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專欄] 17年選秀 " Tier List "

看板MiamiHeat (邁阿密 熱火)作者 (紅白)時間8年前 (2017/04/15 15:18), 8年前編輯推噓9(901)
留言10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NBA 看板 #1OYAjPyo ] 作者: bll135 (洪爺) 看板: NBA 標題: Re: [專欄] 17年選秀 " Tier List " 時間: Wed Jan 25 21:42:45 2017 ※ 引述《rabbit529 (呉雷庵)》之銘言: : Rating top NBA draft freshman prospects,from Tier 1 to Tier 5 原文恕刪,這邊想講一些關於評估選秀的觀念。

01/25 17:40,
每年都喊大物年
01/25 17:40
我沒有想針對這個板友的意思(如果當事人有這樣的感覺我先說聲抱歉阿XD) 不過像是這樣的言論幾乎每年的選秀文都會出現, 甚至有越來越常見的趨勢。或許在恰逢選秀大年的今日,我們是可以重新來談談, 到底什麼是選秀大年?為什麼有的球員會烙賽,有的球員又會起飛? 首先我們應該先看看下面這一段,這是說明 Chad Ford 列出這個表單的分級標準 既然他的彙整來源是各隊的球探與總管的回饋,我想他的可信度應該已經很足夠了。 : ‧以下分級(Tier1~5),是基於詢問NBA各隊球探及總管的回饋。(這分級方式也用幾年了) : ‧這屆有11名新鮮人在Tier1~3上,而上個大年14梯(推特王那屆)有3名Tier 1。 : Tier 1 (Potential superstars 超級球星級) : Tier 2 (All-Star potential 全明星級) : Tier 3 (NBA starters 優質先發級) : Tier 4 (Starters, high-level rotation players 先發or優質替補級) : ‧Tier 4是一般選秀年的10~20順位的分級,但今年Tier1~3的新秀很多,所以大概是 : 15~20順位的分級。 : Tier 5 (Rotation players 可進輪替級) : ‧Tier 5分級的新秀,基本上很難在好球隊當上先發,但可以成為板凳上優質的 : 功能性球員,大概是21~35順位的分級。 上面的這個分級作為對新秀球員未來的評估標準,規劃上已經很完善了。 雖然這裡面都只有美國大一球員(所以當然不會有一些國際球員) 然後是下面的統計: : [補充]Chad Ford 2009~2017 Tier1~3的統計 : 2009:T1=1、T2=3、T3=5 共9名(BG、哈登、Curry年) : 2010:T1=1、T2=4、T3=3 共8名(Wall、表弟年) : 2011:T1=0、T2=2、T3=6 共8名(Irving、Leonard年) : 2012:T1=1、T2=4、T3=3 共8名(兩津年) : 2013:T1=0、T2=0、T3=6 共6名(....) 字母哥:我不在那6名當中 : 2014:T1=3、T2=6、T3=3 共12名(推特元年) : 2015:T1=1、T2=4、T3=3 共8名(KAT年) : 2016:T1=1、T2=1、T3=5 共7名(西門???) : 2017:T1=2、T2=5、T3=4 共11名(Fultz Ball年) 如果你跑去 youtube 把 Ball Fultz DSJ Fox Monk JJ Tatum ......這些人的 高光都看過一次,你不難發現這些人的先天條件跟籃球技術的優越。 或者我非常推薦這個運動視界作者的長期選秀文,他從前年就預言了去年的選秀 小年窘境跟今年的選秀大年熱門境況: https://www.sportsv.net/authors/momo880 我們先來討論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大物」,他的標準在哪裡? 受益於今日網路的便捷,當我們在面對一個要投入選秀的球員時,有很多客觀與 主觀的標準可以評估他們了。包括但不限於:影片、球探報告、模板...... 如果我們真的把目標聚焦在 T1 的大物,那顯然就是「天花板」跟「地板」都不 會太低的球員才能被列入,這種球員通常在 NCAA 這類比 NBA 低一個層級的比 賽已經可以做到穩定的屠殺或主宰比賽。相較於他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一些球員 被認定有很高的天花板,可是他們的完成度卻讓他們沒辦法在相對低層級的賽事 中有驚人的表現。高球商或高體能卻低完成度的球員可以給人很多的想像,畢竟 在籃球的世界裡,很多東西都被相信──雖然有很多失敗的例子──是可以練的。 例如投籃技術,例如卡位,例如BBIQ(籃球智商)。可是實際上他們就是不被視為 是大物。 以去年的例子來說,去年進入這個標準的只有一個人: Ben Simmons 。 我提供一個比較簡便的說法就好:他是窮人版本的 LBJ ,投籃技巧不好但球場 嗅覺、空間感這些一般認為教不來的東西都很棒。 好的,那你可能會問我,既然去年已經有一個這種等級的大物了,那麼為什麼還 不能算是大年呢? 這就是第二個問題:有大物不等於是大年。(而且去年的大物都讓人不無疑慮。) 在去年,順位毫無疑慮的幾乎只有 Simmons 跟 Ingram ,前者被 ESPN 卯起來爆 料態度不好,質疑不能率領球隊進入三月瘋......後者雖然順位直線起飛,過瘦 的體型卻也被質疑是否能夠順利在 NBA 層級生存下來。 除了兩個人以外, Jaylen Brown 高中時幾乎是全美第一人,上 NCAA 後卻被質 疑運球技巧不足,切入的能力過於普通。 Hield 、 Murray 、 Dunn 三衛雖然不 錯,要威脅到 Simmons 跟 Ingram 的地位還是不太可能。另外太陽選的兩個球員, Bender 是歐洲球員,雖然球商、高度跟速度都不差,但選秀前資訊少得可憐不說, 同樣被認為需要增重(去塞爾提克試訓也被嫌太軟)才能在 NBA 生存, Chriss 是 該屆的體能怪獸,不過籃球球齡超低,基本功跟理解比賽的能力已經不是有待加 強四個字能夠形容了,一般認為,把 Bender 跟 Chriss 的潛力開發出來需要兩 年的時間,這是 Simmons 跟 Ingram 後面天花板最高的兩個選擇,卻也可能是前 十順位中除了 Thon Maker 以外完成度最低的兩個選擇。 當完成度這麼低的球員都能夠進入前十,這樣的選秀當然是小年。 話說回來,什麼叫做大年呢? 很簡單,應屆球員的天花板跟地板都不要太低的才是大年。 不是 16 年這種還需要花時間養的, 17 年可能連養的時間都不需要太多。更可 怕的是這些人都很年輕,只要不受傷,只要球隊不亂搞他們,他們的未來都是前 途無限的。 第三個問題:大年會造成什麼效應? 首先, NBA 的簽約金是依照你的選秀順位給的,這點應該不是什麼秘密對吧。 所以在某年的應屆新秀都強到令人髮指的情況下,他們的學長可能會提前棄學 (例如今年的 Chriss)博取高順位,他們的同屆可能會有各種原因不選擇棄學讓 明年多幾個好菜...... 所以 17 年有沒有可能不變成大年?其實還是有可能。只要這些好球員都不棄學 那就變成明年才是大年了。但這可能性應該不高吧。 第四個問題:為什麼有的球員一開始都被捧得很高,最後成就卻很差? 這裡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叫做養成。 選秀的順位背後牽涉的因素很多,有的球隊要的是即戰力,有的球隊要補的是自 己隊內最缺乏的位置,有的球隊看到17年後衛大年16年就先選前場了(像是太陽) 有的球隊在賭地板低天花板高的球員,有的球隊在賭問題球員可以被導正後發光 發熱...... 總而言之,「被誰選」跟「怎麼養」是兩個問題。 有一些球隊長期有著特別會培養某些位置人才的文化,像是太陽隊長期會培養後 衛、爵士與魔術隊特別會培養禁區球員。這可能是某些刻板印象,但我是相信的。 另外,你的球隊內部是怎麼樣的文化呢?你的教練是什麼樣的人呢?你做為一個 新人在球隊擁有多少的犯錯空間呢? 以下就不點名,當作舉例好了:有的球隊裡面會有一些球員拉幫結派,全隊不齊 心下心智不成熟的新秀球員自然很容易被欺負或被帶壞。有的球隊球員跟教練完 全合不來,互相放話都是小的,還可能誰都不鳥誰。有的球隊只想要總冠軍,新 秀球員加入他們連犯錯空間都很小(所以你會看到很多要搶冠軍的球隊賣選秀也 賣得兇,不過在新版 CBA 以後,由於母隊對於續約球員的利多,讓以後的選秀 權價值會變得更高了) 有的球員剛好在很急於爭取更好戰績的球隊,他連上場犯錯的機會都沒有。 有的球員遇到的前輩示範的都是誰也不服誰的文化,甚至拿到球就只想當個數據 好的獨夫,他們連拿到球的機會都不會多,為了自己的數據,上場也不得不開始 打得更自私。 有的球員太過害羞靦腆,無法適應球場上的肢體對抗,很快就被叫下去罵。 有的球員是該順位最好的球員,但選他的球隊在同位置上卻人滿為患 有的球員剛好在很弱的球隊,因為主力受傷或被交易而可以有更多上場的機會....... 你看,隨便列就這麼多狀況,年年都會有新人突破,也年年都會有人低於評估, 這是養成的問題。 Stephen Curry 當年是 Tier 3 的球員, Devin Booker 當年是 Tier 4 ,現在 肯定都要重估他們的價值,不過在當時,他們獲得的這個評價是公認的。 第五個問題:聯盟的 meta 改變。 說這個其實最容易起爭議啦,不過如果跟我一樣看了大約十年有的球迷應該很有 感覺:我們現在看的籃球跟以前不一樣了。 什麼意思?舉例來說,聯盟對明星跟大牌球隊的吹判禮遇,更助長了明星球員喜 歡打要犯球的打法。或者十年前可能優先因為不三不四被打問號的球員,在現在 矮延伸四號開始流行後竟然也慢慢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了...... 現代球星非常講究的核心指標變成了製造犯規能力跟三分球能力。前者多少有點 聯盟是否眷顧的性質,再加上球員自身的演技。後者則更不用說了,光是能夠拉 出來的空間感,就能夠讓相對緊實的防守陣式被拉鬆。在當代,似乎能決定比賽 的不再是籃板球,而是三分球跟 AND1 了。 為什麼我要提這個呢?因為這些球員就是身在其中打球的人阿。他們就像 LOL 每一次的地圖跟道具改動一樣,要因為這些細微的改變而去習慣打法,或者開發 出與以往不同的打球方式。現在這個世代的籃球 meta ,有沒有裁判的眷顧跟是 否會投三分球真的差很多,同樣也更坐實了中鋒世代的過去。 而這些球員在一開始投入選秀的時候雖然已經有了各式各樣的條件,例如球技好, 體能好,視野好,球商好......卻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符合聯盟接下來的 meta 。 以往大家都知道 James Harden 是個很會要犯規的球員(我就先忽略大家喜不喜 歡看這種打法了),但有想過他可以打出今年這樣 MVP 呼聲很高的身手嗎?以往 大家都知道 Stephen Curry 很擅射,但當初看過 Harden 跟 Curry 的球探,會 想過他們有今天嗎?我想也是未必的。 當 NBA 的 Meta 改變,同樣也會有一些好球員因此浮出來,從本來被認為的好, 變成無解的強。想要去預測接下來規則怎麼改變是很困難的,只能說機會是留給 準備好的人這樣。 下個小結論吧: 選秀大年與否的評估應該是建立在球員的地板高(即戰力)天花板也高(年輕或其 他條件)還有數量上面的,上述三條件都滿足的標準可能人人的定義不同,不過 選秀是大年還是小年標準應該是蠻客觀的。 只是好球員不見得就養成得好,被看輕的球員也未必沒有破繭而出的機會就是了。 養成應該是另外一個難題。所以從後面的成就來反推未必是好的評估方法,因為 他可能只證明後面順位的球隊賭對了或夠會養人,而不能說是前面順位的球隊一 定是做了錯誤的決定。 快過新年了,來發個小紅包好了,以下每 5 樓推的板友無論內容都發稅後 168 P , 只算「推」文,發到爆唷。 參考養成 -- ▃▃ ▅▅▅▅ ▄▄ ▇▇ ▄▄ ██   ▅▅ ▃▉ █▅ ▄▄ ▄▄ ▄▄▄ █▆ █▄ ▄▄▌█▊██▌ 04-05╴╴ ╴╴▄▄ █▅ █▄▌▄▄◤ █ Phx-Suns ▕▕▕▕╱ ╯05-06 ◤◥▄▄▄ ▄▄▄▄▄ Dal-Mav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3.6.21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BA/M.1485351769.A.F32.html ※ 編輯: oeibei (180.176.129.72), 04/15/2017 15:20:48

04/15 15:24, , 1F
04/15 15:24, 1F

04/15 18:15, , 2F
04/15 18:15, 2F

04/15 22:15, , 3F
推精闢
04/15 22:15, 3F

04/15 22:56, , 4F
04/15 22:56, 4F

04/15 22:57, , 5F
賺P幣
04/15 22:57, 5F

04/16 09:14, , 6F
04/16 09:14, 6F

04/18 01:07, , 7F
oei大比較想要誰
04/18 01:07, 7F

04/18 19:04, , 8F
(掩面)
04/18 19:04, 8F

04/18 20:11, , 9F
好像歪了
04/18 20:11, 9F

04/18 20:55, , 10F
XD
04/18 20:55, 10F
文章代碼(AID): #1OySb3uw (MiamiHeat)
文章代碼(AID): #1OySb3uw (MiamiH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