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NBAGM作者 (攸)時間18年前 (2006/06/06 15:06), 編輯推噓4(403)
留言7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呼呼不好意思網路不穩,上來以後就找不到你了。 :) 其實就如你說的,在 wiki 介面的工作環境最不容易的事情就是討論, 很多時候針對一個條目,在大家都可以編輯的狀況下,就是自己拿起 來就修了,然後再告知對方修了些什麼。而因為有客觀的傾向,所以 參照性質的東西會比評論性質的東西多。而評論的東西最後也會回到 參照性質的東西上,比如說有五篇評論的文章,也許會有五個觀點被 引用描述在一個條目上。或者這樣的條目會大量引用諸多時論。我覺 得參照性質多多少少也有些學術的個性,也就是說你在寫一個參照條 目時,可能是在寫針對一個事件的大量評論與事實資料的解讀分析結 果與綜合陳述。 對於選秀球員的斥候報告就有點這樣的味道。其實我們看到的斥候報 告都是接近評論性質的,而有著客觀評論的傾向。而如果有人願意對 這些評論資料繼續工作下去,綜合起來就可以成為「時人對於該選秀 球員的觀點」。這在五年十年後就會有意義。 我把這樣的工作環境設想為相對討論區, 如 PTT 社群的一個鏡像。 這是我比較放心去作 Wikia 的原因(因為不會與 PTT 社群搶人)。 「屬於人」的社群還是得在討論區這樣的介面上經營,但有時候在這 樣的社群中,好的討論隨著時間就被沖走了,放精華區也由於缺乏索 引脈絡(不只是分類,而是可近用的理解脈絡),精華區就只是成為 一種歷史保存的文獻功能。另外就是討論有時候就是「太討論」了, 我常覺得應該有一個環境,是去為「屬於事」的層面工作的。這樣一 來 PTT 的使用者可以在這裡找人,到 Wikia 找事(笑);在這邊會 有大量的人與評論,然後在那邊會結晶出朝向客觀、脈絡清晰而層次 多元的事物。 地下與圓球當年的工作模式都是:一群評論者覺得想經營一個站台, 集結評論對外發聲。這是把期刊雜誌搬到網路上作的方式,問題在於 當人散去之後,也就像海潮退了一樣,沒有留下什麼東西是可以「繼 續工作下去」的。另外我不知道翻譯團會不會有類似的煩惱,就是當 翻譯好的文章貼出去之後,與大家分享的喜悅過了之後,對於翻譯本 身的資料會有一種「然後又能怎麼樣」的感覺。而有時候你翻譯老半 天的東西,還真的不知道這堆東西到底是有什麼意義。在這些工作環 境中,有一個狀況在於: 內容是相對靜態、不能更改擴充的,而對於內容的需求是相對動態的。 所以到最後,許多籃球入口網站就是不斷地在追逐去滿足內容的需求。 所謂的「讀者」要被餵呀,今天不餵他們就要叫了,所以不管什麼樣 的內容,趕快寫一寫抄一抄丟出去。這會逐漸形成一種機械式的內容 生產, 而想要對抗這種生產的人,則因為「作者-文本」的強連帶, 而使得他不得不把自己改造得亂七八糟,搞得好像寫作是一個辛苦的 修練過程,好讓生產出來的文本不會顯得太單調。 Wiki(不管是誰的 wiki) 提供了一種工作模式,在於: 內容是相對動態、大家更改擴充的,而對於內容的需求來自於內容。 「嘿!這個條目要繼續擴充!」這樣的的需求就不再是說,讀者要等 著看一篇文章,而是說,事物本身在要求著事物的持續擴張完善。每 個條目都像是一朵玫瑰,在跟你說著:「喂!餵我喝水,讓我變漂亮 一點!」儘管這朵玫瑰也許完全沒有觀眾呢!這就是一種朝向事的工 作傾向。 所以到最後一個條目可能是對於一個龐大集叢的脈絡解析。他指向事 件,指向資訊,指向多則對於事件的評論(可能被保存在其他條目, 也可以鑲嵌在該條目中)。現在這些玫瑰準備集成花束,他們在向你 說著:「喂!把我們美麗地放在一起,愛我們,然後將我們獻給你所 愛的!」 不斷地去餵養、修剪、焠練你想要照顧的玫瑰,然後將他獻給你愛的 籃球吧(笑)。 (呼呼我把這個內容改一改放到 NBAGM 版上好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9.199.107.189

06/06 15:09, , 1F
呼呼大感謝
06/06 15:09, 1F

06/06 15:13, , 2F
Wiki協作是初期很混亂,但尾巴很長(笑)的東西
06/06 15:13, 2F

06/06 15:28, , 3F
那麼wiki那邊目前有初步架構跟行程嗎??
06/06 15:28, 3F

06/06 15:31, , 4F
整個project太過龐大..會不知道從哪邊著手
06/06 15:31, 4F

06/06 20:41, , 5F
想要在七月的時候主攻球隊與球員的部分
06/06 20:41, 5F

06/06 20:42, , 6F
趁現在六月大家忙的時候把初期建置弄起來說 :P
06/06 20:42, 6F

06/06 20:46, , 7F
嗯所以 focus 很重要,尋求一個範圍一個範圍建立
06/06 20:46, 7F
文章代碼(AID): #14XIbnLK (NBAGM)
文章代碼(AID): #14XIbnLK (NBA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