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VC二代的迴力柱解剖結果 ~ ~

看板Nets (布魯克林籃網)作者時間19年前 (2006/05/19 14:20), 編輯推噓5(507)
留言12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anyweather (VC ++ )》之銘言: :   :  因為剛好有報告要分析迴力柱 : 我朋友剛好有一雙不要的VC二代 : 我把迴力柱切開 發現裡面只是空心的塑膠耶 :  有沒有人解剖過其它代的呀 給我參考一下 XD :   SHOX本來就沒有東西啦,很多人以為還真的是裡面有裝彈簧,其實只是一個泡棉材質 勘履者現在正在整修,很可惜不能直接幫你查文跟貼圖給你看 不然我記得剛好有人有把VC系列的鞋給解剖做很透徹的研究 我剛好手邊有留下那篇好文資料,如果剛好的話搞不好你可以拿去做報告賺報告的分數 以下就是從勘履者上面COPY的資料,你可以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好===文===開===始============== 由NIKE之前狂打的廣告...大家應該都知道shox最原始的概念是彈簧... 也看過shox發展各個時期的照片...或許很多人不解為什麼要把彈簧拿掉... 也有些人因為廣告唬爛+講不清楚的地方還以為裡面真的有彈簧... 首先先來說明一下最基本的避震器裝置... 是由彈簧+阻尼器(damper)所組成...現在那種前後避震的腳踏車用的就是... 彈簧所提供的是受壓時的緩衝...以及吸收壓力後恢復原狀的能量反彈... 但是單只有彈簧的話會太過敏感...一顆小小的石頭都會造成在那邊震盪很久... 且遇到窟窿的話容易瞬間就壓縮到底接著馬上就反彈到頂...不舒服極了... 所以加個阻尼(damping)是必須的...它的構造是有兩個單向閥的油壓伸縮裝置... 在壓縮時會因為腔體內的油流經閥造成的油壓使得速度減緩... 拉伸時亦然...但因為兩個閥均是單向所以不會同時作用而達成效果... 阻尼器又稱減震器、制震器...跟彈簧串在一起搭配使用... 當壓縮時速度會減慢變得較平緩...反彈時也是一樣... 彈簧震盪的簡諧運動也會在幾下後就被吸收而逐漸減小、停止... 所以當初架在鞋子上的彈簧會被拿掉...一部分原因是重量太重... 另一部分推測應該是單只有彈簧的力學表現並不符合需求... 若真的要再串上阻尼器則重量絕對更重也是不可行... 因此NIKE就另外再找尋重量輕且同時具有彈簧+阻尼器力學性質的東西... 最後得到的答案就是空心柱狀的高密度發泡PU... 另一個最容易讓人忽略的重點就是位於shox columns上方的硬板... 這才是shox的靈魂與精神所在...大家常常都只被shox columns所迷惑... 硬板能將腳底對中底的壓力分散到整個硬板的區域... 由shox columns來承擔所有的壓力...壓縮吸收、儲存能量...接著恢復原狀反彈... 而因為壓力不像傳統中底是由主受力區域吸收、潰縮般受力面積較小... 整個shox系統下陷、反彈的幅度較小...所以感覺也比較不明顯... columns本身是高密度發泡PU...再加上壓力被硬板分散... 完成避震→反饋的距離跟時間也較短...理論上反應速度會比較快... 且能在較短距離達成避震與反饋...在避震能力上也會比傳統系統好&理想... 除了會有上下的能量傳導外...還會產生向內的分力...有助於將力量往中間集中... 因此在整個系統的穩定性上會比傳統平板式中底還要優越... 但也因為這個原罪所以造成外觀上的誤會... 許是因為shox較難被壓縮且對地板狀況的反應較不靈敏(反過來說就是較穩定)... 再加上柱狀與包覆所造成的視覺效果...容易讓人覺得底高很多... 不過這一切都是誤會呀~~~ NIKE所說的能量回饋其實所有的避震系統都有... 傳統平板中底的避震機制主要是主受力區域一帶的潰縮吸收壓力... 靠著本身的性質來避震與反饋...如PU、EVA、Phylon、adiPRENE(+)等... 或是能進一步將壓力分散到中底其他區域的如Air、Max Air、Zoom Air等... shox columns的性質跟彈簧+阻尼器相似...不像傳統避震系統是以吸收衝擊為主... 所以在能量的儲存與回饋上應該的確也會比較多一點... 不過應該也不會多太多甚至影響到跳躍的高度...主要是能較為省力一些... 硬板+shox columns整體是一個系統... 壓力由columns承擔、吸收、儲存與反彈... 硬板則主要是擔負傳導、穩定與整合的責任... 要容易理解的話...可以把這個系統看成車子的底盤與四個懸吊系統... 硬板vs.底盤...columns vs.避震器...體重vs.車重... 其實這個硬板之類的應用在別的鞋款上也有過...例如AJ18... 它的鞋墊上多了一片碳纖板...所以整個後跟的感覺跟shox很接近... 也跟shox一樣較難被壓縮、感覺不明顯...因為壓力都被碳纖板分散了... 國中理化學過 P = F/A ...同樣大小的壓力原本只集中在主受力點一帶... 現在被分散到整個碳纖板的區域...因為面積變大所以單位面積的壓力減小... 所以下陷的幅度也會減小...導致感覺相當不明顯... 但避震能力其實可能是比少了這一片還要更好的... 或許NIKE自己也明白重點是在硬板上...columns形狀不同還是可以有相同表現... 所以發展出一個看起來不太一樣的東西...叫做IMPAX...材質跟shox一樣... impax具有數個栱型結購...如從正後方看底部...以及側面也各有三個栱型... 自古以來老祖宗們就已經了解栱型結購可以承載相當大的壓力... 許多至今屹立不搖的無橋墩古橋就是利用此一結構特性... 在鞋子上其實80年代的converse、AVIA與AND1都有用過... 因此在避震能力上...impax並不在shox之下... 不過其實這是換湯不換藥...就是搞出另一種看似不同的東西專門用在中低階鞋款... 在力學上impax是能將力量方向做漸進式的轉移... 而shox是直接承受軸力的...雖然力學上的表現不盡相同... 但最後得到的結果卻是相似的...材質則是一樣...但不能說是完全的換湯不換藥... 幾年前adidas在NIKE的shox之後推出a^3(a的三次方,唸作a-cube或a-cubed)... 從結構上來看概念幾乎跟shox一樣... 差別在於a^3的columns結構是實心、密度較shox低一點的非圓柱體柱狀物... 也不能說他們抄襲啦...shox是由將彈簧置於鞋底的開端演變而來... a^3在結構上看來推測是將中底挖空、分割成數個部份...一方面是輕量化... 另一方面是可以讓各個分割有自己獨立的運作任務... 最後再由硬板來負責能量的傳導與整合... 兩大廠牌由不同的出發點卻得到非常相似的結果...或許真是巧合吧! 而a^3 columns因為是實心的發泡PU...截面積比起shox還來得大... 因此密度要比較低、較軟一點...才不會過硬... 再加上adidas自己的厚軟鞋墊...鞋底的感覺較shox軟... 但也有可能是NIKE自己比較偏好硬調、穩定一點的鞋底... 不過shox columns自發展以來也是有變得較軟一點的趨勢... 看來NIKE也是有在對使用者較不舒適的部分去做改善與平衡... a^3 structure...大家心裡應該也有個底了吧! 也是個換湯不換藥的東西...不過比起impax...它的材質與結構差異更大... 在硬板之下取代columns的東西主要是θ形、TPU之類材質的結構... 受壓壓縮時紅色的區域會拉伸而產生張力...拉伸長度愈長則張力愈大... 來抵抗繼續潰縮並以本身的彈力回復原本的長度而反彈... 當然在這個距離下應該是還在它的彈性變形範圍內... θ結構它的作用機制跟zoom air中的尼龍纖維是相似的... 但也因為它的材料性質比起發泡PU來說較為不穩定... 所以目前還無法完全單獨使用...在後腳跟的後側與前腳掌的內側... 還是需要搭配發泡PU或較厚、硬一點的TPU來提高穩定性... 這點就跟彈簧需搭配阻尼器的原理是一樣的... =============好===文===結===束============== 希望對你有幫助,當然我絕對不可能把我的VC愛鞋拿來割啦 X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230.183

05/19 14:40, , 1F
VC4之後加ZOOM AIR的設計可能有變吧?不過大概就這樣
05/19 14:40, 1F

05/19 14:44, , 2F
我個人還是認為VC4跟VC5後底有偏高,絕對不是視覺效果
05/19 14:44, 2F

05/19 14:51, , 3F
謝啦 恩人呀 ^^
05/19 14:51, 3F

05/19 14:51, , 4F
因為我要做的報告是要把鞋的模型有Solidworks畫出, 再
05/19 14:51, 4F

05/19 14:52, , 5F
用cosmos模組分析model的受力變化與原理 所以很怕露
05/19 14:52, 5F

05/19 14:53, , 6F
掉什麼重要的結構沒畫 分析的結果就會失真啦 
05/19 14:53, 6F

05/19 14:53, , 7F
好險 差點露了硬板 太感謝了
05/19 14:53, 7F

05/19 16:52, , 8F
差點 硬 了
05/19 16:52, 8F

05/19 18:37, , 9F
XD
05/19 18:37, 9F

05/19 18:58, , 10F
XD
05/19 18:58, 10F

05/19 18:58, , 11F
我的字被姦了
05/19 18:58, 11F

05/19 23:35, , 12F
好強~! 我以前是打到壞掉自然露出 當時沒彈簧還以為被騙
05/19 23:35, 12F
文章代碼(AID): #14RMEidr (Nets)
文章代碼(AID): #14RMEidr (N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