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DRS的玄機..

看板FORMULA1 (F1 賽車)作者 (Could you be the devil?)時間14年前 (2011/05/28 23:57),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Gary Anderson: Making rear wings work with DRS 賽車運動的技術專家,前F1喬丹車隊的技術總監格裡-安德森將會為我們分析車隊們該如 何從尾翼的DRS系統中挖掘最大的潛能 2011年引入F1的阻力減少系統逼迫設計師們重新思考尾翼設計哲學。但好像在這一系統上 ,並不如許多人想像的那麼簡單。 鐵律 在目前的FIA規則下,從側面看,尾翼必須位於一個長方形的盒壯區域內,最多有2個閉合 的空氣動力部分組成,下層被稱為主翼,上層被稱為上層翼板,兩者都有確定的跨度和長 度。 為了從尾翼中獲得最大的性能表現,兩片翼板之間的開槽必須盡可能靠後,以便能讓氣流 穩定的附著在尾翼上。但太過靠後的話,氣流會在抵達開槽前就失速剝離,這意味著根本 就沒下壓力。而太靠前,則下表面的氣流速度將會不足,這意味著尾翼潛在的效能就會喪 失。 執行 這一開槽的目的在於注入高速,高能氣流到尾翼的下表面,否則氣流就會發生剝離現像。 當這一開槽增大50mm後(也就是DRS系統作用時),流經開槽的氣流速率急劇下降,這讓主 翼面下方氣流失速剝離。這一效應能極大的減少空氣阻力。巨大的阻力削減能潛在的獲得 7英哩/小時的速度提升。 大多數設計師都將開槽位置設定尾翼氣流最易剝離的位置上。這樣做你能產生最大的下壓 力。然而,有些設計師更加關注整個系統的工作,他們將開槽位置前移。這是一個更加低 風險的設計,但潛在的,不能產生更大的阻力減少效應。 問題 為了創造下壓力,氣流必須附著在尾翼表面。然而,在直線上,下壓力——也就成了阻力 ——妨礙著車手的極速,所以關鍵就在於當DRS系統被使用時,讓氣流變得失速,因此會 減少阻力和下壓力。 這裡的大問題是——讓梅塞德斯在賽季初期受困的主因——是當DRS系統不啟用時,當翼 板靠近時,氣流重新附著在尾翼上的過程並不是瞬間完成的。 梅塞德斯在尾翼哲學上非常極端,他們的開槽如此靠後,車手必須在剎車點前50m就閉合 該系統讓氣流能重新附著在尾翼之上——以產生些許下壓力——不然沒法剎住車。他們現 在似乎已經解決了這一問題,改變了尾翼的構型,將開槽稍稍移向前方。 他們不再追求95%的時間內獲得100%的下壓力,而是在100%的時間內獲得95%的下壓力,這 可能是正確的妥協。由於開槽稍稍遠離了自然失速區,一旦開槽閉合,那麼氣流的重新附 著將會更加容易。 花多少錢? 引入DRS的一個結果是,所有車隊必須放棄原來熟悉的尾翼設計,不僅要優化尾翼的表現 ,還要在DRS開啟時獲得盡可能多的優勢。考慮到工具和生產部件的成本,每套尾翼的成 本估計要超過100萬英鎊,每支車隊一個賽季總要5套尾翼,確實這與目前的成本削減計劃 格格不入。 排位賽還是正賽? 大多數車隊都選擇在排位賽中讓DRS效應最大化,而非照顧正賽。這是一個聰明的想法, 因為如果你在排位賽中沒能正確使用DRS——在正賽中其使用將會受到限制——那麼單圈 你會損失1秒的時間,這是巨大的性能差距。 在排位賽中有2種讓DRS工作的方式。梅塞德斯的系統工作的原理是,當DRS作用,翼片打 開時,尾翼的氣流失速,這樣能讓極速提高大約7英哩/小時。另一種方法則是用一塊更長 的上層翼板,這樣當DRS系統啟動時,主翼不會產生氣流失速,只是上層翼板由於角度變 化而失去部分的下壓力。這能給你4英哩/小時的極速提升,但這一效應更加持續。在梅塞 德斯的例子中,他們肯定拼得太狠了,而有些車隊則采取中庸之道。 而如果選擇在比賽中最大化DRS效用就是一個相當大膽的舉措。首先,你必須確保你的引 擎你的變速箱齒輪比在DRS使用區正好處於正確的位置,這意味著你必須在單圈的其他區 域作出妥協——特別是在排位賽時。還有你必須記住你在正賽中使用該裝置的機會很少。 這是特定條件下,一圈的很短一段。就我看來,這不值得。 怎麼做? 簡短的說,紅牛對於該系統有最好的應用。這支領跑積分榜的車隊並只是在尾翼上做的更 好——你不能把優勢都說到某一個部件上——而是他們的整體空氣動力平衡做的好。 很顯然,紅牛優化該系統是以排位賽為目的。塞巴斯蒂安-維特爾每場比賽都獲得杆位, 因此,似乎他真的不必去超越任何人。 在平衡排位賽和正賽表現方面,我會說法拉利作的最好,他們似乎是周日在超車區域最高 效的車隊,而且速度很快。 相反,我不認為邁凱輪在這方面做到了最好。劉易斯和簡森在超車時要比其他大車隊的選 手們辛苦許多。但記住,我們還沒有見識紅牛,雷諾或梅塞德斯有多少利用DRS的超車。 甚至在中國,Nico的領先,也並非是因為他在賽道上超越了誰,而在土耳其,他卻被人輪 了一遍。 bbs.hellof1.com/2280184.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3.45.129 ※ 編輯: Santander 來自: 218.173.45.129 (05/29 00:01)

05/29 00:31, , 1F
尾翼氣流最易剝離的位置上 ← 原文應該是即將剝離的臨界點
05/29 00:31, 1F

05/29 00:32, , 2F
the critical point where the air wants to detach
05/29 00:32, 2F

05/29 00:32, , 3F
itself from the wing
05/29 00:32, 3F

05/29 08:38, , 4F
但是小紅馬車不夠快|||
05/29 08:38, 4F
文章代碼(AID): #1DuHjmbv (FORMULA1)
文章代碼(AID): #1DuHjmbv (FORMUL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