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世界上最美麗的教堂
※ 引述《frafoa (低血糖是無法打擊犯罪的)》之銘言:
: 布拉格的聖心大教堂,點進去,它,
: 真的是教堂。而且完全符合教堂的建築比例原則。
: frafoa 的妹妹站在教堂前驚呼「哇。不知道什麼樣的人可以進裡面作禮拜啊。」
: http://tw.pg.photos.yahoo.com/ph/hiltainty/album?.dir=/c5ea
: 問題來了,這麼後現代的玩意兒。是什麼時候蓋的呢?
: 答案 : 西元 1932 年,來自斯洛維尼亞的建築師 Joze Plecnik 的作品。
: 被關在鐵幕裡超過半個世紀之久。被某建築師譽為世界七大建築。
唔,那來一個現代的教堂好了,
雖然不在東歐,不過也很值得一看噢。
Herz-Jesu Kirche
http://www.sankt-thomas.de/kirchen_muenchen/Herz_Jesu.htm
http://www.ifa.de/a/a1/nda/eallmann.htm
http://www.fht-stuttgart.de/01/01_03/01_03_01/blockveranstaltung/gruppe-10/
左邊那個
http://www.bauen-mit-stahl.de/bilder/presseinfo/stahlbaupreis2002/
herz-jesu-100.jpg
這是鐘樓
http://www.ekhg.fhm.edu/gallery/herzjesu
無意間找到的相簿
---
德國在二戰後,教堂的意義與功能都有很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在其宗教發
展史上其實是很特殊的經驗。
在建築史上,教堂除了反映該時代的信仰方式之外,教堂以不同的形式呈
現也反應了該時代的建築技術與建築觀念的演變,而如何詮釋人與神之間
的關係,則一直是建造教堂所要處理的重要課題,在文藝復興之前,基本
上都是由教士主導宗教信仰與教堂的風格,高聳的哥德式教堂、飛浮壁、
玫瑰窗都在表現一種神性,而在文藝復興時期,則開始出現由眾多家族自
建的教堂,教堂建築的尺度也開始有所轉變,建築以幾何形式為訴求,追
求以希臘、羅馬精神為主的人本思想,到了巴洛克、洛可可的君主專權時
代,君王個人的想像與期待開始支配了教堂的形式,但是不論如何,教堂
形式始終跟社會的互動與權力如何被擁有有關。
德國在戰後由於社會主義的發展,教堂的使用功能越來越接近活動中心,
教堂比以往更具世俗性,也更貼近社會體制,在演變中教堂轉化為以實用
為導向的社會功能空間,也逐漸失去了對神性的詮釋,一直到了二十一世
紀,德國人重新發現了宗教信仰在社會中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才有所改變,
此時對神聖性的追求才再次回到教堂建築的主題中。
在這個教堂中,可以看見Allman、Sattler、Wappner這三個建築師處理教
堂建築應有神聖性、儀典性的手法,重新掌握了教堂在宗教上對社會的意
義,他們用現代的手法來興建教堂以回應時代精神,其中包括了當時人民
的想法與需要,並以建築技術揣臆具有未來性視野的新建築,而這未來性
的視野就是對永續性的追求,也因為他們興建了這個「屋中屋」形式的教
堂,在內屋中確立了教堂在宗教意義上的神聖性,而外屋形成一個包壁,
用以處理光線、熱源、空氣流通這幾方面永續的考量,整棟屋中屋的結構
也因此極少使用混凝土,內屋為木構造,外屋為玻璃鋼構,一方面顧及節
能,也營造出了一個舒適的空間。
---
上面這段是我整理我指導教授的口述來的。
--
事實上,在世界都市裡大部分人們的生活與全球經濟幾乎全然無關。
我去你媽的全球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7.206.192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Eastern-Euro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