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長專欄】運動彩券=運動文化

看板B_supporters作者時間17年前 (2008/05/06 23:3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北富銀自發行運動彩券以來,對我這位學體育、學理工的人來說,照理應會好奇得想去了 解遊戲規則,算算下注賠率才是,但是我沒有,只因我了解台灣沒有運動文化,這種忽略 運動文化而貿然發行的運動彩券,發展前途一定不會樂觀。 目前全國足協副理事長蔡明興,也是北富銀副董事長,不過北富銀當初在規劃台灣運動彩 券時,全以商學、會計、經濟為立論根基,如果當初也能參考專業體育人的意見,我應該 會跟蔡副理事長建議說:「希望您三思!」 說實話通常會得罪人,但是我學體育與科育一向講究實事求是。台灣運動彩券還沒有達到 發行的背景條件,因為台灣是運動文化的沙漠,運動不發達、民眾不關心、運動沒有融入 生活。 我以美式橄欖球超級盃為例,在每年一月底超級盃比賽前,球迷會相約來看球賽,在家中 、在餐廳、在酒吧裡,男女老幼談論的話題都圍繞在超級盃,彼此還會以一杯啤酒為賭注 ,為自己支持的球隊加油。美國的運動文化很成熟,推行運動彩券自然水到渠成。 台灣不一樣,過去中華職業籃球和那魯灣職業棒球都做不起來,剩下唯一的職業運動中華 職棒,每場平均票房也不過1、2千人,有時球季中一場比賽只有幾百人進場看球,沒人在 乎誰輸誰贏,沒人在乎那裡有比賽,大家都漠不關心。 過去台灣舉辦國際性網、足、羽、排等大型主流比賽,進場觀眾都寥寥無幾,全運、全大 運、全中運也像大拜拜,開幕典禮時動員許多學生來撐場面,但開幕典禮一結束就像「曲 終人散」,比賽期間看台上根本就沒有觀眾和掌聲。 台灣人不關心體育就會不了解體育,不了解體育就不會去買運動彩券。而政府希望透過運 動彩券的盈餘來推動台灣體育,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作法,所以未來我只能預測到台灣運 動彩券可能的兩個結果,一個是結束營運,二個是「變質」求生。 所謂「變質」就是順應時勢更改遊戲規則,譬如走向樂透玩法─中獎機率雖小,中獎賠率 卻高,但是無論怎麼改、怎麼變,欠缺運動文化為背景的運動產業,經營之路一定備感艱 辛。 我認為台灣運動文化走向成熟的「標準」,以數量化來譬喻,中華職棒每一場比賽要1萬 5000名觀眾,田徑賽、足球賽每場要1、2萬名的基本觀眾,網、排球賽每一場票房需達3 、4千名觀眾、游泳要有4、5千名觀眾,高爾夫球賽則需買票才能進場,卻不知台灣運動 文化距離這些標準的差距有多大。 台灣的運動產業要靠政府來打地基,政府體育操盤人要有遠見,切莫把大部分金錢投注在 參與人口較少、沒人關心的非主流運動上(只為在國際上好奪牌),反而讓台灣主流運動 (實力、排名)與國際越來越脫節,沒有運動文化的國家,運動彩券要能成功推廣可能就 像天方夜譚。 本文作者/林德嘉博士 為前體委會副主委,現任師大教授與全國足協祕書長 轉載自麗台運動報˙蒼蠅拍專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77.55
文章代碼(AID): #1887kJzR (B_supporters)
文章代碼(AID): #1887kJzR (B_suppor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