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楊清瓏專訪(四) 廣設球場,普及棒球

看板B_supporters作者 (nick)時間16年前 (2009/05/21 15:2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ART_ID=195427 【陳建欽】 楊清瓏教練認為,要振興台灣的棒球需從地方做起、從基層做起,由政府出資輔助業餘社 會球隊,不如在各縣市都興建一座由三至四面簡易球場所環繞組成的「棒球場」,並在中 心建立一棟三到四層樓的建築物,做為盥洗、休息、飲食消費及各面球場比賽記錄的中心 。如此一座棒球場,成本約四百萬,在全台廿六個縣市各造一座,總成本也才一億出頭, 卻可讓地方上各層級的男女棒壘球隊都有個簡易卻標準的球場可以比賽和練習,比起動輒 上億到數億、使用度卻不一定高的大型球場,這樣的投資顯得划算且實用多了。 透過簡易球場的普遍設置,將棒球運動普及至地方社區,讓棒球不只是國家代表隊或職業 棒球聯盟,而是回歸其團隊運動的本質,讓每個參與者都能在其中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及合作,並進而提升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這也才是推廣運動最簡單也最深遠的意義。而且 ,透過這樣的措施,把棒球推行成為社區裡的休閒活動,那麼棒球運動的參與人口也能因 此擴大;基層的棒球人口增加,逐級而上的金字塔型棒球人力結構,也會變得紮實,日後 要培養出、選出好的選手代表國家出外爭取榮譽,也就不再是難事。 有了球場、有了棒球運動的參與者,楊教練也沒漏掉「教練」這個重要環節。他特別提出 基層教練的待遇比照公務人員的構想。但乍聽這樣的想法時,多少會覺得以公務人員心態 怎能帶好學生棒球,但再想想新聞偶有報導基層教練薪資的低廉與不穩定,更有不少教練 抱著對棒球的熱忱,自掏腰包支持球隊的運作,這樣的環境必然折損了不少在棒球熱忱與 生活壓力間掙扎的教練。楊教練這構想,保障了基層教練的生活,讓他們能無後顧之憂地 教導年輕朋友打棒球,這或許就能增加以教球為生的好教練,也讓學生球隊不用擔心找不 到固定的教練來指導。 而楊教練也思考到了以公務員薪資來保障教練生活,同時也得透過進修與考核來避免教練 技術的停滯與怠惰。教練的觀念與技術必須時時更新,由國內外資深或專科的教練來上課 ,或以舉辦研討會的方式來吸取新知,才能確保台灣的棒球根基能夠正確、紮實並與國際 接軌,日後在組成國家代表隊時也能省一分溝通整合的氣力。而定期地考核教練,則可淘 汰不適任者,避免在生活上有了保障後,安逸地忘卻棒球教練的使命,同時也確保教練的 品質與適時地更替新血。 在對教練設計了生活保障與技術考核後,楊教練還提到教練帶隊的目標,除了努力贏取各 級盃賽的勝利外,也要由贏得大賽的教練來帶領國家隊出征,這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榮譽 ,更是一個出國見習國外棒球水準的機會,讓球隊教練有贏球之外的更高目標,也能刺激 教練的進步,讓好教練有著好的協助與機會,並進而教導出更優秀的球員,為台灣棒球奠 下更好的基礎。 關於如何振興棒球,楊教練以過往打球、執教與評論員的經驗,參考棒球先進國家的做法 ,以及對國內棒球環境的深刻觀察,提出軟硬體兼備的構想,這或許不比政府官員提出的 在多少年內就要達到如何的成績來得華麗,但卻是資深棒球人對台灣棒球長期觀察所提出 的,由根基和體質改變起的長期方案。這套方案要實踐並不難,但要持續堅定地做下去卻 不容易,這或許就是目前容易流於短視的台灣棒球界最缺乏也最需要的關鍵要素。 ◎後記 長達兩小時的訪談中,楊清瓏教練毫無保留地侃侃而談,雖然他自己仍服務於棒球界,但 針對棒球環境的缺失,對事不對人,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在此也謝謝楊教練抽空前 來接受訪談,讓邊邊角角以及UDN的讀者獲益良多。 (陳建欽/紅蜻蜓‧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如果足協願意整合各地足委 整合各地區球場 同時跟各縣政府協調改善各球場設備 應該也是可以增加足球參與人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0.213.99
文章代碼(AID): #1A5GBMNj (B_supporters)
文章代碼(AID): #1A5GBMNj (B_suppor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