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一些新手觀賽的小知識

看板FORMULA1 (F1 賽車)作者 (日本搖滾の最高!)時間3小時前 (2025/09/16 20:16), 編輯推噓30(3001)
留言31則, 30人參與, 1小時前最新討論串1/1
小弟寫的那篇《F1新手友善完整指南》2025年版又陸續增加了內容,一併分段貼上來分享 。多虧幾位新手的積極發問,我才有靈感發想去寫。F1是高度專業化的領域,需要更多人 性的解釋去降低理解門檻。 |賽道演化|  排位賽有個關鍵,即賽道演化(Track Evolution),最後幾分鐘常常每圈都快0.3秒以 上。原因有三: 1 橡膠積累(Rubbering In)當車輛持續行駛,輪胎磨下的橡膠會「鋪」在賽道上。 這層橡膠像一種「天然防滑膠」,填補瀝青的細小孔隙,能顯著提升抓地力。排位賽Q1剛 開始時,賽道非常「綠」(Green Track),摩擦力低,圈速慢。但跑越久,橡膠積越多 ,輪胎越能「咬」住路面,圈速就會一圈一圈變快。 2 溫度變化(Track Temperature)隨著排位賽進行,輪胎和煞車產生的熱量,會慢 慢提高賽道表面的溫度。對輪胎來說,當表面和內部溫度進入理想範圍,摩擦係數達到峰 值,圈速就會「突然」快起來。(相反,如果天氣變冷、陽光被雲層遮蔽,或是突然起風 ,讓賽道「涼掉」,溫度下降,所有人的圈速都會掉。) 3 賽道清理(Track Cleaning)剛開始時,賽道上會有灰塵、沙粒、碎石、葉子、蟲 子或其他碎屑。幾台賽車一飛過去,輪胎就會把它們黏走,也逐漸「掃」到賽道外側。這 種「清掃效應」和橡膠積累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比賽跑得越久,賽車線越乾淨 ,抓地力就越好。當乾淨的理想線被橡膠層覆蓋,輪胎就能更穩定地「咬」住路面,過彎 時也能給車手更多信心。  所以,排位賽的出場戰略意義其實非常深遠,因為賽道演化的正面影響,加上外部環境 因素(陽光、強風、積水)也會推動演化幅度或干擾到圈速,大家總是想把出場時機拿捏 到最完美。所以經常能看到所有車隊都在車庫等時間,最後兩三分鐘又一窩蜂爭先恐後的 搶著出來,就是想抓到最完美的時機。因為那時賽道最乾淨、橡膠積累最多、輪胎升溫最 快、抓地力最好。 |正賽攻防技巧|  在F1正賽裡,超車與防守交織成一場漫長的心理戰,每一次逼近和每一次防守都可能改 變比賽局勢,過程中可以看到許多層次豐富的技巧: ○極限晚煞車(Late Braking Attack) .在直線末端延後煞車點到極限,入彎前迅速縮小差距,直插內線 .防守車若採用正常煞車點,通常只能讓出路線避免碰撞 .失敗時可能因轉向不足、車輪鎖死,衝出賽道或撞上對手(也就是魚雷) ○極限貼尾(Deep Slipstream) .進攻車在直線上盡量貼近車尾,最大化尾流效應,減少空氣阻力 .在煞車點前一瞬間抽出車身,利用更高尾速發動攻擊 .這技巧適用於所有直道,尤其在高速賽道效果最明顯 ○假動作(Dummy Move) .進攻車在直線上先短暫改變路線,將車頭往一側晃動 .試探對手的防守反應,看對手是否會提早移動或遲疑 .當確認對手防守動作或空隙出現,就立刻改變路線,發動真正攻擊 ○信心切割(Confidence Cut) .進攻車在過去數圈已多次嘗試同一路線攻擊未果 .防守車開始有預期心理,對自己的防守走線產生信心 .進攻車突然改用完全不同的入彎角度或假動作,瞬間「切斷」防線 ○持續施壓(Constant Pressure) .全程不硬塞、不做抽頭動作,也不退後,而是用穩定差距持續施壓 .始終出現在後視鏡裡,迫使防守車在每一個彎都無法完全專注 .用這種無形壓力,造成防守車的心理疲勞,等他的節奏崩潰再攻擊 ○先示弱,再突襲 .經驗豐富的車手會先刻意拉開距離,讓對手誤以為威脅解除 .這段「示弱」的時間,進攻車會管理輪胎和煞車溫度,同時儲存電量 .當對方放鬆防備,後車火力全開,突然縮短差距,進入攻擊範圍 .往往比持續施壓更有效,因為心理上的放鬆會直接轉化為判斷延遲 ○交叉線(Switchback) .防守車晚煞走內,雖然暫時擋住路線,但出彎速度會變慢 .後車先保持正常弧度,不急著硬塞入彎 .當防守車在彎心急減速,進攻車迅速切回內線,兩車交叉 .利用更好的牽引力和提早開油門,出彎更快,完成超越 .這需要精準的煞車、轉向和給油時機 ○複合彎佈局(Sequence Planning) .第一個彎先慢一點,預留車身角度 .利用第二個彎創造更理想的入彎線 .在連續彎出口,用更好的牽引力提早開油門 .嘗試在後段與對手並排,甚至超越 並不是有「大量的超車鏡頭」才好看  很多人以為超車越多就越精彩,但其實一場比賽最迷人的部分,往往是防守的藝術。前 車用走線封死空間或精準的煞車點,一次次擋住對手的攻勢,一次次讓對手更加浮躁。這 種持續施壓與穩定的防守,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比賽技巧。 ○破壞入彎節奏(Backing Up the Corner) .防守車不只在直線上封住路線,還在彎心刻意稍微減慢 .利用這一瞬間把後車「卡」在車尾,逼對方也跟著慢下來 .進攻車因此失去理想的轉向和油門節奏,出彎無法順利加速 .下一段直線就無法拉近距離或發動攻勢,防守效果更強 ○心理防守(Mirror Driving) .在直線上輕晃車身,讓進攻車難以預判他究竟要守哪一邊 .故意留下一點內線空間,誘使進攻車切入攻擊線 .等進入煞車區,防守車才緩慢關門,打亂進攻車的節奏 .每一圈入彎的煞車點都在改變,讓進攻車無法預判 .進攻車不是煞車點被擾亂,就是出彎被堵回去 .每一次攻擊失敗都在消耗耐心,讓進攻愈來愈急躁 ○雙彎封鎖(Double Apex Block) .防守車在連續彎採用「兩段封線」 .第一個彎走內線阻止入彎,第二個彎切外線堵住出口 .進攻車在短時間內難以找到連續兩個超車空間 ○錯位走線(Offset Apex) .入彎時先往中線或偏內線擠,讓後車無法攻擊 .接近彎心時,故意稍微往外帶一點車身,改變出彎弧度 .這種怪異路徑,已經把內外線都先走一遍,吃掉所有空間 .進攻車這時必須臨時收油,預判的攻擊路線和節奏被打亂 .同時卡住入彎和出彎,等於兩頭都堵死 .特別適合在中慢速彎使用,低速時牽引力差距會被放大 ○晚切彎心(Late Apex) .入彎時,刻意不在彎中前段就貼近內線 .先沿著外側走,延後轉向,快出彎時再去貼內側彎心 .讓車頭在出彎時剛好朝向直線,角度比正常更筆直 .因為減少了出彎方向修正,防守車可以更早全力踩下油門 .進攻車若提早入彎,會在彎尾被迫抑制加速,無法拉近距離 .可以同時封鎖內線並保證強大的出彎牽引力 .在低抓地力或長直線出口的彎角,效果尤為明顯 .跟錯位走線不同,此技巧更著重出彎牽引力 ○提早拉直(Early Rotation) .防守車在彎中提前把車身擺正,讓車頭先對準出彎方向 .這種動作會犧牲一部分入彎速度,看起來像留出內線空間 .進攻車往往以為有機會切入內側發動攻勢 .但由於前車提早拉直,出彎時能更早全力踩油門 .防守車的牽引力和直線加速因此優勢明顯,快速拉開距離 .進攻車在彎道出口反而被壓制,攻擊機會完全消失  我們也常看到進攻車連續嘗試無功而返、防守車也一直在走線消耗,雙方輪胎都開始過 熱、抓地力下降、圈速掉落。結果後方的第三台車趁勢追上,把兩輛車都納入攻擊範圍。 進攻者原本是獵人,最後反而要同時兼顧頭尾,形成瞻前顧後的微妙局面。 ○輪胎退化與跟車煎熬 .在髒氣流中緊跟,進攻車輪胎更易過熱、退化,圈速逐步下滑 .防守車為了封住空間,常被迫偏離理想的路線,也加速輪胎磨損 .雙方都在較勁耐心,看誰先失去抓地力,露出破綻或失誤鎖死 |各賽道的比賽看點| 【澳洲大獎賽|阿爾伯特公園賽道】經常是新賽季的揭幕站,沒辦揭幕也都是在前三站內 舉行,一直是賽季初的重要考驗場。起跑直線短、入彎視角被防護欄遮半邊,所以1號彎 碰撞比例極高;3號彎和13號彎在比賽後段對輪胎磨損特別敏感,左前輪的溫度經常失控 。容錯率低,一個彎沒算準,接下來就會連鎖失誤。 【中國大獎賽|上海國際賽車場】一條多變且充滿挑戰的賽道,車手在這裡需要在速度和 精確操控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例如1到4號的巨大螺旋彎組合很考驗操控技術,也容易加 大輪胎過熱的風險。14號髮夾彎前是整圈的最重煞點;兩條直道都很長,常常上演晚煞超 車。2007年漢米爾頓因進維修道衝進碎石堆失去封王機會,成為F1的經典事件之一。 【日本大獎賽|鈴鹿賽道】鈴鹿是F1唯一的8字型賽道,高速長彎跟緊湊慢彎要跑得一氣 呵成,任何細小偏差都會像骨牌般放大。3到7號是經典的S型高速連續彎,五連變向,很 考驗車手的節奏感,130R彎(15號)則是全油門的勇氣試煉,近300 km/h的高速左彎,非 常有名。賽道抓地力變化大,左前輪和後輪特別容易過熱,出現雨戰更是驚心動魄。 【巴林大獎賽|巴林國際賽道】夜賽視覺效果極佳。由三段猛烈減速、若干中高速彎構成 ,兩段長直道末端的重煞區經常是車手發動攻擊的熱點,很考驗煞車穩定性和出彎的低速 牽引力,特別是下坡雙左組合的9跟10號彎減速區,車手在這邊很容易鎖死。11號彎前的 這條短直道常受沙漠熱風洗禮,很常引起賽車側滑。高溫 + 粗瀝青的特性也相當吃胎。 【沙烏地阿拉伯大獎賽|吉達濱海賽道】「全球最快街道賽道」,79%是全油門區,平均 時速超過250公里。彎道多且狹窄,煞車點很少,比賽節奏極快、容錯率超低。1到3號彎 空間緊縮又看不到出彎角度,是引發混亂的熱點。4、5、8、10號彎都很驚險,視線差, 離牆也超近。27號長左彎是一路高速飛過來的,需要車手踩煞車後立即開油衝線,入彎容 易撞左前輪、出彎也容易往右甩上牆。膽大心細的車手才能征服這條賽道。 【邁阿密大獎賽|邁阿密國際賽道】逆時針賽道之一,以慢速髮夾跟一條超長直道著稱。 1、11跟17號彎為重煞點,是主要超車區;而6到8號彎的連續曲線對右前輪磨耗極大,可 聚焦在這裡煞車入彎跟過彎的技巧,以及賽道並排攻防的高風險。14跟15號這個高架下面 的組合減速彎很刁鑽,還帶起伏,煞車點要特別精確。高溫 + 低磨耗的瀝青,讓輪胎熱 衰退的速率比物理磨耗來得更快。 【艾米利亞-羅馬涅大獎賽|伊莫拉賽道】逆時針賽道之一,彎道分布緊湊、空間很有限 ,犯錯就是進碎石堆或上牆。中高速彎佔比很高,讓右前輪的熱衰退快於磨耗。14、15減 速彎特別刁鑽,需要精準掌握節奏。碎石回填跟雙層路肩都增加了失誤代價,維修區特別 長,讓車隊通常採取一停,所以進站時機和天氣變化都能改寫排名。1994年的兩起死亡事 故,特別是「車神」冼拿(Ayrton Senna)的可怕意外,改變了F1安全史。 【摩納哥大獎賽|摩納哥市街賽道】1929年首辦,摩納哥正賽雖然無聊,卻是無可取代的 歷史聖地。街寬不足10公尺、護欄極度貼身,想在這裡超車?實在是太難了,是「排位定 勝負」的代名詞。這裡有F1唯一的隧道,密閉氣流會讓下壓力瞬降20-30%,一出來就光線 驟變,馬上進重煞區,雨天時地面會突然乾濕交錯。視覺焦點是游泳池組合彎,車手幾乎 是貼著護欄掠過去,很強調手術刀ㄧ般的車技和專注力。 【西班牙大獎賽|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賽道】這裡對F1賽車來說是全方位考題,只要能 在這裡跑出成績,往往就代表不管去哪條賽道都有競爭力。3跟9號彎要考驗各車的高下壓 力效率,左前輪的壓力也非常巨大;1、4、10號彎則考驗煞車的穩定性。夏季高溫,近年 來多數車隊改用兩停戰術以應對磨耗。低速時的牽引力、比賽中後段的輪胎管理,以及賽 道升溫對輪胎的影響都是重點。出彎時常有側風,容易讓圈速波動。 【加拿大大獎賽|吉爾·維倫紐夫賽道】低磨耗、低抓地的賽道,特色是很多直道銜接重 煞區,煞車熱負荷集中於1、2、10、13、14號彎。10號彎是兵家必爭之地,鎖死左前輪或 外拋走大,就會喪失接下來大直道的尾速。低下壓力配置也讓煞車區很容易鎖死。起終點 線之前的外牆因多位世界冠軍撞上而聞名,稱為「冠軍之牆」。 【奧地利大獎賽|紅牛環賽道】賽道長度不算最短,但單圈用時很短。地形的高低起伏大 ,過彎時容易產生抓地力變化,增加了過彎難度,也考驗車手的預判能力。3跟4號彎是超 車熱區;9號彎容易跑出界,2023年單場83次刪圈大半都集中在這個彎。看點就是拚煞車 、拚牽引力、拚交叉走線反超,常常能看到輪對輪互拼入彎,年年上演追逐戰,很好看的 賽道。 【英國大獎賽|銀石賽道】銀石是F1發源地,1950年首站就在此舉行。9號彎的角速超過 290 km/h,是全季最快右彎之一;10到14號的連續高速S彎有極大的G力(超過5G)和出色 的視覺張力。對輪胎很兇、風向變化也快,胎溫跟下壓力設定都會影響每圈穩定性。天氣 多變,雨戰隨時都可能出現。由於大多車隊總部都設在英國,經常在此戰試驗新套件,升 級性能也會對戰果產生很大的影響。 【比利時大獎賽|斯帕-弗朗科爾尚賽道】單圈長度突破七公里的賽道,本質是高速長彎 跟重煞區交錯的山路型跑法。2、3、4號的高速上坡盲彎堪稱F1最驚心動魄的視覺景象。 山區氣候,只要3分鐘就能變臉,同一圈裡可以出現三種天氣,路面乾濕混合之後非常有 看頭,比賽尾段經常因雨引發安全車或策略翻盤。低阻力調校跟中高速穩定性很難兼顧, 車隊往往會採用「中等尾翼 + 高效底板」的折衷設定。 【匈牙利大獎賽|亨格羅寧賽道】因彎道密、寬度窄、超車難,前車只要往中線擠一擠就 能封死出彎線路,被稱為「無牆的摩納哥」。彎道多達14個,直道也短,過彎連續性極高 ,無論乾溼都不易追擊。以慢速彎為主,車手需要不斷的轉向,容錯率低,對機械跟身體 都是考驗。磨損劇烈,賽程中間溫度高時更容易鎖死前輪,所以輪胎管理特別重要(尤其 是左前輪)。一停可行,但通常會以二停策略來應對高磨耗。 【荷蘭大獎賽|贊德沃特賽道】四屆冠軍維斯塔潘的主場,氣氛如同一片橙色海洋。3號 跟14號彎都是大傾角,出彎加速非常關鍵,車手需盡量保持在上傾角邊緣;賽道窄,超車 機會稀少,進站策略跟發車都是勝負關鍵。強風和沙塵經常干擾出彎的牽引力,輪胎溫度 也難掌握,車手得隨時修正走線。任何煞車點或走線偏差,往往會立刻在下一段長彎或直 道上損失圈速。 【義大利大獎賽|國立蒙札賽車場】以長直道和高尾速著稱,80%是全油門區,故有「速 度聖殿」之稱。所以排位賽在這裡安排隊友給尾流,就成了各隊考慮的戰術之一。長直道 尾的1、2號減速彎組合很硬,又窄又刁,要拚晚煞搶彎道,經常爆發爭奪。因為很看尾速 極限,所以低阻套件也會讓煞車距離大幅增加。4到5號彎如果太晚煞或切線過深馬上就進 沙石、圈速報銷。最後的11號大彎很重要,出彎不理想會喪失整條大直路的加速節奏。多 採一停策略,要配合保胎戰術。 【亞塞拜然大獎賽|巴庫市街賽道】逆時針賽道之一。最有名的就是古城區組合彎,只有 7公尺寬而已,窄到只能讓一輛車通過。這裡有多個直角彎,也是一大特色,常常有車手 入彎就上牆。直道超級長,進1號彎拚晚煞是看點。低阻空力套件為主流,長直線讓胎面 冷卻快;中慢彎制動期又瞬間升溫,很考驗輪胎跟煞車。比賽節奏波動大,蠻戲劇性的一 條賽道,往年幾乎都很好看。 【新加坡大獎賽|濱海灣市街賽道】夜賽悶熱,濕度高,體能消耗最大的賽道之一,對車 手是極限考驗。由多個直角彎重煞、單髮夾跟多段直線穿插組成,出彎牽引力和轉向節奏 缺一不可。7到9號彎的視野被護牆阻礙,容易錯過彎心(Apex);10到11號彎大幅減速 + 橋面負荷轉移,容易誘發鎖死。窄街道嘛,安全車是每年出動的。這裡也很難超車,進 站策略決定了成敗。 【美國大獎賽|美洲賽道】1號彎超大上坡煞車區,入口寬達15m,有很多條路線可以選, 這裡拚走線、拚晚煞、拼出彎交叉線反超都很好看。2到6號彎的連續高速轉向超級帥,是 銀石式的高速蛇形,所以輪胎退化也很快。11號彎是賽道最低點,緊接最長的直道,出彎 牽引力攸關進12號彎前能不能超車。13到15號三連彎操作複雜、對輪胎負荷很高;17、18 號彎也是追近前車距離的熱區。 【墨西哥大獎賽|羅德里格斯兄弟賽道】高海拔,空氣密度低,天然的減低了空氣阻力, 所以大直道的極速驚人,但是尾翼就算弄得超陡,也找不到什麼下壓力,非常挑戰車隊的 調校。而且氣流稀薄,散熱成了大問題。1、4、12號彎都是高強度煞車區,主直道的長時 間冷卻後再重煞,對制動性能的要求極高。直道快、彎道急,動態明顯,13到15號彎的體 育場區也常有近距離攻防。常見兩停策略來對抗輪胎過熱。 【聖保羅大獎賽|若澤·卡洛斯·帕塞賽道】逆時針賽道之一,起伏的地形、天氣多變化 ,讓策略執行起來有點困難。1到2號彎是連續左右急切,常發生前輪鎖死。6到8號的連續 右彎後,容易在8號彎鎖死,如果錯過彎心,接下來的一連串節奏就會亂;10號彎很吃出 彎牽引力,沒力就會往外拋;15號彎的出彎速度極為重要,因為大直道是超車熱區,所以 比賽末段的攻防常出現驚奇逆轉,誕生很多經典比賽。 【拉斯維加斯大獎賽|拉斯維加斯大道賽道】逆時針賽道之一。夜賽低溫,又是市區賽道 ,瀝青細、抓地力非常低,很考驗輪胎升溫管理。賽道配置多長直路,66%是全油門區, 偏向低下壓力設定;但是急彎很多,所以賽車在入彎前特別不穩,進1跟14號彎前常見車 手鎖死。6到7號彎特別難煞(先一長左彎後急煞右彎)。12號彎的出彎牽引力會決定 1.9km全速段的尾速,盡頭就是全場最容易失控的地方 —— 14到16號彎。第一屆的路面 修補就爭議不斷,但多次安全車跟比賽末段的攻防很好看,話題性十足。 【卡達大獎賽|羅賽爾國際賽車場】彎道流暢,主要有一條長主直道跟複雜的彎道組合。 明顯超車點是1號彎、6號彎和10號彎的煞車區,其餘路段都很連貫,沒有重煞區。但是對 於胎面剪切的橫向能量巨大,跟鈴鹿、銀石並列。10號彎煞車區常有沙塵跟側風交疊,前 輪鎖死率大增。路緣石相當有侵略性,車手要小心控制。中東氣候讓這裡的夜賽條件穩定 ,但高溫還是會加速輪胎退化。 【阿布達比大獎賽|亞斯碼頭賽道】黃昏戰到入夜,很漂亮。是一條低速彎 + 長直道混 合的賽道。起跑後的1號彎和5號髮夾彎最容易超車。主要看點是6號彎(長直道下坡後急 左),這裡經常攻防。12到15號彎的酒店區視線不佳,夜間混光反差讓彎心不容易判別, 很考驗路線選擇。賽道跑起來總體是快的,但比較少高速彎的負荷,輪胎磨耗偏中低。既 然是年度收官戰,那看點就是:第一圈發車搶位跟最後的冠軍角逐囉。 |隊友互殘案例|2016年西班牙大獎賽 – 賓士〔路易斯·漢米爾頓 vs 尼可·羅斯伯格〕 – 起跑後 ,漢米爾頓在3號彎出口利用更快尾速抽頭,從內線嘗試超車,羅斯伯格立即向右封閉, 漢米爾頓被逼上草皮失控打滑,撞上入彎的羅斯伯格,兩車直接退賽。 ○2010年土耳其大獎賽 – 紅牛〔賽巴斯蒂安·維特爾 vs 馬克·韋伯〕 – 直線上維 特爾尾流帶速度,從內線攻擊韋伯。兩車一度並排,維特爾車頭稍微向右偏,右後輪碰到 韋伯左前輪,維特爾當場打滑退賽,韋伯損壞前翼掉到第三。 ○2018年亞塞拜然大獎賽 – 紅牛〔丹尼爾·里卡多 vs 麥斯·維斯塔潘〕 – 全場多 圈激烈對決,兩人多次互超。直線上維斯塔潘先小幅假動作,再回中線。里卡多在強尾流 下,前翼瞬間失去下壓力,制動效率下降,來不及減速撞上車尾,雙雙退賽。 ○2017年亞塞拜然大獎賽 – 印度力量〔塞吉奧·佩雷茲 vs 艾斯特班·奧康〕 – 安 全車退場後,奧康在2號彎外線加速超車,培瑞茲在內線略微失控滑向外側,兩車碰撞。 培瑞茲懸吊嚴重受損退賽,奧康雖繼續比賽,最終因車損掉分。 ○2019年巴西大獎賽 – 法拉利〔賽巴斯蒂安·維特爾 vs 夏爾·勒克萊爾〕 – 勒克 萊爾在第一彎超越維特爾搶回位置。直線上維特爾立刻用尾速反超,兩車幾乎並排,維特 爾車身輕靠右,兩輪輕碰,勒克萊爾懸吊斷裂,維特爾爆胎,雙雙退賽。 |調校差在哪?|  F1的調校就像名廚料理:空力、機械、輪胎、場地條件四味都要調料。每條賽道都是一 張新的菜單,任何一味失衡,最後端上桌的圈速就會走味。單圈時間=直線時間 + 彎道 時間,調校就是不斷找出黃金切點:讓車子在彎裡抓得住、直線也衝得快,同時讓輪胎、 煞車都待在最佳溫度。  另外,調校真正能動手的時間「只能在週五週六」,直到排位賽開始前截止;一旦進賽 車封存區(Parc Fermé),就如同「封印」了。上場前如果車隊再改動,正賽就會罰從 維修區出口起跑(因安全理由更換同規格的零件可不罰)。 為什麼要「一站一調校」?  想像你是環遊世界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同一隻龍蝦,在日本得做味噌湯,到了西班牙就 要變成海鮮燉飯;F1工程師面臨的情境極其相似 ── 新賽車進到(今年)沒跑過的賽道 ,雖然會先用模擬器建立Baseline參數,但仍須現場逐步修正調校。因為賽道佈局就像料 理主題各異,氣溫、瀝青就像調味比例,這道菜必需細緻的全面調整、在練習賽中試錯, 才能在當地符合米其林三星的最高標準: ○空力套件(Aerodynamic Package)前翼角度:〔掀高|前軸抓/風阻增〕←→〔壓低|直線快/前抓弱〕 .鼻錐角度:〔抬高|底流強/前阻增〕←→〔壓低|前軸抓/底流減〕 .尾翼天平:〔立起|後軸穩/尾速慢〕←→〔放平|直線快/尾抓弱〕 .引擎散熱:〔開大|冷卻足/風阻增〕←→〔縮小|空力順/溫度高〕 ○機械設定(Mechanical Setup)懸吊幾何:〔外傾大|彎中貼/直線耗胎〕←→〔外傾小|直線均磨/彎抓弱〕 .懸吊桿位:〔抬高|抗側傾/重心高〕←→〔壓低|重心低/抗傾弱〕 .減震阻尼:〔調硬|回彈快/顛簸大〕←→〔調軟|吸震服貼/支撐弱〕 .車身姿態:〔降低|彎道快/易觸底〕←→〔提高|直線快/彎速慢〕 .前後配重:〔前重|煞車穩/轉向笨〕←→〔後重|入彎靈活/前抓弱〕 .煞車散熱:〔開大|長效穩/升溫慢〕←→〔縮小|單圈升溫快/熱衰快〕 .輪胎氣壓:〔打低|抓又黏/滾阻大〕←→〔打高|滾阻小耐久/抓地弱〕 .防傾桿剛度:〔加硬|側傾小/顛簸增〕←→〔放軟|路感服貼/側傾大〕 .離合咬合點:〔調高|爆發強/易熄火〕←→〔調低|起步平順/加速慢〕 .角彈簧硬度:〔硬簧|高速穩/低速硬〕←→〔軟簧|低速抓地/高速飄〕 ○動力與能量(Power-Unit & Energy Management)油門映射:〔直接|動力即時/易打滑〕←→〔緩和|出力柔順/反應慢〕 .油門曲線:〔敏捷|扭矩立現/尾滑大〕←→〔平滑|牽引穩定/扭力遲〕 .煞車平衡:〔偏前|直煞穩定/前易鎖〕←→〔偏後|入彎靈活/後易鎖〕 .煞車遷移:〔遷移大|彎中穩定/腳感差〕←→〔遷移小|曲線一致/彎煞弱〕 .ERS混合模式:〔混合高|全程出力強/易過熱〕←→〔混合低|續航耐久/扭力弱〕 .ERS放電曲線:〔早放|前段猛爆/後段乏〕←→〔晚放|後段續航/前段弱〕  所有調校,都是在多種極端之間拉鋸:一邊是極致的下壓力與抓地力,另一邊是更低的 阻力和直線速度;一邊是敏捷的動態反應,另一邊是更平順、寬容的穩定性;還有一邊是 激進的胎溫管理,另一邊是長距離的耐用一致。工程師的難題,就是要在這些看似矛盾的 方向裡,耐心摸索出中間那個狹小的「甜蜜點」,既能榨乾賽車的性能,又不至於在賽道 溫度、胎壓或風向稍有變化時立刻崩盤。  一台頂尖的F1賽車,調校窗口(Setup Window)往往也很大,無論是街道賽的連續低速 彎,高速彎道的強大下壓力需求,還是酷熱與低溫帶來的輪胎溫度波動,都能自如應對, 從容駛進理想的工作區間,幾乎整季不曾露出明顯弱點。工程師只要把設定調在大約的範 圍內,就能讓車輛發揮出八九成以上的性能。例如2023 Red Bull RB19,只要調一點點, 車就會在狀態。  反之,調校窗口狹窄的車,就像踩在鋼索上行走,每一個設定都必須錙銖必較,稍微偏 離理想條件,輪胎抓地、懸吊動態或空力平衡就瞬間失衡,性能從巔峰直接跌入谷底。天 氣驟變或賽道溫度下降,車輛就可能立刻失去抓地力,表現起伏如同雲霄飛車,車手只能 在不斷變化的極限邊緣上維持穩定。例如2022 Mercedes W13,要嘛有抓地力要嘛到處都 滑,沒有中間值。 調校窗口大: .對賽道溫度、風向、抓地力、胎壓、燃油負重不那麼敏感 .即使沒抓到「完美調校」,表現也還有8、9成 .輪胎工作溫度範圍寬,冷卻或過熱都比較好控制 調校窗口小: .只要一點環境改變或胎溫偏差,性能就會雪崩式下滑 .需要非常精密的設定,才能把賽車「開進黃金區」 .但如果剛好抓到那個最優窗口,性能可能會非常強大 |分站之間的零部件更換與限制|  F1賽季裡,每一個賽車部件都受到嚴格的技術規定所限制,但只要合乎規則,車隊在分 站之間是可以隨意更換或調整空力部件的,以適應不同特性的賽道。1練、2練、3練時, 車隊都可以更換他們帶去現場的、FIA審核過的空力部件,一直到排位賽駛出車庫那一瞬 間為止,都能換上去。排位賽車子開出去之後就進入封印監管狀態,不可以再更改設定和 性能調校了,甚至連阻尼都不能調整。  這套設定要一直跑完正賽,如果在排位賽之後到正賽起跑前這段時間,賽車又更改了任 何零部件或設定,那該車手就直接罰到維修區出口起步(因安全理由更換同規格的零部件 可不罰)。唯一在正賽中合法允許微調的主要空力,只有前翼的襟翼角度(Front Wing Flap Angle),因為隨著輪胎磨耗、油箱變輕、甚至天氣狀況改變,車手就需要不同的下 壓力平衡。若完全禁止調整,賽車可能會因為轉向特性改變而失控。  這些經過FIA事先登記、通過版本檢驗,能自由更換的部件包含前翼、尾翼、底板、鼻 錐、側箱導流板、擴散器襟翼、定風翼、導流翼、煞車通風導管等,這些部件的自由更換 通常不會對車輛核心結構或安全產生革命性影響。相對的,碳纖單體殼、懸吊系統、煞車 系統、燃油系統、冷卻系統、電子控制單元等核心系統,由於直接關乎賽車的性能、安全 性與結構完整性,所以更換受到FIA更嚴格的監管與控制,絕非隨意可換。(細節以FIA官 方PDF為準)  而動力單元則有嚴格配額和罰則,2025年每個車手最多只能使用固定配額:內燃機 4顆 、MGU-H 4顆、MGU-K 4顆、渦輪增壓機 4顆、能量儲存電池 2顆、中央電子系統 2組、排 氣系統 8套。超過就會受罰 = 發車格後退10格,同一部件第二次超額就退5格,不同部件 的罰則可以疊加,最多就是從維修區出口起步。  車隊有時會「策略性」在「罰則影響較小」的賽道更換動力單元,接受處罰:例如在預 期容易超車、或對車輛設定要求較低的賽道,就會選擇在那站受罰,以保證接下來重要分 站的零件可靠性。這是賽季管理的藝術。有時車隊會評估該分站的積分價值,如果某場的 得分機會不高,或是有其他車隊的積分壓力較大,車隊可能會選擇「犧牲」這一場的排位 ,來為後續的關鍵戰役儲備資源。  所以賽季中後期在超車機會多的賽道(如比利時站、巴西站),常常會有多支車隊都選 擇更換動力單元,很多車手罰退,因為比較有機會追上去。有時候,車隊會在比賽週末發 生事故或技術故障後,趁機一次性換掉更多元件,把處罰吃滿,避免未來重複小罰。  至於F1賽曆中,8月左右的固定休整期「暑休」(Summer Break)並不是給各車隊補強 零部件、也不是用來備戰下半季的喔!而是讓車隊和賽事相關人員有機會休息,避免過度 勞動。根據FIA的體育規則,每支車隊必須在暑休期間執行一個連續14天的強制關閉期, 嚴格禁止從事任何跟賽車性能有關的工作(包括設計、研發、製造、測試),連收發電子 郵件都不行。(只要不涉及性能開發,車隊的公關、市場行銷、行政部門可繼續運作,必 要的車輛維護或保養活動也能做,但要跟FIA報備)  暑休期間看似平靜,但往往也是F1暗潮洶湧、影響未來賽季格局的重要階段,許多車手 合約、人事異動等勁爆新聞都是在暑休期間炸出來的。因為這段空檔已經有了充分的賽季 評估依據,不用比賽、不能研發,但合約談判和人事佈局的討論並沒有禁止,所以車隊和 車手雙方都可以專注於討論合約條款,或是做出關鍵的決策、進行人事異動。 |保胎|  至於經常聽到的名詞「保胎」(Tyre management),就是保護輪胎、延長使用壽命的 駕駛技術。說白了就是一門「控熱」的精細工程:車手出彎會提早升檔,讓動力溫和釋放 ,減少後輪打滑生熱;入彎則先收油滑行,再晚一步制動,把多餘熱量散掉。過彎時打方 向盤像畫弧線而不是猛擰,減少橫向滑移,用最小偏航角通過彎心。長直線上,他們會暫 時退出前車尾流、挪動線路,利用高速冷氣流為胎面降溫。差速器鎖定與煞車平衡則隨時 微調,使前後輪均分動能與溫度。工程師藉胎內感測器即時監控溫度與胎壓,視情況要求 車手放慢節奏或切換較柔和的動力模式。整套操作既維持競速,又把輪胎壽命延伸到策略 需求,是非常細膩、要沉住氣的頂級駕駛管理。保胎不是大幅放慢,而是在高強度下精算 能量、熱度與抓地,延續輪胎的戰鬥力,一圈圈都踏在極限鋼絲上。  一次換胎動輒花費20~25秒賽道時間。如果車手能把舊胎撐久,少進一次站,就等於免 費賺到全場半條直線的距離。保胎技術因此成了戰略勝負的關鍵砝碼(例如2021年美國站 的維斯塔潘)。  來舉一個保胎耐久的案例:  2022年澳洲站,阿爾本完成了一次令人驚訝的輪胎耐久戰。他從第20位起跑,全程使用 同一套硬胎(C2),一口氣跑了57圈,直到比賽最後一圈,為了符合規則才去換胎,這在 當代F1非常罕見。原本硬胎被認為頂多只能撐50圈,但他靠著精準保胎和穩定節奏,把這 套輪胎用到極限。隨著燃油減少,車重變輕,胎溫一直維持在理想範圍,輪胎壓力和磨耗 也逐漸穩定,讓他後半段還保持著競爭力,甚至還有抓地力可以提升圈速。最終,阿爾本 從最後一位追到第10名,斬獲寶貴的積分。這場比賽成為近年F1最經典的硬胎耐久案例, 連倍耐力官方都坦言「我們自己都沒料到硬胎能撐這麼久」。 |總部戰情室|  每個人都喜歡超車,但很多比賽的關鍵時刻是來自維修區,而不是駕駛艙裡。不少畫面 上乍看平淡的比賽,其實檯面下有著暗潮洶湧的策略角力。一般來說,在正確的時機換一 套新輪胎,意味著出站後的單圈時間會更快。若選在錯誤的時機,則比賽成績往往不理想 。要獲得一場勝利,需要賽車、車手、策略這三者結合,所以還是需要看得見場上全局的 車隊來做計算與分析。  每支F1車隊除了在維修區的指揮站負責掌管前線,後方都還有一個作戰中心 ── 戰情 室。每個車隊的配置不同,但通常都有: .巨幅多螢幕牆(顯示車輛狀態、圈速、排名、天氣雷達) .高效能伺服器(分析模擬軟體、多情境同步運算) .專屬高速網路(比賽數據毫秒等級同步、雲端備援通道) .多線通訊系統(跟現場指揮站及FIA保持聯繫、戰略可視化)  頂級車隊都有怪獸級的變態算力。想像一下,在英國的戰情室,螢幕一字排開,工程師 們盯著跳動曲線;正在日本鈴鹿賽道上的賽車剛駛過計時線,遠端立刻把進站窗口、輪胎 磨耗、天氣跟安全車機率全塞進模型裡算 ── 例如麥拉倫車隊每秒能跑30萬種劇本,而 紅牛車隊靠Oracle Cloud一個週末衝出數十億次模擬,隨時能雲端爆量、把算力拉滿,然 後將結果濃縮成「Plan A/B/C」 + 風險係數秒傳回賽道邊的指揮站。這可以瞬間排序 出總耗時最短的劇本,等於用運算換取時間、用時間搶奪勝利。  每支車隊總部的戰情室是F1最獨特的區域之一,這裡簡直像NASA任務控制中心一樣,房 間裡有性能工程組、空氣動力組、數據分析組、運算模擬組、比賽策略組、氣象監測組、 情報監控組和通訊組等等,他們的研究主要會覆蓋以下因素: ○輪胎與圈速 .輪胎溫度/退化/壽命(隊友 + 競爭對手) .剩餘可用輪胎(新胎/舊胎) .預估新胎圈速與退化 .比賽位置/計時段成績 .輪胎細節、圈速(他隊) .輪胎磨損模型(倍耐力的輪胎磨損曲線) .預期圈速模型 .賽道演變預測 ○策略計算 .可行策略組合(一停/兩停/三停) .同圈多車進站是否導致排隊 .理論最佳策略(觀測/建模) .瞬時相對時間軸(預測出站交通、計算窗口) .預測競爭對手對我方策略的反制行動 .虛擬單圈模擬/賽道模擬 .比賽剩餘圈數 .預期最佳名次 .安全車或VSC機率 + 應對措施 .Monte Carlo模擬(大量隨機事件模擬策略成功率) ○賽車與駕駛數據 .賽車傳感器與設定 .載油量 .即時油耗率 .車手反饋 .駕駛技術與保胎能力 .異常偵測(潛在車輛故障趨勢) .賽車性能、空力效果、輪胎即時虛擬模型 ○比賽動態與監控 .FIA控制中心消息(包含DRS啟用或禁用、各種旗號) .天氣監測與預報(包含全場降雨、局部降雨、積水或乾燥情形) .API數據流 .賽道溫度 .瀝青摩擦力 .橡膠顆粒累積量(抓地力係數提升) .違例情況(含他車) .碰撞事故 .多鏡頭畫面同步監測賽道異常(例如碎片) ○情報與對手監視 .GPS全場數據 .無線電聽取(紀錄內容、判斷意圖、破解暗號) .往年比賽暗號庫 .他隊策略與節奏 .維修區現場影片檢視 .往年歷史數據 ○心理與行為推測 .車手行為趨勢(是否傾向防守、積極超車) .車手穩定性指標 .對手是否出現失誤(推頭、鎖死) ○事件反應腳本 .預先制定的「If X then Y」事件表(安全車、雨勢加大) .應變計畫矩陣  這些數學模型考慮了所有因素,並交由超級電腦運行驚人的模擬量,得出進站的最佳時 機,以及進站總體上能帶來多少好處,戰情室再向首席策略工程師(或賽事策略主管)不 斷傳遞這些訊息(基本上是一眨眼之間就傳到比賽現場)。策略工程師會根據這些數據和 資訊,加上自己的判斷和直覺反應,找出最合適的窗口來執行取勝策略後,由比賽工程師 經由無線電聯絡車手進站。但工程師給出的策略不一定都是完美的,有很多灰色區域無法 非常準確的建模,所以也常聽取車手的意見,甚至可能會交由車手決定合適的輪胎和窗口 。  分工流程範例: 1 氣象組發現10分鐘後有雲雨帶 → 2 策略組立刻跑「下雨進站」模擬 → 3 性能組提供目前輪胎磨損 → 4 情報組觀察對手是否準備雨胎 → 5 通訊組彙整以上資料,送到Pit Wall報告→ 6 最後由現場的策略主管拍板決定  此外,策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車子的表現 —— 車越強,能用的戰術選擇就越多;車越 差,能用的選項就越少,你就被迫去冒更多的風險。之所以那些具有優勢的頂級車隊,往 往能把策略「做到剛剛好」,就是因為他們有本錢「先觀望對手,再決定如何應對」,而 不用急著主動出擊。相反,慢的車隊幾乎都得主動嘗試一些截然不同的策略,而且還得運 氣好、執行得完美,才能成功往前爬。 |進站策略案例|  舉個例,2022年阿布達比站,法拉利和紅牛之間的戰術博弈:當勒克萊爾打算要跑一個 「延遲進站」時,法拉利就使出了「幻影進站」,維修站團隊抱著輪胎出來佈局,成功誘 騙當時領先的紅牛車手佩雷茲提前進站(因為害怕不換胎就會被翻)。勒克萊爾隨即留在 場上跑唯一的一停,而被騙去二停的佩雷茲雖然最後階段快速追近,仍因額外一次進站的 時間損失,最終以1.3秒之差,未能實現超越。由此可見,車隊間的博弈就在你來我往的 進站抉擇中展開。  在兩隊速度極為接近、膠著拉鋸時,通常都會採用相反戰術來博取勝機,像是「敵進我 就不進」、「敵不進我就進」這種策略。誰先動手進站,就給了對方一個選擇「鏡像反操 作」的機會。例如 ——  2021年法國站,賓士與紅牛上演了一場精彩的策略對決。比賽起跑後,漢米爾頓領先, 維斯塔潘緊追不捨,雙方速度幾乎一樣。紅牛先使出「幻影進站」,不過賓士並未上當。 隨後,紅牛選擇主動提前進站,讓維斯塔潘換上新胎發動攻勢,而賓士則採用「敵進我就 不進」的策略,讓漢米爾頓再多跑幾圈,賭一停到底。比賽後段,紅牛經過精密計算後再 度進站,維斯塔潘用更新的輪胎猛追,每圈快1秒左右,最終在倒數第二圈完成超車,贏 得比賽,是教科書式的「二停奇襲」。 |經典雨戰案例|  F1歷史上有許多令人難忘的雨戰名局,正因為惡劣天氣往往造就意想不到的劇本: .1996年摩納哥站:豪雨讓這場街道賽僅有3部賽車完賽,眾多強者撞車退賽,最終中游 車隊Ligier的奧利維耶·潘尼斯爆冷奪冠。雨天混亂催生了F1史上最經典的冷門之一。 .1998年比利時站:大雨中靜態起跑引發首圈11車連環大撞,比賽長時間中斷。混亂雨戰 中,並非當年強權的喬丹車隊雙雙突圍,拿下隊史首勝,擊敗法拉利與麥拉倫等勁旅。 .2008年義大利站:雨水打亂強隊節奏,年僅21歲的塞巴斯蒂安·維特爾駕駛小紅牛賽車 從杆位出發一路領先,成為當時F1最年輕的分站冠軍。在傳統強隊林立的蒙札主場,二線 車隊居然雨中稱雄,震驚車壇。 .2008年英國站:漢米爾頓在大雨中上演經典一役,以領先一圈以上的巨大優勢奪冠(幾 乎將全場套圈),展現頂尖雨戰實力。這場比賽被譽為漢米爾頓生涯代表作之一。 .2011年加拿大站:暴雨導致比賽中斷兩小時之久。重新起跑後事故頻傳,全場共六度觸 發安全車。麥拉倫車手詹森·巴頓在經歷五次進站 + 一次罰通過維修區後,從最後一位 狂飆逆轉,在最後一圈完成致勝超車,戲劇性地贏得冠軍。  以上種種經典雨戰證明,惡劣天氣往往帶來「神仙打架」:實力再強的車隊車手也可能 陰溝翻船,而中下游隊伍若抓住機會也能一戰成名。也難怪雨戰中的奪冠英雄(如「雨神 」艾爾頓·冼拿的1984年摩納哥站、舒馬克的1996年西班牙站、維斯塔潘的2016年巴西站 等)都會被車迷永遠銘記。順便來回顧一下維斯塔潘封神那一站: 2016年11月13日 巴西大獎賽  當天比賽在聖保羅英特拉格斯賽道舉行,天降暴雨,能見度極差,賽道積水嚴重,安全 車五度出動,兩次紅旗暫停。比賽中期,維斯塔潘從外線來了個驚天一超,以極不可能的 瘋狂路線跟速度超掉羅斯伯格升至第2位(羅斯伯格:WTF?!),之後還上演一記神奇救 車,這時全場就已經感受到他恐怖的濕地能力。  然而紅牛車隊後來賭錯了半雨胎,結果雨勢加大,完全失去抓地,被迫再進站改回全雨 胎,掉到第16位。這時他展現冷靜與洞察,安全車期間,其他車手只是順順往前,而維斯 塔潘卻主動駛到賽道各區域,刻意到外線或內線去「踩一踩」,測試不同路面牽引力,等 於是「用安全車時間做物理實驗」,先在腦海中建立「抓地力地圖」。  比賽重啟後,他已經完全掌握最理想的煞車點與出彎路線,短短16圈完成超過十次超車 ,每圈比對手快1到2秒,一度連轉播鏡頭都跟不上他,從16位一路衝上第3名,許多超車 都是在積水深的外線完成。這場比賽讓他被F1官方和媒體譽為「史詩級濕地駕駛」,也奠 定了他「雨戰天才」的聲譽,成為F1近代最經典的雨中逆襲之一。 |天氣對策略的影響|  天氣瞬息萬變時,車隊的策略判斷變得尤為關鍵。輪胎選擇與進站時機可能決定勝負: 全雨胎跟半雨胎的性能差異巨大,而何時換上乾胎(光頭胎)更是場上博弈的焦點。一旦 賽道處於半乾半濕的尷尬狀態,車隊就必須依靠氣象雷達的即時預報,再結合車手回報路 面狀況,做出那一秒之差的關鍵判斷。偏差即使只有一兩圈,也可能從領先變成墊底,讓 即將到手的勝利化為烏有。  這邊舉兩個例子 —— .2021年俄羅斯站:比賽末段天降小雨,領先的諾里斯自己賭不進站,堅持用磨損的乾胎 應對雨勢,保持領先,賓士車隊則果斷召進漢米爾頓換上半雨胎。不料雨勢急遽加大,諾 里斯在滂沱大雨中打滑衝出賽道,把近在眼前的首冠拱手讓出,漢米爾頓則靠著正確的換 胎決策,成功逆轉奪勝。賽後諾里斯對錯失冠軍懊悔不已,直到三年後才拿下首冠,這起 事件也凸顯了瞬息萬變的天氣對決策影響之大。 .2023年荷蘭站:天氣變化頻繁,賽前是陰天和間歇小雨,車隊都認為雨會很快停,通通 用乾胎發車,但起跑後仍陰雨濕滑,部分車手的圈速馬上掉。紅牛判斷雨勢可能會持續, 讓維斯塔潘提早換半雨胎,取得領先。相反,賓士和法拉利對於要不要進站卻猶豫了,損 失時間掉到中段。其他車手也因賭不到雨停,被迫進站補救。最終,維斯塔潘憑穩定節奏 和車隊一開始的正確策略,在主場奪冠,其他主要對手則因判斷失誤無法威脅他的位置。  除了輪胎,車輛調校在特殊天氣中也很重要。雨天時,車隊常為車手調整較高的車身高 度和較軟的避震,以提高抓地力和排水性能;而在強風天氣,工程師可能調整空力配置來 保持車身穩定。極端高溫則考驗賽車的散熱和輪胎耐熱性,極端低溫則使輪胎更難升溫、 煞車系統效率下降。可以說,天氣條件滲透到比賽的每一個細節:從車手視線、體能消耗 ,到車輛輪胎磨損、引擎散熱策略,都需要因時制宜。正因如此,F1車隊都配備專業氣象 團隊緊盯天候,模擬各種場景預案,務求在老天變臉時做出最佳反應。  這也是F1最迷人的地方:就算你有最快的賽車、最強的車手,當雲層壓頂時,仍得和變 幻莫測的天空博弈。 |F1的近代歷史軌跡及經典| (這段是前陣子回覆版上車友的內容擴展) 經典王朝與歷史軌跡2005年|雷諾崛起,阿隆索憑穩定發揮與精準戰術,成功擊敗「車王」麥可·舒馬克 ,是當時最年輕的世界冠軍,推翻法拉利長達五年的紅色王朝,象徵世代交替。 .2006年|阿隆索再次與雷諾攜手稱霸,舒馬克雖仍有爆發力,但面對阿隆索的成熟穩 定戰術,只能屈居亞軍。法拉利雖仍展現速度,但阿隆索已完全掌握優勢,確立了新王地 位。 .2007年|麥拉倫內鬥,菜鳥漢米爾頓與兩屆世界冠軍阿隆索在同隊展開驚人對決,矛 盾到極點。麥拉倫也爆出間諜門,非法收集和持有法拉利車隊資料,被判取消賽季所有車 隊積分及1億美元罰款。最終奇米·雷克南以1分差距擊敗麥拉倫雙雄,他至今仍是法拉利 的最後一位車手冠軍。 .2008年|最後一站巴西,費利佩·馬薩率先衝線後只當了30秒的世界冠軍,因為漢米 爾頓在最後一圈超掉豐田的提摩·格洛克,積分剛好超過馬薩,以1分之差成為史上最年 輕世界冠軍。 .2009年|本田退出後由羅斯·布朗以1英鎊接手成立布朗GP,巧妙鑽了規則漏洞,靠「 雙層擴散器」技術碾壓全場,詹森·巴頓前半季連勝奠定奪冠基礎,這支缺錢的黑馬隊伍 隔年變成賓士車隊。 .2010年|開始禁止賽中加油。紅牛(維特爾、韋伯)、法拉利(阿隆索)、麥拉倫( 漢米爾頓)四人爭冠,最後一站阿布達比維特爾意外逆轉封王,成為史上最年輕世界冠軍 。 .2011年|加入DRS(可變尾翼機構),在規定的DRS區咬進前車1秒內可打開,超車更容 易。倍耐力也取代了普利司通,成為單一輪胎供應商至今。紅牛開始主宰F1,維特爾包攬 了大部分杆位和勝利,提前幾站就鎖定了年度冠軍。 .2012年|是混亂的一年,前七場出現七位不同的冠軍。紅牛的維特爾雖實力強,但賽 車可靠性和戰術偶有問題,法拉利的阿隆索靠著精準策略與穩定駕馭,多次拿下高分,幾 乎迫近冠軍。巴西收官戰下雨,阿隆索拼到最後還差一點點,維特爾成功完成三連霸。 .2013年|紅牛徹底碾壓,在空力與機械設定上幾乎無懈可擊,賽車可靠性極高,讓對 手無法追分。馬克·韋伯雖然多次幫助隊伍奪分,但維特爾的主導地位更明顯,尤其是維 特爾在下半季狂飆九連勝,完成了車隊及車手四連冠。這年也是紅牛第一個王朝的尾聲。 .2014年|進入V6渦輪混動時代,每位車手啟用永久性的比賽號碼,退役兩年後該車手 的號碼才會釋出。這年也引入超級駕照的扣分系統作為懲罰措施,扣完12分禁賽一場,扣 分一年內有效。賓士憑超強引擎技術優勢開始一騎絕塵,漢米爾頓與羅斯伯格表面笑笑其 實已開始打心理戰,最終漢米爾頓奪冠,開啟賓士霸權。 .2015年|開始引入虛擬安全車制度。賓士繼續橫掃F1,漢米爾頓再次擊敗羅斯伯格, 成為三屆世界冠軍。法拉利有了維特爾轉隊加入,偶爾能挑戰賓士,但車輛動力與可靠性 仍落後,戰術上也屢出失誤,整季無法穩定追分,還差一大截。 .2016年|紅牛雖然仍是主流強隊,但受限於雷諾動力可靠性不穩,整季無法威脅積分 榜。法拉利也缺乏一致的競爭力,輪胎管理與戰術仍不如賓士。羅斯伯格則展開了一個極 度專注的賽季,把握住所有機會和運氣,拚盡全力硬剛隊友。最終擊敗漢米爾頓,拿下生 涯唯一冠軍,隨後震撼宣布退役,號稱15冠王。 .2017年|美國的自由媒體集團(Liberty Media)收購F1,進入全球化新時代。紅牛依 然受限於雷諾動力,而法拉利總算能跟賓士正面交鋒了,維特爾開季之後還領先。但夏休 過後賓士發力,法拉利也出現失誤,漢米爾頓再度奪冠。 .2018年|加入Halo保護架,並終結Grid Girls傳統,改為Grid Kids。這年賽季幾乎複 製2017的故事,維特爾仍有機會,但關鍵失誤加上法拉利荒唐戰術,而賓士內部隊友合作 良好,策略穩健,漢米爾頓繼續封王。 .2019年|Netflix開播《F1:飆速求生》爆紅,帶進大批新粉絲。倍耐力取消"彩虹胎" ,改用白、黃、紅色,分別對應硬胎、中性胎和軟胎。賓士繼續主宰,漢米爾頓毫無懸念 的奪冠。紅牛受夠不可靠的雷諾動力,改跟本田結盟,維斯塔潘嶄露頭角,搶下3個分站 。但紅牛自此也開始出現二號車手跟不上的長期問題。 .2020年|F1的商業模式更加成熟,結合數位媒體內容,全球粉絲與品牌曝光同步增長 。F1的商業價值明顯提升,包括所有F1車隊的市場估值都翻了一倍。但因遭遇全球新冠疫 情而延後開季,賽程縮短,漢米爾頓依舊無敵,奪下第七冠,追平舒馬克的紀錄。 .2021年|開始設立車隊預算帽制度。今年誕生了史詩級大戰:漢米爾頓 vs 維斯塔潘 。兩人全年激戰,爭議連連。雙方積分打平,以369.5分進入收官戰,因賽會爭議性的安 全車,維斯塔潘在最後一圈逆轉奪下生涯首冠,開啟紅牛第二個王朝。 .2022年|進入新規空力時代(地面效應回歸)。賓士端出大膽的「零側箱」設計震驚 全場,但其實開發方向錯誤,表現嚴重退步。法拉利開季猛,但戰術和失誤毀掉全季,積 分榜被紅牛完全掌控,維斯塔潘提前鎖定冠軍。 .2023年|紅牛延續地面效應優勢,空力效率進一步提升,完全壟斷各分站,RB19堪稱 最強火星車,維斯塔潘近乎全勝,只有新加坡一站因找不到抓地力才沒拿下。這是一個經 過幾站之後就毫無懸念的賽季,但麥拉倫的MCL60歷經谷底反彈,經過幾次成功的季中升 級後,展現出全能車的潛力。 .2024年|紅牛表現下滑,RB20在空力和輪胎管理上出現小幅落後,與麥拉倫、法拉利 爭搶車隊冠軍位居下風。諾里斯多次縮小積分榜差距,原本有望追上逆轉,但維斯塔潘最 終仍拿下個人第四冠,鞏固了新世代王位,麥拉倫則奪下車隊冠軍崛起。 .2025年|紅牛技術與管理人才流失、領隊換人、RB21失衡、二號車手問題自2019年起 仍未解決,導致統治力全面轉移到麥拉倫雙雄手上,不過維斯塔潘仍驚奇搶下多個分站冠 軍。《F1電影》全球院線熱映,進一步大增新的粉絲群,並吸引了部分老車迷重新關注。 驚世事故 1976 德國紐柏林 – 尼基·勞達火燒車|失控撞車起火,頭部大面積燒傷毀容、肺部 也灼傷,奇蹟般在42天後重返賽道。 1994 聖馬利諾 – 「車神」冼拿殞命|先是拉岑伯格在排位賽喪生,隔天正賽冼拿又 高速上牆,零件擊穿安全帽致命,震驚全球。 2007 加拿大 – 羅伯特·庫比卡大撞車|高速衝撞水泥牆,賽車翻滾解體,奇蹟只受 輕傷。 2012 比利時 – 羅曼·格羅斯讓起跑大撞車|格羅斯讓撞上漢米爾頓,賽車飛越阿隆 索,造成多車連環事故。 2014 日本鈴鹿 – 儒勒·比安奇事故|雨中打滑撞上吊車,頭部重傷陷入昏迷,9個 月後去世,促使Halo與虛擬安全車制度的誕生。 2016 澳洲 – 阿隆索空中翻滾|阿隆索與古鐵雷斯發生碰撞,賽車失控後騰空翻滾, 車體四分五裂,他奇蹟般自己爬出殘骸。 2020 巴林 – 羅曼·格羅斯讓火球事故|賽車衝撞鐵製護欄,斷裂起火,格羅斯讓奇 蹟逃生。 2022 英國 – 周冠宇翻車|起跑後被撞翻,顛倒衝進護欄再翻滾,幸好Halo救命。 ☠紅牛「二號車手」魔咒 從加斯利、阿爾本、佩雷茲、勞森到角田,這些紅牛的二號車手們幾乎全都被維斯塔 潘海放,這現象不只引爆媒體與車迷的長年論戰 —— 究竟是維斯塔潘太猛?還是車隊資 源傾斜的太狠?也讓「紅牛二號車手」成為F1闈場裡最有挑戰性、壓力最大的死亡席位, 搞得只要坐上這個位子,就註定要面對難以逾越的「魔咒」。 |F1車隊與車手的無線電通訊|  F1的無線電不是普通對講機,它是一整套高度專業化的加密數位射頻系統,同時具備極 低延遲、抗干擾能力、幾乎無法被外界竊聽的特點。但為了比賽的公平與安全性,FIA有 權力監聽並錄下所有車隊完整的無線電通訊,並由世界轉播部門挑選片段,公開播出。  在比賽轉播時,常常會突然插入一小段車手跟車隊的無線電,可能是「Box, box!」, 也可能是某個車手爆粗口抱怨車況或輪胎。對新手來說,這有時聽起來像雜訊,甚至不知 道為什麼導播要特地播出來。可真正懂的人會知道,這些聲音往往比單純的直播畫面更能 揭露比賽的暗潮洶湧。  官方直播只會公開部分無線電,而且都是經過延遲篩選、髒話消音後才播出,所以你在 電視上聽到的無線電,其實是幾分鐘之前的片段。這是很重要的小技巧:不要以為轉播無 線電一定代表即時狀況,它常常只是為了讓觀眾更有戲劇感才播,有時戰術已經被改變但 還沒公開。  F1的無線電經常也是比賽戰術的一環,每句話都有玄機。例如偽進站訊息誘導對手做策 略上的回應,就是典型「進站之前假呼叫」+「輪胎狀況詢問」來混淆對手的戰術。如果 能抓到「什麼話該當真、什麼話是煙霧彈」,看比賽就會更有趣。無線電內容通常涵蓋: ①進站呼叫:上面提過,就是「Box, box!」,但也有可能是喊給對手聽的,實際上卻沒 進站,用來欺敵。 ②安全提醒:像是「Yellow flag in Turn 3」表示3號彎有事故,已出示黃旗,車手要準 備減速。 ③賽道狀況:關於出動虛擬安全車、安全車、紅旗等賽會管制指令。或是幾號彎有碎片, 要車手特別小心等等。 ④戰術代號:常聽到的「Plan A」、「Plan B」,這其實就是完整戰術包的暗號,避免被 其他車隊預判進站策略。 ⑤設定調整:例如「Strat mode 5」或「Engine mode 7」,這是在通知車手切換動力輸 出或能量回收的模式。 ⑥能量管理:工程師會提醒車手在哪個彎要提早鬆油入彎,或是在特定路段充電,要求車 手精算油量或電池能量。 ⑦對手動態:工程師會即時告訴車手前後的車距秒差,或競爭對手已經進站換胎等等,幫 助車手掌握戰局。 ⑧隊友狀態:車隊也會在必要時告知車手隊友的狀況、跑法,正在用舊胎、正在全力推進 、圈速或差距變化等等。 ⑨比賽暗號:有些車隊會用「Default 0-3」這類神祕暗號。如2013年「Multi-21」就是 紅牛的「隊內順位指令」。 ⑩車況回報:車手如果說「No power」或「Something wrong」,留意車隊有沒有進一步 指示,沒有可能就要出事了。 ⑪胎況回報:車手會回報輪胎的磨損程度、抓地力感受,車隊也會問現在輪胎用起來怎麼 樣,根據這些回報來做出決策。 ⑫天氣與路況:例如幾分鐘後有幾級的雨勢、賽道正在變乾、幾號彎還有積水等等,車隊 和車手的換胎決策全仰賴於此。 ⑬激勵與安撫:工程師有時會鼓勵、嘉獎車手、也會在混亂時安撫車手,這類通話對於車 手的情緒管理非常關鍵。 ⑭煙霧彈內容:有時候,無線電通話會故意用一些模糊或複雜的詞彙,讓對手難以完全捕 捉到真實意圖。  多留意無線電,它不光能告訴你比賽的戰術走向,也能讓你更貼近車手的心境、車隊的 操盤,抓到更多幫你看懂比賽的線索。這裡有幾個實用的小訣竅: 1 聽到「Box, box」 → 代表進站策略要啟動了,接下來就看看他附近的對手有何反 應動作,跟或是不跟?特別留心,那一場比賽中,第一次聽到了「Box」播出之後,往往 就是所有車隊戰術全面開打的信號。 2 聽到車手抱怨輪胎 → 不要馬上相信,這往往是比賽中的心理戰。你要看的是工程 師怎麼回應,如果工程師只說一句「Copy」而不多解釋,往往代表車隊已經有更大的盤算 。 3 觀察情緒 → 有些車手抱怨連連;有些會開點玩笑;有些則呼吸急促,語氣激動; 而有些則是相當冷靜,不帶一絲情緒。透過語氣,能更加感知到車手的壓力。 4 觀察沉默 → 有時候最可怕的是車隊當作沒聽到。如果車手頻繁回報狀況,而工程 師卻久久不回,往往是代表總部戰情室正在拼命算數據,車隊忙翻了,局勢很緊繃。 5 注意「Pace」的討論 → 當工程師和車手頻繁討論「Pace」(單圈速度)時,通常 是車隊正在評估目前的競爭力。可能關乎進站時機、輪胎選擇,甚至是後續的戰術調整。 6「Stint」的長短 → 無線電裡常會提到「Stint」,指的是一套輪胎跑的圈數。瞭 解一個預期圈數之後,就能判斷車隊是不是打算要採取更激進的一停或多停策略。 7「Target」的數字遊戲:你偶爾會聽到工程師對車手說「Maintain a two-second target on the car in front」(與前車保持兩秒的目標時間)。這個「目標時間」並不 是隨便說說,它背後是車隊精密的計算。他們可能在等對手輪胎衰竭,或是為後續策略鋪 路。車手這時就要執行一項極其精準的駕駛任務,不能快也不能慢,堪稱 「步步為營」 。 ---------------------------------------- 先到這 希望老手多多指教、新手踴躍發問~ 期待本周巴庫站! https://cygnusx523.blogspot.com/2024/02/f1.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4.218.245.22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RMULA1/M.1758025019.A.B39.html

09/16 20:29, 3小時前 , 1F
09/16 20:29, 1F

09/16 20:30, 3小時前 , 2F
是大佬 推
09/16 20:30, 2F

09/16 20:36, 3小時前 , 3F
推 超詳細
09/16 20:36, 3F

09/16 20:37, 3小時前 , 4F
這篇好詳細 推
09/16 20:37, 4F

09/16 20:38, 3小時前 , 5F
09/16 20:38, 5F

09/16 20:42, 3小時前 , 6F
推 你真的好猛 現在能看懂比賽在幹嘛都是靠你的文章
09/16 20:42, 6F

09/16 20:42, 3小時前 , 7F
謝謝
09/16 20:42, 7F

09/16 20:48, 2小時前 , 8F
推 太詳細了
09/16 20:48, 8F

09/16 20:55, 2小時前 , 9F
太強了!而且為新手解釋得深入淺出,感謝感謝
09/16 20:55, 9F

09/16 20:57, 2小時前 , 10F
推推
09/16 20:57, 10F

09/16 20:58, 2小時前 , 11F
09/16 20:58, 11F

09/16 21:04, 2小時前 , 12F
09/16 21:04, 12F

09/16 21:04, 2小時前 , 13F
09/16 21:04, 13F

09/16 21:05, 2小時前 , 14F
你的分享讓觀賽更精彩,謝謝熱心版友
09/16 21:05, 14F

09/16 21:07, 2小時前 , 15F
哇靠…嘔心瀝血
09/16 21:07, 15F

09/16 21:10, 2小時前 , 16F
太專業了
09/16 21:10, 16F

09/16 21:13, 2小時前 , 17F
09/16 21:13, 17F

09/16 21:14, 2小時前 , 18F
大推專業好文
09/16 21:14, 18F

09/16 21:22, 2小時前 , 19F
推推推
09/16 21:22, 19F

09/16 21:33, 2小時前 , 20F
太專業了
09/16 21:33, 20F

09/16 21:34, 2小時前 , 21F
09/16 21:34, 21F

09/16 21:35, 2小時前 , 22F
大推大佬深度專業文!
09/16 21:35, 22F

09/16 21:41, 2小時前 , 23F
這個超猛 精華有這篇嗎
09/16 21:41, 23F

09/16 21:50, 1小時前 , 24F
這....根本是超級大補帖 ....
09/16 21:50, 24F

09/16 21:51, 1小時前 , 25F
推!
09/16 21:51, 25F

09/16 21:57, 1小時前 , 26F
優質好文推
09/16 21:57, 26F

09/16 21:59, 1小時前 , 27F
推推
09/16 21:59, 27F

09/16 22:00, 1小時前 , 28F
這版看過最詳細的文章 好精彩
09/16 22:00, 28F

09/16 22:00, 1小時前 , 29F
09/16 22:00, 29F

09/16 22:01, 1小時前 , 30F
推 這得花上好多時間吧 respect
09/16 22:01, 30F

09/16 22:07, 1小時前 , 31F
09/16 22:07, 31F
文章代碼(AID): #1eoLKxiv (FORMULA1)
文章代碼(AID): #1eoLKxiv (FORMUL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