現的中國奇蹟般增長背
景下的和諧社會場景。
可以按許多方法來劃分世界,但最引人關注的是崇尚個人主
義的社會與崇尚集體主義的社會之間的差異。如果集體主義
社會迅速擺脫經濟停滯,會出現什麼情況?如果集體主義社
會特別是亞洲在經濟上崛起、與西方分庭抗禮又會怎樣?將
會出現一種新型的全球對話。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就是這樣一種對話。中國以此堅定地表明
,不僅可以透過西方的自由方式實現發展,還可以透過東方
的集體主義方式來發展。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經濟事件,也
是文化事件。和諧集體的理想或許和美國夢一樣富有魅力。
英國《經濟學人》把對中國的認知提高到另一個層次,在該
媒體近期的社評中總是提及「北京主義」。《經濟學人》在
詮釋這個概念時認為,北京奧運會最成功之處在於它進一步
鼓舞了中國人自我發展的信心,同時也讓西方透過這場體育
盛事看到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本報記者/韓傑)
http://www.worldjournal.com/weekly92_disp.php?nt_seq_id=1762894&page=1
※ 編輯: mckinney 來自: 61.59.185.108 (09/05 15:49)
推
09/05 16:09, , 1F
09/05 16:09, 1F
→
09/06 16:51, , 2F
09/06 16:51, 2F
推
09/06 21:10, , 3F
09/06 21:10, 3F
Olympics_ISG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