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兩代網壇對決 獨立思考才能成長
十一月初的高雄陽明網球中心,舉辦了台灣14年來第一次
由國際男子網球總會掛名的五萬美元等級挑戰賽,
台灣的網球選手不論是前三名的盧彥勳、王宇佐跟陳迪,
或者是新生代的青少年選手,都參加了比賽,
結果由第二種子盧彥勳五連勝拿到冠軍,台灣選手賺了面子也賺到了分數。
長年在外的盧彥勳覺得,能夠回到台灣打球是一件奇妙的事,
「其實你知道嗎?對我來講我感覺我不是在比賽。
因為我正常都在國外比賽,很多東西都要自己去注意去安排,
回台灣就是想休息,每天早上起來都奇怪,怎麼又有一場比賽。
什麼東西都很自然,垂手可得,要吃什麼就吃什麼,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就像在家一樣。」
比較楊宗樺跟八年前的自己,盧彥勳說楊宗樺的台風成熟,
經驗也比同年齡選手多,「他有很穩健的台風,比起我可能情緒上沒有辦
法控制,他也慢慢累積比賽經驗,跟所有同年齡選手比較,他的表現相當穩定。」
盧彥勳認為楊宗樺有自己的比賽計畫,只是最後細節沒有辦法處理好。
不過楊宗樺從會外賽打到第二輪,第一次面對世界排名90名的選手,
只覺得比賽太快結束,也來不及思考,「看他比就是跟自己下去比就是有差,
速度感覺沒那麼快,可是跟他比下去就覺得很快,還有回馬槍,
已經跑回來,他又打一顆同樣的,就跟不上。」
年輕的楊宗樺說節奏、角度、抽球都壓不住盧彥勳,他覺得自己還要多練習。
不過盧彥勳表示,思考也很重要。當年他什麼都不懂,走了很多冤枉路,
現在他回頭來看台灣整體的訓練環境,並沒有進步多少,
有天分的選手不是跟著父母,就是跟著教練,但網球是一項獨力作戰的個人運動,
「你沒有自己去思考,這東西對你是好或不好,對或不對,
你只知道教練講的就是對的,父母就是對的。」
事實上,盧彥勳談到的獨立思考問題,不僅是網球選手如此,
國內絕大多數的運動員也是如此,頂尖運動員提早放棄正常學業,
靠運動成績保送升學,很少有機會自己面對狀況,思考對策並且解決問題。
「我不能說我的東西一定是對的,我的想法一定是對的,但我們已經跟學校脫軌了
,我們從學校脫軌以後,要從外面去學到學校要從外面去學到學校
可能沒有教到我們的東西,或者是遺漏掉的東西。很多東西你要自己去判斷,
做這件事值不值得,該不該,或者是有沒有那個價值在。」
團隊項目大家集體行動,反正跟著教練走,教練講什麼就做什麼,
但像網球、桌球這些個人項目的運動選手出國闖蕩,不但要練出外語能力,
還必須自己處理生活問題,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打球賺錢,
從而培養出獨立思辨的能力,「到了比賽上面,你也要自己去面對,
不是教練叫你打正拍,你比賽就一直打正拍,你要判斷這個選手要怎麼打,
所以這是從日常生活慢慢去累積出來,到場上之後你才能做敏銳的觀察,
做正確的決定。你在日常生活都沒有辦法這樣做,你到場上也是被動的,
你也要等到外面教練喊你要打他的正拍的時候,你才打他的正拍。
那就變成不是選手應該有的東西。」
盧彥勳表示,「想」是所有選手進步的原動力,當年他雖然想要打好網球,
但是沒有名師指點,一直到認識德國教練霍多夫以後,成績才有所突破。
而現在在蓬勃執行長徐正賢的努力下,霍多夫答應會不定期來
台灣指導青少年球員,但關鍵還是選手自己的態度。
「你要去想要,才有機會,所以Dirk說,一個選手能不能打得好,
就是要看他的態度,他想不想要,假如沒有,你給他再多機會,也是浪費。」
盧彥勳今年24歲,目前在亞洲排名僅次於李亨澤,
但他一直都在自己設定的道路上前進,「也許我試過,
可能到現在還是三四百名、兩百名的話,那我的能力就只是在這邊。
但我希望能夠試探出自己的極限到底能夠到多少,這才是我每天在球場上訓練,
或者是每個禮拜一直比賽的原因。」
盧彥勳也表示,這次比賽雖然不是盡善盡美,但在國外選手之間的評價不差。
今年的ATP是一個好的開始。陳迪也說,台灣選手都盡力了。
「宇佐也是那麼努力,明明身體不行還是撐著去打,因為真的有很棒的台灣人,
還有德國教練來,幫忙很大,我相信台灣網球以後會變得更好。」
對不起第一次貼文章沒有很整齊,讓各位版友傷眼睛
這是從新聞上轉貼來的,版主如果覺得不妥,請直接刪掉
聽完彥勳的話感覺滿有道理的,現在國內的球員,有沒有認真思考自己現在正在做什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65.206
推
11/28 20:36, , 1F
11/28 20:36, 1F
推
11/28 21:38, , 2F
11/28 21:38, 2F
推
11/29 10:04, , 3F
11/29 10:04, 3F
推
11/29 22:25, , 4F
11/29 22:25, 4F
推
12/01 07:51, , 5F
12/01 07:51, 5F
→
12/03 01:28, , 6F
12/03 01:28, 6F
TW-M-Tennis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
136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