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轉載球魂網友文章(四)
轉載球魂網友luba文章(四)
--------------------
精典賽結束,打者檢討:
1.之前還認為林威助揮棒力量渙散而不看好,原來真是因為吃感冒藥的緣故,
原來反倒他才是全中華隊,最會利用軀幹旋轉來揮棒的打者,
這也充分顯示台灣和日本打者最大的不同,
不過他的選球、攻擊範圍的設定似乎不夠嚴謹,容易追打壞球。
2.張泰山打的還不錯,但如果仔細觀察就可發現,當張拉回攻擊時,前腳都無法固定,
拉擊時整個身體不由的往回衝,導致前腳必須往旁邊再踏一步來穩住重心,
打出的球也因此而不紮實,要不是他拼命積極的跑壘,有好幾次都會形成雙殺打,
這應該是因為他擊球點太前面的緣故,他可以如前篇建議:把棒子再向後拉,同時腰部後
轉,
讓擊球點自然後移,然後轉腰先行,讓軀幹帶動他的揮棒,這樣不但有助於他的反方向攻
擊,
而且能讓他的拉擊更加紮實,更有力量。
3.張建銘從沒否認他是個好打者,但他不能被這次打出的成績沖昏頭,
巨蛋這種人工草皮球彈跳得又快又高,最適合張這種專門往地下打彈跳球的打者了,
而且對方投手對付左打仍然習慣往外角攻擊,顯然沒發現張的內角死穴,
所以才讓他對日韓各打出一支安打。
4.胡金龍能不能上到大聯盟,關鍵絕對在於他的打擊,
老實說我覺得他會是下一個陳金鋒,因為 一直得他的肩膀和揮臂之間的連動性很高,
他的內野彈跳球機率未免太高,這是砍劈打者的特性,
而且好死不死他又在道奇的訓練體系,很不幸的這讓他的打擊能脫胎換骨的機率似乎又下
降了。
5.鄭昌明的打擊又進步了,雖然打席數太少有可能看錯,不過似乎看到了用軀幹帶動揮棒
的鄭昌明,光是這點改變,就可預期他今年打擊成績一定會進步。
6.日式砍擊法再一次證明不敵韓國一棒定江山的美式揮棒,日式的砍擊法和台灣最大的不
同在於兩點:一是砍擊的角度很平,不像台灣過斜的V字形,反倒像﹀字形,甚至更平,
這是棒子後拉,
由後往前揮擊造成的結果。
二是他們的揮棒完全用軀幹帶動,轉腰先行,用軀幹的旋轉力量來拉擊,用軀幹的偏移來
打外角球,
用軀幹的下沈來打低球,不管是什麼樣的球,都是用軀幹的移動來打擊,
而不像台灣那樣,單純依靠手臂去撈外角球、用手臂打低球、用手臂打內角球。
可惜這種日式揮棒,遇到等級一強的投手,依然暴露得分能力薄弱的缺點,
他們的貧打現象,到了美國進入複賽後,只會越來越嚴重。
7.這次的比賽,肩膀和揮臂間連動性最高的就是中國隊,他們的打擊自然也最差,
會造成這種現象,我想應該要歸功於幾年前成批往大陸教球的台灣教練吧,
現在大陸的揮棒動作,幾乎完全是80、90年代台灣球員的翻版,
這是基本的揮棒動作的問題,動作一旦養成,即使後來大陸把一堆台灣教練淘汰,找來美
國教練,
也很難把一些東西給改正過來,就像CPBL找來洋打擊教練也不見得就能救的了CPBL的貧打
現象一樣。
沒想到不知長進的台灣教練,對台灣仍然有一些貢獻,那就是拖慢了大陸的打擊實力,
讓台灣亞洲老三的地位可以繼續苟延殘喘下去,沒想到這群人竟然還有這點用處,真讓人
意外,呵。
----------------------------------------------------------------------------------------------------
揮棒最主要的不同點是在於對於大臂的力道要求,但問題在於,在運動力學中,控制以上幾
個關節,已經是非常困難(因為一瞬間需要鬆緊),需要很大的強度,如果傳導錯誤,很容易將
力道卡在肩膀導致脫臼,而大臂的肌肉,更有天身的限制,原因在於,以大臂的肌肉,做傳導
的起始點,如果本身的肌肉群組不夠強大,或僵硬的話,因為全身的力道會擠壓到這裡,很容
易拉傷
-------------------------------------------------------------------------------------------------------
這段話當然毫無疑問是同意的,
如果運用大臂力量來揮棒,對大臂肌肉力量不發達或肌肉協調性不佳的人來說,
自然有他的侷限性,
但您說:因為需要很大的強度,如果傳導錯誤導致肩膀脫臼這段話,
立刻會讓我連想到一個畫面:
一個過於依賴手臂和肩膀同步旋轉前砍的砍劈打者,
當他刻意加大大臂的力量去揮擊時,會造成整個力量的傳導變的更佳不協調,
大臂揮臂力量的加大,必然會導致肩膀的同步旋轉變的更加的激烈和用力,
力量大到了某一個程度後,非常有可能就會出現如您所說的肩膀脫臼了,
也就是說,您說的固然可能會發生,
但發生的原因有沒有可能是他本身的揮棒動作的問題,
而天生的肌力強度和協調性反倒「比較起來」是次要,
或者說,如果改善他原本揮棒的方式、軌跡、和使力的方法,
是不是就可以降低發生您所說的力不從心的情況比如脫臼等等,
陳金鋒說他大臂力量的不足,會不會也是因為他從小學到的揮棒方式,
就不是很講究運用大臂的動作或是軀幹的力量,反倒更多依賴肩膀或是其他部分的力量,
造成久而久之,他的大臂的訓練強度和發達度自然不足,
當然,這樣說不代表我否定肌力對依靠大臂揮棒的重要性,
我也知道東西方球員天生的肌肉強度就是有差別,
看看經典賽多明尼加那幾個打者壯碩的像熊一樣就知道了,
東方球員就算猛吃類固醇也超越不了,
但東方球員想上大聯盟也不一定非得要依靠全壘打,也不一定非得要跟他們比力量,
而我一直認為陳的問題就在於,
力量固然比不過,但是連揮棒技巧也比不過,導致連轉型成中程打者都毫無可能,
會造成這種情況,這難道只用大臂的「力量」不足就可以解釋的通的嗎?
這時,我反倒認為最該檢討的應該是他的揮棒方式,而不是他的大臂力量不足的問題了。
之所以我認為用大臂力量揮棒、用軀幹的動作和力量來帶動擊球,
應該是不分東西方,不分肌肉發達與否的球員都應該去做到的,
是因為即使是日本那個身材最不起眼的二棒西高岡,我認為都有多多少少做到,
沒道理身材比他好的太多的國內球員會做的比他差,
國內很多球員之所以做不到,我認為非常有可能只是因為他們從小學的揮棒動作限制住他
們了,
肌力反倒是比較次要的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台灣球員揮棒不協調、不合理,(不但愛砍擊,還砍的不協調不合理
)
一個揮棒不協調的人,當他加大了某部分的力量,想要去追求所謂的「全力揮棒」時,
非常有可能會徒然造成您所說的運動傷害。
網上有些人老是說台灣球員要「全力揮棒」,其實根本是一句廢話,
如果球員全力揮棒可以讓他擊球點仍然保持的很好,還能打出更多的長打的話,
他老早就全力揮棒了,還需要你去教他嗎?
好像他打了那麼多年的棒球,從來沒聽過全力揮棒可以打出長打似的,
非得要你去「啟示」他不可。
最近國內熱身賽開打,可以觀察到一個最好的例子,
就是兄弟的馮聖賢,
他就是用一個不協調的揮棒動作,卻不想只靠手臂去碰球,而想用軀幹的旋轉帶動揮棒,
盡力去揮棒的典型球員,
這種球員立刻就陷入了:軀幹旋轉過大,導致擊球點不佳,
軀幹旋轉過小,導致只能用手臂碰球的兩難之中,
而癥結點在哪,其實就在於他揮臂和肩膀「黏」在一起那個不協調的砍擊動作而已,
最後一點,我一直覺得用高爾夫的基本動作來做棒球打擊動作的入門,
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
因為高爾夫一樣是個要求用軀幹來帶動手臂的運動,
任何一個好的高爾夫教練都會先要求你,
揮杆時用轉腰來帶動揮臂,但是揮臂時「一定」要刻意保留住肩膀,
讓揮臂動作和肩膀動作產生一定程度的分離,
然後用轉腰來帶動整個軀幹的旋轉,
而練高爾夫更可以練習肌肉的協調性、和整個力量的傳導,
讓各個關節產生一體的協調感和連動性,
先讓身體各關節熟悉了這樣的動作認知與連動性,
然後再去增強自己的肌肉力量和爆發力,
這樣對棒球員來說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方式也說不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0.5.36
推
04/08 01:03, , 1F
04/08 01:03, 1F
推
04/08 01:09, , 2F
04/08 01:09, 2F
→
04/08 01:11, , 3F
04/08 01:11, 3F
→
04/08 01:13, , 4F
04/08 01:13, 4F
→
04/08 01:14, , 5F
04/08 01:14, 5F
→
04/08 01:48, , 6F
04/08 01:48, 6F
推
04/08 02:20, , 7F
04/08 02:20, 7F
→
04/08 06:52, , 8F
04/08 06:52, 8F
→
04/08 06:52, , 9F
04/08 06:52, 9F
→
04/08 06:53, , 10F
04/08 06:53, 10F
推
04/08 08:23, , 11F
04/08 08:23, 11F
→
04/08 19:11, , 12F
04/08 19:11, 12F
→
04/08 19:13, , 13F
04/08 19:13, 13F
推
04/09 00:17, , 14F
04/09 00:17, 14F
→
04/09 00:17, , 15F
04/09 00:17, 15F
推
04/09 00:19, , 16F
04/09 00:19, 16F
→
04/09 00:20, , 17F
04/09 00:20, 17F
→
04/09 00:22, , 18F
04/09 00:22, 18F
→
04/09 19:22, , 19F
04/09 19:22, 19F
→
04/09 19:23, , 20F
04/09 19:23, 20F
推
04/10 12:59, , 21F
04/10 12:59, 21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CCF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