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溫布頓錦標賽系列之一:場地介紹
溫布頓錦標賽是歷史最悠久的大滿貫網球賽,擁有超過100年的歷史,加上其
使用的是最傳統的網球場地:「草地球場」來進行比賽。悠久的歷史外加現場比
賽充滿著莊嚴肅穆的氣氛,使得「全英草地網球暨槌球俱樂部」(A.E.L.T.C)素
有著「網壇聖地」的美譽。
而草地球場堪稱是所有網球場地中,最變化多端的球場。球在草地的速度是
所有場地中最快的,加上場地表面摩擦力低,球落下時是又快又滑且彈跳性差;
而隨著比賽舉行,越來越多的草皮表面漸行光禿,因此「不規則彈跳」也成為場
地的殺手之一。基於以上種種,要想在這裡贏球的最有效辦法就是盡量不要讓球
落地,外加切球打法可令球的彈跳係數更差。因此,所謂的強力發球者以及上網
型打法可說是這裡最眷顧的球員。強力的發球加上草地特性可以使球速加快;而
切發球則可以使彈跳變得極低且具不規則變化,這些都可以有利於製造更多上網
機會,加上網前如能截擊出角度大且細膩的處理球,那要保住發球局可說是相當
容易的事情,是贏球的最好方式。但這也只是贏了一半而已,另一半的關鍵在回
接球,要能夠抓住那一、兩分的關鍵球處理,積極的採取攻勢,上網球員要懂得
運用切球干擾對手節奏並爭取時間上網做截擊;如你是底線型選手,則你的回發球
要更具致命性,且最好要能多方嘗試不同的戰術,不要老是固守底線,且抽球要
具侵略性,了無新意的底線抽球是非常容易因場地因素發生失誤的。
而儘管草地球場性質上對上網球員較為有利。但只要能夠抓住草地的特性去
發揮自己的優勢,底線型球員依舊是有一定的機會的。也正因為現代網球瞭解和
接觸草地球場的人和時間實在太少了,因此能在短時間內做到草地準備功夫的人
往往是屈指可數,唯有球技全面、適應力強的選手才是最大贏家。以往能在此封
王的選手都是數一數二的當代好手,頗多都能雄霸當時的網壇,建立自己的網壇
地位。例如70年代的Bjorn Borg(76~80在溫布頓創下五連霸紀錄)、80年代的
John McEnroe(81、83、84三屆冠軍)、Boris Becker(85、86、89三屆冠軍)
、Stefan Edberg(88、90兩屆冠軍)等人都是當時的名將。但也有些世界名將,
終其一生就是無法拿下溫布頓,這當中就以八屆大滿貫冠軍(三次法網、美網,
兩次澳網)的捷克球王Ivan Lendl最為悲情,儘管在其他大滿貫戰績輝煌,但草
地球場的特性真的是不適合他球路的徹底發揮,儘管Lendl很努力嘗試著去適應跟
改變打法,認真的態度令人佩服;不過一旦遇到比他更適應草地打法的高手就還
是相形見拙,86、87兩度進決賽都是飲恨而歸,分別敗給發球上網的好手Becker
以及澳洲的Pat Cash。Lendl在失望之餘曾哀傷地表示願用三座法網跟美網冠軍來
換取一座溫布頓金杯,他的際遇絕對是溫布頓歷史上之一篇遺憾篇章。
上述是關於溫布頓的一些特性簡介,而以下小弟將介紹溫布頓的一些歷史回
顧。從70年代Borg的獨霸到80年初McEnroe的掘起,及中期Becker稱雄(85、86)
及後期其與Edberg的爭霸(自88~90連三屆決賽對決)都令人難忘。而隨著90年
Edberg以五盤險勝Becker為80年代劃下句點後,90年代的溫布頓搭配上強力網球
的興起,競爭日趨激烈,但卻產生驚人的結局是十年前任誰都很難想到的,現在
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80、90年代溫布頓的歷史吧。
--
告訴我你深愛我的靈魂 更勝過我的眼神 我可以不再繽紛 若讓我知你心裡真不真
願為愛付出 為愛堅強 為愛認真 為愛虔誠
就告訴我生命裡 因為有了我才完整 再困難的事也可能
就告訴我讓你馴服的 不是我的青春 不管我多老 你也不悶
Oh!我 專一情深如所有女人 我會日夜不分 釋放愛意溫存
Oh!我 當然多變如所有女人 我會勇敢承認 只要有真愛我的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5.61.62
Tennis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