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fa]【秘書長專欄】台灣體育班制度 是造成國力衰退的元兇
[2008-03-01]
台灣體育發展已呈現開倒車現象,罪魁禍首就在於保送升學和體育班制度。
所謂強身富國,只有健康的人民,才能增加生產、創造財富。過去,沒有保送升學和體育
班制度的年代,學生在學校從事體育活動,人人立足點平等,各班、各校誰也不怕誰、誰
也不服輸,競爭更激烈,但現在呢?在運動菁英化後,激爭相對少了,學校大部分的資源
,全遭少數學生給剝奪。
台灣現存這個畸型發展的現象,許多不喜歡讀書的學生想盡辦法擠進體育班,無非就是為
了升學,而各校只求成績不強調知識教育,對體育班學生課業百般通融,不知不覺中,可
能造成了時代的「大悲劇」。
沒有體育班的學校,因打不過有體育班的學校,逐漸喪失組隊興致,而學校把大部分資源
都投注在少數特殊身分的學生身上,剝奪了大多數人的權利,造成現在肥胖、不愛運動的
學生越來越多,且政府資源不夠分配,政府負擔又加重,訓練效果又不彰。
進入體育班的學生,學校靠他們在校外比賽爭榮譽,但他們不一定是運動天才或體育菁英
,他們只因不愛唸書,這條路上競爭較少;待他們保送上大學後,反而讓他們變成自悲,
也許有人不相信,許多唸體育相關研究所的學生,可能連最基本的英文都看不懂,連課讀
自修的能力都沒有,且過去被學校惡操留下的隱性傷勢在上大學開始迸發,才會出現台灣
大學生運動成績不斷退步的普遍現象。
體育班學生沒受過完整的知識教育,很難擁有專業知識來分析事情,譬如什麼樣的訓練對
人體器官、關節、組識造成什麼影響?什麼樣的訓練才會有效果?甚至無法判斷如何拒絕
黑金的誘惑,尤其,像中華職棒超過30歲的投手,平均球速可能只剩下130公里,運動生
命普遍都不長,出現菁英快速凋零的情形。
我曾到國訓中心觀察過,台灣的培訓選手在碰到大比賽前,特別需要心理醫生輔導,主因
所有從體育班唸出來的選手,知識教育太貧乏,因有自卑感而造成心理素質低落,且周而
復始著土法鍊鋼的訓練方式,有朝一日這些唸體育班的選手從運動場退役,恐怕連基本的
謀生技能都沒有。
我的建議:
一、 打破高中以下學校體育班制度,讓所有學生有平等從事運動的權利。
二、 嚴格訂定運動成績特優學生的升學考核制度,只要獲得奧參賽資格或在世界盃、亞
洲盃拿到前幾名的選手才能得保送甄試的資格。
三、 如果選手學識不足,在上大學硬性規定要先讀大學先修班,使台灣大學生都有最基
本的學識涵養,步入社會後更具競爭和謀生的能力。
改革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過去錯誤的政策,現在懸崖勒馬,為時還不算晚,只怕現在不
做,恐將禍延下一代。
本文作者/林德嘉 為前體委會副主委,現為師大教授與中華足協祕書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85.97
B_supporters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