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網] 體育場館建設熱的冷思考
大型運動會的場館建設無疑會給舉辦城市帶來巨大聲譽,但也可能為舉辦城市帶來債務和
累贅
文/金汕
一個建造大型體育場館的熱潮正在中國興起。
2008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為此北京修建了一批世界一流的體育場館。作為一個千
載難逢、百年夢想的盛會和展示中國形象的巨大窗口,有「鳥巢」、「水立方」這樣一些
場館是完全必要的。
即使這樣,北京市對此也有過認識上的轉變,在前幾年及時提出了「節儉辦奧運」的
理念,其中最大的節儉就是對奧運場館的調整。
先是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的「鳥巢」瘦身。原來準備用30多億元打造「鳥巢」,後來
決定減到20多億元。與「鳥巢」相鄰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已明確核減超出批准規
模的建築面積7800平方米,減少投資0.9億元。
接著,北京市提出,對於體育場館「能改造就不新建,能搞臨時性建築就不搞永久性
建築,盡可能節省投資」。北京市作了詳盡的規劃:2008年奧運會期間在京需要30個比賽
場館,其中北京市負責建設18個場館﹔通過充分挖掘現有資源,北京市將原計劃需要新建
的10個場館,減少到5個,增加了改擴建和臨時場館的數量﹔在奧運會所需的60餘處訓練
場館中,除了包含在比賽場館內的20餘處,其餘40餘處全部利用現有場館。事實証明,這
種調整是完全必要也很得人心的。
在北京奧運會後,2009年濟南將承辦第十一屆全運會,2010年廣州將主辦第十六屆亞
運會,2011年深圳將承辦第二十六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再加上2008年奧運會幾個協辦城
市,建造新型體育館將是一個令人瞠目的高投資。
對大型體育場館的投資規律要準確把握,切忌「大干快上」。
場館「黑洞」成為經濟學難題
對於大型運動會主辦城市來說,最棘手和最難以「可持續發展」的是賽後場館資金投
入的回收。
回顧30年來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對於賽後體育場館的利用,有的成功,有的差強人意
,有的巨額虧損,一些體育場館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這樣的情況很值得我們警惕。
人們一直把洛杉磯奧運會作為一個成功的範例,包括它的體育場館。洛杉磯有它自身
的條件,它成功地利用了已有的場館。當時,24個奧運會的比賽項目都有場館進行比賽,
都分散在城市不同的角落裡,而很多奧運會舉辦城市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集資3億多美元進行場館建設,他們有所為有所不為,像自行
車和水上運動,其設施顯然在奧運會以後就沒有多大市場了,所以都是臨時的,比賽完了
就拆除。同時,奧林匹克村變成了喬治理工大學的學生宿舍,又利用那兒的一些多餘的奧
運設施建成了相關的綠色公園。作為世界上經濟和體育產業最發達的美國,它又通過這一
屆奧運會為奧運場館的利用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其他主辦城市大都不具備美國城市的大型場館存量和水準。1988年漢城奧運會新建造
了13處場館,並對21個場館進行了改進。一些場館直到現在還在進行相應的柔道、摔跤和
舉重的比賽,場館得到了充分的使用,進行了很多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比賽。即使是這樣,
奧運主場每年還要花差不多800萬美元維修。
悉尼的一些場館在奧運舉辦後四年就破產了。起初,城市的管理者想把原來奧運村址
變成一個商業開發地,這引起了當地居民和環保主義者的反對﹔後來,政府又想把它變成
一個工業區,很多人士也反對這個計劃。弄到最後,每年大概要花3000多萬歐元來維持場
館。「後奧運效應」因場館「黑洞」等問題,成為澳大利亞學者們研究的一個新課題。
2004年雅典奧運會總體上來講是成功的,希臘人始終認為得大於失,但是在體育場館
的問題上也是教訓多多。
雅典奧運會閉幕半年之後,2005年3月,監察奧運場館使用的國有公司負責人克裡斯
托斯哈德傑曼紐爾感慨:「未來申辦奧運會的城市應該從中汲取一些教訓。」比如耗資
2.3億歐元的奧運會公園賽後冷冷清清。僅僅一年時間,雅典為維護奧運場館而花費的資
金就高達1億歐元。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則是一次虧損的「範本」。這一屆奧運會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它
的奧運場館,場館起初預計投資六千萬美元左右,但是後來花費差不多近10億美元。像所
有奧運會主辦方一樣,蒙特利爾當局對場館的賽後利用抱有希望,可惜利用率很低,這一
個脫離現實的財務預算和計劃,使蒙特利爾人進入21世紀後,還在為30多年前的場館建設
繼續負債。
為舉辦1998年日本長野冬季奧運會,日本政府花費了190億美元建造高速火車和滑雪
跑道等設施。冬奧會後,長野經歷了「後奧林匹克衰退」,對場館設施的高額維護費導致
了長野經濟的大衰退。1999年長野的製造業以30%的速度下降,211家企業宣佈破產,下降
速度創造了二戰之後當地經濟衰退的最高紀錄。
可以和奧運會並駕齊驅的世界盃足球賽也是這樣。為舉辦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日韓
兩國投入30多億美元建造了20座能容納4萬名觀眾的新場館。比賽一結束,場館立刻「失
業」。巨額赤字和龐大的債務負擔,將長期對當地財政造成巨大壓力。
國內運動會豪華升級令人憂慮
那麼我們的大型體育場館是虧損還是贏利?我們鮮有這方面的統計,但情況也是心知
肚明的。由於大型體育場館都是政府投資,即使賠錢至少也是「形象工程」,它還有納稅
人的「補貼」,所以有的地方政府並不焦慮。
以往我們舉辦大型運動會多用行政手段操辦,由於只重效果,便容易忽視效率。而且
我們計算運動會的盈虧總不習慣把投資最大的體育場館算進去。
近年來,國內運動會豪華升級,令人憂慮。各地運動會的開幕式投入頗大﹔運動員的
住宿標準經常比出國比賽還高﹔大型體育場館重複建設,利用率不高﹔有些地方出現了官
員中飽私囊等腐敗現象。
我們由於有相當資金用的是國庫裡的錢,經費總能不斷追加,編製可以不斷擴大,實
在不行就發動民間募捐。於是,人們也就不大顧及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係。在這個問題上
,我們應該擺脫「只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的思維,而應該爭取市場效益的最大化。應該
把運動會乃至體育場館的建造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不能為了「形象」而不顧效益。
2006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公佈:全國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6.58個,人均體育場地
面積為1.03平方米,分別比1995年增長31.6%和58.46%。看起來令人欣喜,但與美國、日
本等發達國家平均每萬人擁有200多個體育場地的狀況相比,差距依舊巨大。
作為「形象工程」的豪華場館對老百姓來說門檻過高,發達國家則是把很多場館修建
在社區。發達國家社區體育中心建築雖小卻是多功能的,建設的錢比較少,成本比較低,
而且易於管理﹔但我們的場館大型綜合性的多,成本高,資金回收難……
體育場館的經濟結構不均衡:我國81萬多個體育場地(不含解放軍、武警、鐵路系統
)中,國有經濟占64.4萬多個,集體經濟占12.6萬個,公有制經濟成分偏大,達到95%以
上,民間資本投入不足。
能否跳出競技體育的窠臼
大型體育場館投資巨大,要做到不虧本需要嚴格的論証與創意。
奧運體育場館的利用與回報率是評定一個奧運舉辦城市經濟上得失的重要標誌,賽後
體育場館的利用成為諸多舉辦城市心腹大患的事實,更說明這是一個極需創意的產業。
我們應該看到,除去2008年奧運會,在中國舉辦的其他幾個大型運動會,影響力與奧
運會相差很遠,創造經濟效益的難度要大許多。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創意是,充分利用現有設施。洛杉磯奧組委主席皮特先生估算
,以當地現有場館有能力舉行這屆賽事,便把一個1920年建造的大場館用來舉辦田徑比賽
和開閉幕式,今天這個場館還存在著,就是著名的NBA洛杉磯湖人隊的主場﹔同時將另外
一個場館作為足球比賽場館。由此,洛杉磯奧運會成為投入最少的一屆奧運會。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新建了15個場館,又對10個場館進行了改造,在主場館旁邊建
了兩座新的游泳館。巴塞羅那的旅遊業和體育產業非常發達,舉世聞名的巴塞羅那足球隊
就足以大大提升體育場館的利用率。奧運會前後,巴塞羅那每年都舉行相應的足球比賽、
搖滾樂演出,奧運村今天還在被充分利用﹔巴塞羅那借助奧運旅遊戰略,短短三年多時間
,在世界旅遊城市的排名中,從1992年的第16位飆升到1996年的第3位。巴塞羅那的體育
場館在奧運會後得到成功利用,既有其天時地利等原因,也得益於它的創意領先。
從歷屆奧運會舉辦城市賽後體育場館利用率分析,功能單一的場館效果並不好,賽後
閑置較多﹔通過商業開發,與酒店、展覽、會議、辦公等功能相結合,是提高場館利用價
值的有效方法。
北京奧運會在新建場館中考慮到,如果全部由國家投資,會超出政府所能承受的限度
,而且風險大,缺少活力。於是,在建設上利用經濟槓桿,建立社會化的投融資機制,在
奧運場館建設中,社會投資佔到了投資總量的一半以上。
美國的大型體育場館90%以上都賣冠名權,這個經驗值得我們重視。像「鳥巢」這樣
的體育場,在世界上屬於無可爭議的一流場館,僅僅把冠名權做好,其收入就會很可觀。
大型運動會的場館是任何一個舉辦國和舉辦城市關注的熱點,它無疑會給舉辦城市帶
來巨大聲譽,也很可能為舉辦城市帶來債務和累贅。所以,這類設施的建設必須科學論証
,三思而行。(作者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體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89.234
推
01/23 00:33, , 1F
01/23 00:33, 1F
B_supporters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