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Lincecum in Motion
前言:
颱風天來翻一篇之前就已經很想介紹的文章
有關於Timmy投球機制的文章不知道有多少專欄作家寫過
但這一篇之所以有意思
是因為它和棒球運動本身完全無關
而是刊登在一本有關視覺藝術的雜誌上
作者的觀點和我個人之所以喜歡Timmy的原因很類似--
看Tim Lincecum投球
是一種超越球隊戰績 個人記錄
只存在於投手丘上獨一無二的美麗風景
******************************************************************
原文出處:http://www.printmag.com/article/Lincecum-in-motion
Lincecum in Motion
By Angela Riechers
Tim Lincecum 他那經過縝密計算與設計的投球連續動作順序如下:首先,他的眼神像
鯊魚般四處梭巡後向左下角凝視,接著,他固定右腳準備揮臂投球並開始用左腳掃出一
個大跨步-那距離將近有7.5英呎,相當於他身高的129%,大多數投手相較之下跨步距離
只有身高的77~87%--當Lincecum將他的右手繞到背後使之與地面垂直之時,從這一個步
驟開始就像是火箭全速升空,也像是一股扭轉纏繞的能量釋放從地面向上爆發,又像是
一個經過精密調校力矩的暴怒。〈用慢動作鏡頭來看就宛如一幅活生生的未來派畫作〉
當Lincecum把球投出的時候,宛如芭蕾女伶般高舉過頭的右腳在他身後繪出一道弧形延
伸到天際,並與他滑行到身體前方投球的右手保持前後相反的對稱。在此同時,球以高
達101英哩的時速從本壘板呼嘯而過,碰一聲地落在捕手的手套裡,而打者在幾乎看不清
楚的狀況下就拼命揮擊。
儘管他擁有這股力量,Lincecum,這位舊金山巨人隊的王牌投手-2008年及2009年的賽揚
獎得主,2010年帶領球隊贏得世界大賽冠軍,並在最近達成了生涯第1000K-身高僅有5呎
11吋,體重僅有165磅。他的其中一個外號是「怪物(the Freak)」,而看他投球的姿態,
你將會觀察到一連串前所未見、令人驚異的動作。他展現出貓科動物般的敏捷與體操選手
般柔韌的肢體,與那些多數有著粗壯手臂及強壯身軀的大聯盟同僚們大異其趣。他的帽子
底下露出一縷及肩的深棕色長髮,頭微微地側向一壘,這個身材纖細的右投手容貌遠比他
的實際年齡27歲還要稚氣。他的投球機制幾乎是不假思索的反射動作,並有著極佳的副作
用。如果將這個動作從職業棒球這門生意予以分離-只把它當作是Tim Lincecum這小子在
自家後院的玩樂-它那伴隨著效率與純粹、像是空間的現代主義雕塑,就足以構成令人傾
倒的理由。從視覺上而言,Lincecum 投球動作的流暢性比起三振打者贏得比賽,反而與
包浩斯(Bauhaus)的建築、瑪莎葛拉漢(Martha Graham)的現代舞及馬歇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的工業設計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Lincecum的投球其實是偽裝成體育競技的現代
藝術,也是偉大設計的象徵。
這獨一無二的投球動作-結合了體格、運動能力與力學-是由Tim Lincecum的父親Chris
Lincecum(以下簡稱「林爸」),一個退休的波音工程師在1950年代所發展出來的。林爸自
創的這套動作是透過增進投球機制上的優勢,以彌補他身材瘦小的缺陷。「當時的少棒聯
盟(Little League)並沒有把年紀更小的孩子另外編成一隊,所以8歲的小孩必須和12歲的
在一起打球。不過我老爸看我球投得不錯,所以他就想說那我們來試試看投球吧!我在他
的觀察下發展我的投球動作,他看著我投球並矯正我的投球機制,使每次出手的動作都相
同,我也因此掌握訣竅。那些最強壯、最有運動天賦的孩子都想成為投手,因為他們可以
把球丟得最用力,高大的孩子有由增加的慣性所創造出來的投球動力。因為我個子不高,
所以我必須學著用我的曲球來迷惑那些打者,而不是用我的力量跟他們對幹。」林爸如是
說。
林爸第一次教導他的兩個兒子,5歲的Tim和他9歲的哥哥Sean投球,是在他們位於華盛頓州
連頓的自家後院。大多數的棒球教練在教導投球機制時都是由上往下分解動作:球員的肩
膀與目標呈直角,投球手臂高舉過頭,然後把球往下丟。但Linceccum的投球是仰賴利用腳
踝、膝蓋、臀部和背部形成的槓桿所製造的力量,而肩膀在這一連串的動作中的功能是由
下往上製造出巨大的力矩和速度。就觀察者的角度而言,這呈現出一種利用整個身體效能
、毫無縫隙的流暢,而非把一堆各別發展的動作串在一起。「投球時身體所製造出來的槓
桿並沒有將手臂動作獨立出來-我們讓手一起移動,和肩膀在同一個平面上放鬆並旋轉,這
幾乎是一種事後諸葛。」林爸說:「就像是拉緊一條橡皮筋之後突然放開。當撐竿跳運動
員插竿的時候,力量在竿底被壓制而流動到竿頂。Tim的放球點是在拋物線的頂端。大部分
的投手手臂和球的軌跡是圓形,但橢圓形的軌跡能製造出更大的槓桿效率與力量。」
在19世紀末,Eadweard Muybridge(譯註:1830-1904,知名英國攝影師,以拍攝連續動作
影像聞名,有很多作品被收藏在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的連續動作攝影,使得那些人類肉眼無
法分辨的高速動作,像是馬匹的奔馳,能夠被拆解成各自獨立的要素。他的作品為連續動
作的研究作了準備,這項研究足以分析從產品製程到高爾夫球揮桿等各種領域,用來找出
並改進無效率的動作。動作設計這個領域的崛起也在工業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13年
,Henry Ford(譯註:即福特汽車的創辦人)為了他的Model T(譯註:即全世界第一輛汽車
的型號)創造了機械生產設備,以及使他的工人能夠組裝一輛汽車的一連串相關作業流程。
這些動作是生產線製程的核心,被設計成能夠很快讓任何人學會。那麼Lincecum的投球
機制是可以被傳授給其他投手,就像林爸教導他或是Ford教導汽車工廠的工人們一樣嗎?
我們可不可能建立起一個充滿怪物的投手王國呢?
林爸的答案是肯定的。但Tom House--一位1970年代效力於亞特蘭大勇士隊的投手,轉任
教練後撰寫了4本有關投球機制的著作--則持不同意見:「揮臂速度、球速、出手位置-每
個人拿球並丟擲的動作在有人示範給他看之前,都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的老祖宗丟石頭獵
兔子來吃。當時那些擅常丟石頭的孩子到了今天都成了大聯盟的投手。」雖然有些投球技
巧是可以被教導並透過練習加以精進,「動作的可重複性、肌肉記憶都是伴隨著足夠強壯
及有彈性的身體素質以達成正確的運動學連續動作,以上這些都是可以後天教導的。」
House如是說:「但Tim就如同一陣集合所有要素於一身的完美風暴,他的超大跨步使他更
加接近打者-就在他的右腳蹬地前,他的右腳尖會開始往前推進移動8至10英吋,這個往本
壘板衝刺的動作使得嬌小的Lincecum看起來像是高個子在投球。由於球的出手位置每往本
壘板縮短一英呎,對打者視覺上來說就增加了3mph的球速,因此Lincecum投的球飛過來的
時候,看起來遠比實際球速還要快。」
然而除了這投球機制帶給身材嬌小的Lincecum的優勢外,他的動作也很美麗,流線型的外
觀讓人聯想到Brancusi的雕塑作品。(譯註: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羅馬尼亞
知名雕塑家)這個動作在視覺上吸引人之處有很大一部分在於它的對稱性。那些動作看來
流暢或者毫不費力的運動家們,絕大多數的姿態都顯現了高度的對稱性。因為人體天生就
是左右對稱,我們的大腦會自動辨識出具有對稱性的事物,不論何時何地。「你的眼睛會
欺騙你」House說:「Micheal Jordan看起來比別人在空中停留的時間更久,是因為他的
雙手在他的身體下降之後仍然高舉。Tim的投球看似費力實則輕鬆。他的身體左右保持對
稱:而他的上半身也與下半身保持平行。」
Lincecum的投球-那利用科學與實踐不斷淬煉、未經矯飾的優雅-使他躋身為如老虎伍茲之
流(譯按:其實我寧可作者用Roger Federer 來比喻…XD),用美麗的肢體動作攫取眾人目
光的少數運動家之林。建築評論家Ada Louise Huxtable日前在華爾街日報中寫到:「美麗
難以定義,特別是在一個反對美麗流於單純化及感情用事的年代。作家Karrie Jacobs曾提
到在建築的領域中,所謂的美麗包含了驚喜的元素,奇想天外的邂逅能帶給我們意想不到
的愉悅與歡樂。」在棒球的領域中也是如此,Tim Lincecum他那經過精心設計、用來迷惑
打者揮棒落空的投球機制,在短短數秒不到的過程中也讓我們完全出乎意料。當他揮臂快
速投球之際,運動在我們眼前昇華至接近藝術的境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9.54.4
推
08/29 12:00, , 1F
08/29 12:00, 1F
推
08/29 13:28, , 2F
08/29 13:28, 2F
推
08/29 19:04, , 3F
08/29 19:04, 3F
推
08/29 22:08, , 4F
08/29 22:08, 4F
推
09/02 12:31, , 5F
09/02 12:31, 5F
SFGiants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