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 ̄  ̄||)

看板FAPL作者 (MidnightCowboy)時間19年前 (2006/06/22 13:19),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英國足球地理之格拉斯哥宗教足球篇 獨立的民族意識 2002年的冬天,系列電影007新片在倫敦首映,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臨現場,曾經扮演 過詹姆斯.龐德的男星們都到場了,獨缺第一位007--蘇格蘭人史恩.康納萊。   康納萊不給女王面子有他自己的理由,因為過去40年,這位蘇格蘭人影帝都是蘇格蘭 獨立運動的狂熱支持者。據說康納萊每部電影的片酬,有三分之一要捐給蘇格蘭獨立運動 基金。儘管400年前,蘇格蘭跟英格蘭完成了合併,可是400年來像康納萊這樣的蘇格蘭獨 立戰士從來沒有消失過。   蘇格蘭人承認自己是不列顛人(British),可是如果你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思維,稱他們 是英國人時(English),蘇格蘭人通常都會生氣,他們有著自己的獨立民族意識。 大概在公元前,凱爾特人部落的一隻-皮克特人,就開始在蘇格蘭高地生息繁衍。他 們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不列顛島居民。皮克特人以守獵維生,身體強壯,個性骠悍。當 羅馬帝國軍團入侵不列顛島時,鐵蹄曾經踏進蘇格蘭地區,不過由於皮克特人的強力抗 擊,也因為勞師遠征,羅馬人放棄了征服蘇格蘭的企圖,只是在今天蘇格蘭和英格蘭交 界處修起了一座防禦性長牆,史稱哈德良長城,遺跡至今能是對逝者的紀念之地。這道長 城將不列顛島割裂開來,從而形成了千百年後在人們腦中都無法愈合的裂縫。 在公元五世紀時,另外一支凱爾特人的部落分支-蘇格蘭人(Scot)從北愛爾蘭跨海而 來,此時的皮克特人日漸式微,蘇格蘭人兵不血刃,在這裡建立起一個新的王國,蘇格蘭 之名稱也因此而得。 十一世紀初,馬爾科姆二世在位時,蘇格蘭地區實現了大一統,此 後千年的歷史,完全是一部和英格蘭殺戮抗爭,又相互融合的複雜歷史。 在公元十三世紀,英格蘭軍揮軍北上,想要把蘇格人納入版圖以內。就在1306年,羅 伯特一世登基,這位蘇格蘭人就是許多中國中國小學課本裡面出現過的蘇格蘭民族英雄 布魯斯。 布魯斯在率軍抗擊英格蘭過程中,履戰履敗,他也曾經灰心喪氣,不過在一次 的深夜,看到蜘蛛結網時那種堅韌精神,從而大受啟發,在戰爭中變得更加強悍,終於領 導蘇格蘭人打敗的入侵者,維持了蘇格蘭的獨立。 布魯斯至今能是蘇格蘭的象徵,蘇格 蘭人也稱其為布魯斯,國王頭銜反而逐漸被人遺忘。 在格拉斯哥、愛丁堡、阿伯丁和吉 爾瑪諾克等蘇格蘭城市的市中心廣場裡,都能看到布魯斯的堅毅形象,他代表著蘇格蘭熱 愛自由和百折不屈的民族精神。   到了公元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風潮從歐洲大陸快速蔓延到蘇格蘭,長老會取代羅馬天 主教的地位,成為了蘇格蘭的實際領統治者,代表羅馬天主教和王權的瑪麗女王被趕出 蘇格蘭,王位繼承者為瑪麗女王的兒子詹姆斯六世。 1603年,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去世,由於沒有王儲,詹姆斯六世以親屬關係遠赴倫敦繼承王位兩個敵對國家終於以這種 和平方式實現了合併。 由於蘇格蘭和英格蘭在宗教改革過程中同一處甚多,兩個社會又 都走上了工商業發展道路,詹姆斯六世的統治,得到兩國上下的支持。 這種統一直接促進了蘇格蘭的煤礦業、鋼鐵業、造船業、紡織業的發展,經濟實現了騰 飛,蘇格蘭成為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地帶,這種經濟黃金時代直到二戰之後才逐漸消 失。 然而無倫是工業革命時期,還是二戰過後的社會大蕭條,400年來,蘇格蘭人對 "統 一的英國" 始終保持著曖昧態度。 一方面他們知道只有一個統一的英國才能讓蘇格蘭抵 禦國際社會的風暴,才能讓他們的經濟和生活水平有保障;另一方面,蘇格蘭人又不能容 忍自己實際上被英格蘭人統治的現實,更不能容忍自身文化在英格蘭文化侵蝕下的滅亡。 於是蘇格蘭便一直處於這種社會矛盾中。 二戰過後,英國中央政府也逐漸放寬了對蘇格蘭社會的約束,蘇格蘭內閣得以成立,機 關設立在愛丁堡,基本上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地方政府,蘇格蘭的自治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 。 -- Clive Tyldesley : Is this their moment? Beckham... Into Sheringham... AND SOLSKJAER HAS WON IT!!!!!!!!!!!!!!!! Ole Solskjaer, the two substitutes have scored the two goals in stoppage time and the Treble looms large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5.118.31

06/24 01:07, , 1F
那個看到蜘蛛結網跟我們的蔣公看到魚兒往上游........
06/24 01:07, 1F
文章代碼(AID): #14cYXvKI (FAPL)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cYXvKI (FA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