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從醫生跟球隊防護員角度來看球員受傷

看板Spurs (聖安東尼奧 馬刺)作者 (keepstudying)時間2小時前 (2025/11/27 11:29), 2小時前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1小時前最新討論串1/1
這篇文章是在報導馬刺的記者Twitter上看到的,內容是找了五位醫生或防護員 來聊今年明星球員有比較多受傷的問題原因與改善方式 為什麼馬刺記者會談這一篇?因為Wemby被認為是受傷高風險球員 這篇很長,有時間可以慢慢閱讀 但會理解近期Kerr跟Spo都出來談賽程跟比賽節奏問題的原因 *** 懶得閱讀,我也請gemini幫我針對全篇文章彙整五個重點,如下 這份文稿針對 2025-26 NBA 賽季初期的嚴重傷病潮,訪問了多位運動醫學專家。以下為 您彙整出的五大重點: 1. 「比賽節奏與空間」改變導致軟組織損傷 現代籃球強調「Pace (節奏)」與「Space ( 空間)」,球場移動範圍變廣,球員必須覆蓋更多地面。高速度伴隨急停、切入與轉向, 產生巨大的「離心負荷(eccentric load)」。當肌肉與肌腱(特別是下肢)無法承受這 種高強度張力與減速需求時,便容易發生軟組織損傷。此外,缺乏足夠的練習時間來累積 身體對比賽速度的適應性,也是原因之一。 2. 「AAU 世代」的過早專項化與累積耗損 現代球員多屬於「AAU 世代」,從 9-10 歲起 就全年無休打籃球,且過早進行單一運動專項化,缺乏過去順應季節進行多種運動的「交 叉訓練(cross-training)」。這導致球員在進入 NBA 時,身體已經累積了大量磨損, 且存在代償性的動作功能障礙,使其更脆弱。 3. 受傷類型的時代差異:鈍力創傷 vs. 韌帶壓力 針對老派球員認為「以前對抗更強」 的觀點,專家指出 80-90 年代的對抗屬於撞擊式的「鈍力創傷(瘀青、挫傷)」;而現 代籃球因三分球拉開空間,球員需全速奔跑並做出極限扭轉動作,這對關節、韌帶與肌腱 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導致更多非接觸性的結構性損傷(如 ACL、阿基里斯腱)。 4. 關鍵警訊:小腿傷勢是阿基里斯腱受傷的前兆 專家們高度關注 Victor Wembanyama 和 Anthony Davis 等人的小腿傷勢。根據動力鍊原理,當小腿肌肉因受傷或疲勞而無力 時,無法有效緩衝力量,負荷就會轉移到阿基里斯腱,大幅增加斷裂風險。Wembanyama 這種身材高大卻打法像後衛的「異類」,其軟組織承受的壓力特別令人擔憂。 5. 解決方案與商業利益的拉鋸 緩解傷病的具體建議包括:減少「背靠背」賽程、拉長賽 季時間以分散負荷、增加球員輪替人數以及加強離心肌力訓練。然而,NBA 的商業模式( 如 65 場出賽才能獲獎的規定)與保護球員健康的科學建議存在衝突,導致醫療團隊在處 理傷病時往往面臨來自合約與戰績壓力的挑戰。 *** 以下就是全文翻譯,請Gemini初翻,有稍微看過並潤稿 下面這篇文章是essentiallysports網站關於近期NBA傷兵偏多的問題,找了五位醫療專家 或運動防護員來商談的內容,因為內文偏多,考慮版面問題,我就不放英文了。要看英文 請到下方網址,下方我就直接放中文。因為內容有不少醫療專業名詞,如果翻錯,請見諒 。 https://www.essentiallysports.com/nba-active-basketball-news-nba-roundtable-gary-vitti-doctors-on-injury-epidemic-headlined-by-victor-wembanyama-and-giannis-antetokounmpo/ NBA Roundtable: Gary Vitti & Doctors On Injury Epidemic Headlined by Wembanyama and Giannis By Mark Medina Nov 24, 2025 | 12:42 PM EST 2025-26 賽季例行賽才開打一個月,NBA 各隊的防護室裡就已經擠滿了傷兵,人數甚至足 以組成兩支全明星隊。 休士頓火箭隊後衛 Fred VanVleet(右膝前十字韌帶撕裂)和洛杉磯快艇隊後衛 Bradley Beal(左臀骨折)都已確定賽季報銷。聖安東尼奧馬刺隊中鋒 Victor Wembanyama 和達拉斯獨行俠隊前鋒 Anthony Davis 在兩人都遭遇左小腿拉傷後,回歸日 期未定;Giannis Antetokounmpo(左腹股溝拉傷)同樣高掛免戰牌。洛杉磯快艇隊球星 Kawhi Leonard(右腳踝扭傷)和紐奧良鵜鶘隊前鋒 Zion Williamson(左大腿後肌拉傷 )雖然近期復出,但再次陷入難以保持健康的掙扎。 這還不是全部。看看其他那些不得不待在板凳上或防護室裡的知名球員:Trae Young(右 膝內側副韌帶扭傷)、Ja Morant(左腳踝扭傷)、Jrue Holiday(右小腿痠痛)、 Jalen Green(右大腿後肌拉傷)、Christian Braun(左腳踝扭傷)、Jalen Williams( 右手腕手術)、Scoot Henderson(左大腿後肌撕裂)、Zach Edey(休賽季腳踝手術)、 Tyler Herro(左腳踝手術)。 這種情況促使《EssentiallySports》諮詢了多位醫學專家,請他們分析比賽現狀、哪些 傷勢最令他們擔憂以及其他相關議題。 專家小組成員包括: Gary Vitti: 前洛杉磯湖人隊首席運動防護員(1984-2016) Dr. Evan Jeffries: Evolving Motion 的物理治療博士 Dr. Nirav Pandya: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骨科手術教授 Dr. Kevin Parvaresh: 骨科專科研究所/普羅維登斯聖約瑟夫醫院的運動醫學外科醫師 Dr. Dean Wang, MD: UCI Health 運動醫學主任 上述專家目前均未直接受聘於任何 NBA 球隊,也無法取得球員的病歷,但他們擁有豐富 的醫學見解。 問題:與往年相比,您如何看待這些季初的傷病潮? Vitti:「一般來說,軟組織損傷通常與訓練錯誤有關,這包含了疲勞和過度使用。但像 腳踝扭傷這類的傷勢,很大程度上就是運氣不好。所有的肌肉拉傷、韌帶扭傷以及十字韌 帶(ACL)傷勢,可能都與比賽速度、身體將負荷從下肢經由骨盆傳遞到上肢的能力,以 及動作效率失調有關。」 Jeffries:「與其他賽季相比,現在發生的軟組織損傷數量非常多。現在有更多的球員和 大牌球星受傷。大家都在談論『比賽節奏(Pace of play)』,但我認為更多的是關於『 比賽空間(Space of play)』,因為球場上的移動範圍變得更寬廣了,所以球員必須覆 蓋更多的地面。 此外,球員現在練習的時間沒那麼多了。賽程非常混亂,他們只能一直 比賽。你是從『沒有練習』直接過渡到『比賽』。比賽的速度與練習完全不同。如果你沒 有透過練習來累積重複次數,你的肌肉力量就會衰退,這會讓你面臨缺席大量比賽的風險 。」 Pandya:「正如 Steve Kerr 在那段被瘋傳的引言中所提到的,比賽節奏絕對變快了。你 看那些數據指標,顯示球員確實打得更快。比賽速度提升,而身材高大的球員被期望做出 更具運動能力的動作。這種比賽本質絕對是造成軟組織損傷的溫床。 再加上這一代的球 員屬於『AAU 世代』。他們為了進入聯盟,從 9 歲、10 歲、11 歲開始就全年無休地打 球。所以你面對的是一個爆發力更強的比賽,以及一群身體已經累積大量磨損( wear-and-tear)的球員。這就是軟組織損傷的成因。然後再結合季初的移動與背靠背( back-to-backs)賽程等所有行程安排的問題。」 Parvaresh:「今年這個問題特別受到關注,主要是因為有很多明星運動員受傷。如果你 看整體的受傷率,與往年相比其實相對穩定。但因為涉及一些大牌球星,我認為媒體給予 了更多關注。這確實是一個較大的隱憂,因為這涉及到更高水準、對球隊貢獻更大的運動 員。不過賽季還早。雖然有幾個重大傷病會影響整個賽季,但許多傷勢只是需要休養幾週 的扭傷和拉傷,那些是可以完全康復的。」 Wang:「看起來好像比大多數賽季都多,但老實說,這些都是典型的傷病。這就是比賽的 本質。我不能確定這些傷病是否有增加,或者這與比賽的任何變化有關。腳踝扭傷就是腳 踝扭傷,打籃球總是有可能扭傷腳踝。其他傷病也是這項運動本質的一部分。」 問題:請解釋您對於「比賽節奏」是否為軟組織損傷因素的立場? Vitti:「這必須結合物理學與肌肉骨骼系統運作方式來解釋。低速度會產生較高的力量 (張力);反之,低力量(張力)產生較高的速度。訓練的目標是移動這條曲線,同時增 加力量和速度以提高峰值功率(peak power)(你能多快產生高力量)。功率等於力量乘 以速度。」 Jeffries:「我在 80 年代長大。當時的球隊也是全場跑動。『Showtime 時期的湖人隊 』顯然也是跑轟戰術。那是高節奏比賽的極致。今年的節奏與當年相去不遠。但當你回顧 那些球隊,球員受傷的情況沒那麼多,而且他們每季幾乎都打滿 70 到 80 場比賽。」 Pandya:「從醫學角度來看,這是很劇烈的衝擊。你在做極具爆發力的動作時,身體已經 受損。然後再加上那些我們已知與表現不佳、受傷相關的因素,如客場移動和背靠背比賽 。這就形成了軟組織損傷的條件。」 Parvaresh:「這是一個重點。在過去 5 到 10 年的 NBA 中,我們似乎看到了更快的比 賽節奏,無論是在全場折返衝刺、對三分球的重視,還是在拉開空間方面。所以你看到很 多運動員在場上做更多爆發性的衝刺。這確實會影響某些軟組織損傷。」 Wang:「我不確定我們能否將其歸咎於單一因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論。我認為部分原 因是比賽改變了。球隊優先考慮更快的節奏和可互換的位置。這不是我成長過程中那種傳 統籃球,有傳統的控球、中鋒、前鋒和得分後衛。現在場上五名球員都能投籃和切入。正 因為如此,我認為這需要更快的速度、更敏捷的移動和更多的切入。這是所謂的『移動式 籃球』。這會導致下肢部位的過度使用損傷。」 問題:除了節奏之外,加速後的急停和扭轉動作也有所增加。這些動作如何導致傷病? Vitti:「當這種關係出現失衡時就會受傷,特別是當身體試圖減速(decelerate)和/或 轉向(torque/扭力)時。想像一下開車超速。速度越快,煞車所需的距離就越長。轉彎 或停止,人體也是一樣。速度越高,身體減速、轉向或停止所需的距離就越多。如果速度 很高而減速距離很短,肌肉和肌腱就會產生更大的張力來減速。如果身體結構無法承受這 種張力(負荷),動力鏈(kinetic chain)中最弱的環節就會受損。我們稱之為離心負 荷(eccentric load)。關於向心(concentric)與離心負荷的例子:做二頭肌彎舉將啞 鈴舉起是二頭肌的向心負荷,肌纖維縮短以舉起重量。慢慢將重量對抗地心引力放回起始 位置,則是二頭肌的離心負荷,肌纖維被拉長以放下重量。離心收縮產生的張力大於向心 收縮,這與運動員何時以及為何受傷的情況一致。在運動中,人體將力量從下肢通過骨盆 傳遞到上肢。這需要在運動員以不受控的方式在空間移動並控制重心的同時完成。要成功 做到這一點,運動員需要強大的核心肌群來將這些力量(負荷)沿著動力鏈向傳遞。」 Jeffries:「100% 同意。這是我最重視的一點,特別是在涉及前十字韌帶(ACL)或阿基 里斯腱(Achilles)受傷時。現在的比賽深受歐洲風格影響,例如歐洲步(Euro step) 和一些過去球員不做的動作。當你做歐洲步或切入時,落地時必須能夠讓腿部減速。如果 你沒有針對此進行訓練,或者在比賽進行中感到疲勞,那就是你會遇到麻煩的時候。」 Pandya:「這絕對有影響。一般來說,當你看到有人 ACL 撕裂、內側副韌帶(MCL)撕裂 或阿基里斯腱斷裂,絕大多數都是在全速前進時必須進行切入或急停。那種急遽的加速和 減速對肌肉施加了巨大的壓力。這就是小腿和大腿後肌受傷的原因。這最終可能導致阿基 里斯腱受傷。 在這個三分球時代,你基本上把球場空間縮減了 20-30%。所以你是全速奔 跑,然後跑動是為了創造出一絲空間來投三分球。這對關節造成的壓力,與 80 和 90 年 代的單打和背框進攻截然不同。當時沒有這種必須為了三分球創造空間的需求。所以扭力 和扭轉動作絕對扮演了重要角色。 至於必須這樣做的球員類型?現在場上每個人都要。 已經沒有真正的傳統中鋒了。以 Zion 為例,他是一個 280 磅重的人,卻被迫在現代 NBA 進攻中像後衛一樣打球。你就會遇到這些軟組織損傷的問題。這不僅僅是更快的比賽 節奏,更是那些必須執行這些動作的人,其體型對身體施加的壓力,遠超過你在 80 和 90 年代看到的。Patrick Ewing 和 Hakeem Olajuwon 是運動型中鋒,但他們並沒有被迫 以這種極快的節奏打球。」 Parvaresh:「這對身體的軟組織部分施加了巨大的壓力,特別是肌肉肌腱和韌帶部分。 當你有這種情況並且隨著時間反覆進行時,可能會導致微創傷(microtrauma),進而導 致我們今天看到的更嚴重的傷病。」 Wang:「這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隨著急停急走以及加速減速,這對下半身,特別是小腿和 下肢肌肉施加了大量負荷。加上所有的訓練和比賽節奏,我認為這些都導致了磨損和耗損 。」 問題:在您沒有直接與這些球隊或球員合作的前提下,哪位球星的傷勢最令您擔憂? Vitti:「你總是會擔心心臟和腦部的問題。但從肌肉骨骼的角度來看,阿基里斯腱可能 是最難恢復到受傷前水準的傷勢。」 Jeffries:「這得從 Victor Wembanyama 說起。任何時候發生小腿傷勢,總是令人擔憂 。這可能就是馬刺隊比較謹慎的原因。你看 Anthony Davis 的情況。我覺得有趣的是老 闆說除非他在醫學上可以上場,否則不會讓他打。我在想『醫學上可以上場』的定義是什 麼。所以我認為小腿傷勢最令人擔心。」 Pandya:「有很多例子。但我很擔心 Wemby 的小腿拉傷。他是這些傷病中最典型的擔憂 案例。他身材高大,打法卻對身體造成很大負擔。如果是 10 或 20 年前,他只會待在禁 區——運球、運球然後到底線。現在他打得像個後衛。他是個驚人的天才。但這些軟組織 損傷很讓人擔心。先是小腿,然後導致大腿後肌[受傷],接著可能是其他部位。這更像是 身體整體的崩壞。軟組織損傷總是有復發的傾向。」 Parvaresh:「我確實有擔憂。但當你不是隊醫時,無法得知球員真正的潛在診斷。Fred VanVleet 前十字韌帶撕裂,這顯然是個大問題。當你看 LeBron [James] 應對坐骨神經 痛時,我們不知道確切原因是什麼。原因可能有很多,有些輕微,有些則嚴重且令人擔憂 。所以除非有明確的診斷,否則從外部角度很難判斷嚴重程度。」 Wang:「AD一直在處理小腿拉傷,獨行俠隊對他的處理非常緩慢,原因顯而易見。考慮到 獨行俠隊的處境,他是主要人物。考慮到他的傷病史和球隊現狀,所以我想到 AD。這不 完全是針對他個人,更多是因為總管被解僱、Luka的交易,以及即使有 Cooper Flagg 加 盟,球隊表現仍不佳。Wembanyama 也有小腿拉傷。我認為 Wembanyama 在 NBA 是個異類 (freak),以他的身材做這些動作,還有他的傷病史。他上季有血栓問題。我們知道超 高長人容易患某些疾病。對於他的小腿拉傷,除了他的打法之外,我不作他想。他總是在 移動、急停和衝刺。他不像傳統中鋒那樣待在低位。他在外線打了很多時間。」 問題:小腿受傷在多大程度上會導致阿基里斯腱受傷? Vitti:「小腿受傷與阿基里斯腱受傷有關,因為肌腱將肌肉連接到骨頭。小腿肌肉通過 阿基里斯腱連接到跟骨。當運動員在阿基里斯腱斷裂或小腿肌肉拉傷的瞬間看起來正在加 速時,其實是為了爆發力而在對阿基里斯腱進行離心負荷(eccentrically loading)。 這在小腿和阿基里斯腱中產生了更大的張力。如果任一結構無法承受離心負荷,就會受傷 。」 Jeffries:「有巨大的關聯性。我想起 Kevin Durant [在 2019 年 NBA 總決賽]。他在 季後賽第二輪遭遇了嚴重的小腿傷勢。然後,他在僅僅四週多後復出。在第一場比賽就撕 裂了阿基里斯腱。如果小腿休息了一段時間,力量會下降。這就是為什麼 Tyrese [Haliburton] 上場是極大的風險。即使他說醫生放行了,醫生也不可能在沒告知阿基里 斯腱撕裂風險的情況下放行。當你的小腿無力時,無法正常發力,阿基里斯腱就會承受更 多力量,可能導致斷裂。」 Pandya:「這是個好問題。我看過研究,目前還沒有直接的關聯性證據。我發過一項研究 ,檢視了所有阿基里斯腱受傷的 NBA 球員。只有少部分人先有小腿受傷。但絕大多數在 受傷前都有其他傷病。不過從我自己看診的非 NBA 球員案例來看?一旦小腿區域開始受 影響,阿基里斯腱就在旁邊。NBA 球員樣本數不足以證明這一點。但在一般醫療領域,許 多撕裂阿基里斯腱的人在該小腿區域都有既往疼痛。這裡肯定有某種軟性關聯。 Haliburton 有小腿傷,KD 也有。所以很可能球員在受傷前該部位已有一定程度的痠痛, 只是沒提或者球隊沒報告。這絕對有關聯。不應該有 21、22、23 或 24 歲的人撕裂阿基 里斯腱,因為他們沒有 36 或 37 歲的人那種退化。」 Parvaresh:「我認為有關聯,因為這象徵著個體潛在的生物力學問題,無論是更慢性的 問題,還是軟組織問題導致若太早復出會更容易受傷。這兩者之間既有直接也有間接的關 聯。」 Wang:「我不知道是否有大量數據將兩者聯繫起來。但顯然這都是相連的。我們看到一些 知名運動員先是小腿拉傷,後來阿基里斯腱撕裂,如 Durant 和 Tyrese。一旦小腿肌肉 受影響,你失去利用肌肉推蹬的活動度,就會讓阿基里斯腱過載。阿基里斯腱是該單元的 弱點。再說一次,我不知道是否有數據將小腿受傷視為阿基里斯腱受傷的前兆。但在力學 上是講得通的。」 問題:Eddie Johnson 和 Nick Van Exel 在 X 平台上激烈地反對你的觀點。他們提到以 前的年代身體對抗更強,即使節奏較慢。Nick 還補充說他在水泥地上打球。你如何回應 這些反駁? Pandya:「首先關於以前對抗更強這一點,絕對是。80 和 90 年代的比賽在不同層面上 對抗更強。那個年代的比賽是鈍力創傷(blunt-force trauma)。你會被揍,會瘀青,會 挫傷。從這個角度看絕對更激烈。但你不會看到那麼多韌帶、阿基里斯腱和大腿後肌拉傷 ,因為那對身體是不同類型的壓力。這兩個時代的對抗性體現在不同方面。 以前的年代很硬。你會痛。你會因為別人的衝撞受大傷。但你看不到這些軟組織損傷。現 在那種鈍力創傷減少了,變成了全速奔跑並以不同方式對韌帶和關節施壓。兩個時代都有 對抗性,但以前你看不到這些傷,因為他們沒打那種節奏。這就是身體對抗類型的巨大差 異。 然後回應 Nick 關於水泥地的觀點。是的,在水泥地上打球確實增加受傷風險。但差別在 於 Nick 在水泥地上打了多少小時,以及怎麼打?你跟朋友一週幾次去水泥場地打球,這 跟 8、9、10 歲就到處旅行參加比賽、跟體能教練訓練、在這些巡迴賽打 75 場比賽並且 以極快節奏打球相比,壓力是不一樣的。以前確實有身體對抗,但那是不同類型的對抗, 而且比賽打法也變了。」 問題:其他人如何看待老派球員因為以前對抗更強、移動更辛苦而否定近期趨勢的看法? Vitti:「以前的比賽身體對抗更強,移動也更辛苦。但再一次強調,現今比賽的速度和 運動能力產生了更大的力量和其他問題。以前我們前三節就把對手打爆,第四節讓先發休 息。那就是『Showtime 湖人隊』的負荷管理。」 Jeffries:「我是這樣看待比賽朝向負荷管理發展的:你沒有練習時間,然後你在比賽中 管理上場時間和負荷。所以本質上,球員打得不夠多,無法建立讓骨骼和肌肉變強所需的 適應性。所以有些老前輩是對的。現在球員的身體準備不足,因為投入不夠。我們有很多 聰明人試圖在這些事情上『太過聰明』。我們有這麼多科技和資源,但隨著科技而來的是 我們身為運動員的獨特能力。 但我和許多年輕運動員談過,我最大的感觸是他們太早專項化。現在進入聯盟的運動員更 多是進行了專項化訓練,而非交叉訓練(cross-training)。如果沒有交叉訓練,你的肌 肉就無法做與全年常規動作不同的事情。這很重要,因為每一項運動都能轉化為其他運動 的養分。」 Parvaresh:「這回到比賽風格的問題。當然,你可以爭論是對抗性強還是爆發力強,以 及比賽到底改變了多少。但最終我們開始意識到,雖然我們重視球員的娛樂表現,但也從 那些在職業生涯中身體被打壞的前球員身上意識到,我們需要將他們視為個體,保護他們 的健康,為了他們職業生涯之後的生活、養家活口等等。不幸的是,以前對退役球員的重 視較少。他們(老派球員)沒錯。只是我們現在知道的更多了。我們可以給予更多治療, 並說我們應該讓他們休戰,因為他們有傷,即使傳統上我們會讓球員打更多比賽。」 Wang:「導致過度使用的不只是身體對抗,還有進攻中的所有移動。所有的急停急走。在 低位肉搏是一回事,但那不會導致我們現在看到的那麼多小腿和大腿後肌拉傷。」 問題:有沒有什麼解決方案,至少能緩解這些問題? Vitti:「當你不斷重複做相同的動作時,身體會產生代償(compensation),而代償會 導致功能障礙。這甚至適用於微小動作。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人會產生代償,導致功能障 礙,肩膀變圓、頭部前傾,進而引起肩頸疼痛。多年前,我們的年輕人在秋天打美式足球 ,在寒冷的冬天進室內打籃球,春天回到戶外打棒球。我們順應天氣。但這就等同我們在 進行交叉訓練(cross-training)。當時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交叉訓練,這個詞那時還不 存在。但這就是我們身體發生的事。而那時我們身體沒有發生的是,因為重複動作而產生 代償、姿勢不良和動作模式功能障礙。現在,孩子到了七歲就被引導專攻一項運動,那就 是他們所做的全部。當我們在 NBA 接觸到這些運動員時,他們比過去的運動員更高、更 快、更強。但他們將力量從下肢經由骨盆傳遞出去的姿勢和動作效率並不好,特別是在疲 勞時。 我們可以透過肌筋膜放鬆(myofascial release)、抗阻伸展和啟動訓練,幫助 運動員擺脫功能障礙的動作模式。這能讓他們的骨盆回到中立位。但當核心肌群疲勞時, 他們又會滑回原本預設的動作模式,這讓他們面臨更高的受傷風險。應該要有一個矯正運 動計畫,包括放鬆髖屈肌的肌筋膜,伸展髖屈肌和大腿後肌,接著進行臀部啟動訓練並強 化核心。」 Jeffries:「這是個包含兩部分的問題。這很難回答,因為我們試圖用所有的數據分析來 解決它。但我認為他們至少應該把賽程排得更開一些,並且真正進行訓練,讓身體有能力 承受負荷。大多數人應該要練習,而不僅僅是比賽。 但我不認為縮短賽季會有什麼作用 。打 82 場比賽是有原因的。縮短賽季會改變整個動態。我也認為如果只是縮短賽季,他 們仍然不會想辦法增加練習時間,反而會減少練習。如果只打 70 場,大家還是可能會受 傷。Adam [Silver] 談到可能縮短每節比賽時間。但我不認為這對減少傷病有任何差別。 那只會影響比賽的時間分配。」 Pandya:「NBA 能做最實際的事就是限制背靠背(back-to-backs)比賽。我認為這很容 易做到。沒人會縮短賽季。但能不能把賽季拉長一點,以減少對身體的磨損?Shams 報 導 NBA 啟動了一項生物力學評估,從運動科學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很重要。但具體的方法 是取消背靠背,並將賽程拉開。 NBA 能否對年輕球員進行更廣泛的教育,告訴他們不需 要在 10 歲時一年打 85 場比賽?這樣一來,進入聯盟的運動員身體耗損會少一些。這很 難。他們不會改變打法。不會有一場革命讓大家停止像現在這樣投三分球。這就是運動發 展的趨勢。球員運動能力更強、體型更大。但如果他們能減少負荷、背靠背比賽和移動旅 行,那就太好了。也許不要懲罰球隊進行負荷管理。我理解作為球迷,不想花大錢卻看不 到 Stephen Curry 上場。但如果他們希望球隊成功,應該允許球隊進行管理。」 Parvaresh:「有很多事可以做。NBA 已經在負荷管理方面做了很多,並且在使用 GPS 追 蹤和客觀數據方面變得更加先進。我們也看到一些 AI 整合技術,用來觀察那些有受傷風 險但自己感覺不到的球員。這是一個部分。 第二個部分是休賽季管理,確保身體有時間 休息和恢復,而不是帶著拉傷度過整年。 第三點,我們在新冠疫情賽季學到的,就是確 保不要把比賽硬塞進壓縮的時間表裡。這讓球員在進行這種高水準競爭表現時,身體沒有 時間癒合。」 Wang:「這是個好問題。作為醫生,我們會思考預防受傷。負荷管理是其中之一,不只是 在比賽中,還包括練習和監控給球員施加的負荷。作為教練和體能教練,休賽季做了什麼 來保持球員狀態?這超出我的專業範圍。但我們必須認真檢視數據,開發預防方法和訓練 方法,以特定方式強化下半身,以承受賽季中的急停急走動作和負荷。 這不僅僅是讓他 們變得強壯耐操。我們甚至要看鞋子的磨損——特定的矯正鞋墊——以及離心負荷訓練來 預防受傷。離心運動是指肌肉在負荷下被拉長。如果你做二頭肌彎舉把重量舉起,那是向 心。當你慢慢把重量放下,那是離心。肌腱和肌肉的離心負荷有助於建立力量。這是最有 效率的方式。體能教練都知道這點,可能也正在做。但我們必須檢視這些方法,並測量我 們在強化肌肉方面的成效如何。」 問題:顯然,NBA 表明了要保護其商業利益。他們從未在縮減賽程上讓步。那麼他們如何 在這些商業利益框架下運作? Vitti:「問題出在青少年層級、AAU 等等。當運動員進入 NBA 時,代償/功能障礙的問 題已經存在了。減慢比賽速度會有幫助,但我不確定這要怎麼實現。或許改變規則?在禁 區得分算三分,中距離算兩分,三分線外算一分(笑)。」 Jeffries:「我認為很多球隊需要重組醫療團隊。你想支持球員(pro-player)。但你試 圖讓他們明白,身體需要發生適應性變化,他們必須在一定強度下訓練,才能上場並保持 不受傷。」 Pandya:「能不能稍微增加球員名單人數,這樣就不會有球員得打 40-45 分鐘?在某種 程度上,NBA 必須權衡財務部分。讓像 Wemby 這樣的球員只打 60 場比賽,實際上會損 失多少錢?這是否能促使他們將賽季延長幾週,讓更多球星上場,減少受傷機率?像 Jayson Tatum 和 Tyrese Haliburton 這種球員若因阿基里斯腱受傷賽季報銷,財務損失 是多少?如果延長賽季,我們有數據顯示這會減少傷病嗎?我認為這很容易證明。而且在 財務上,這對聯盟更有利。 此外,關於傷病,這對球員的職業生涯意味著什麼?我們傾 向於關注那些傷癒復出的球員。但這些仍是會改變職業生涯的傷病。如果 NBA 這樣看: 『我們聯盟有 20-25 位能產生大量收入的球星。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他們的職業生涯 被改變。所以讓我們做出改變,保護我們在這些球員身上的投資。』」 Parvaresh:「困難點在於,2023-24 賽季 NBA 推出了球員參賽政策(Player Participation Policy)。球員整個賽季必須出賽 65 場且每場 20 分鐘以上,才有資格 角逐個人獎項。大多數頂尖球員都希望獲得資格,因為這影響他們的合約。所以 NBA 想 從這些球員身上得到什麼似乎很清楚。這讓教練、訓練和醫療團隊很難以科學上應有的方 式來治療傷病。這會影響球員。 作為外部醫生,我們的角色其實只是教育球員和工作人 員帶著傷打球的風險、好處和時間表。但我們實際上發現,因為這些大合約,很多時候因 為醫療法律問題,隊醫和訓練人員不得不採取更保守的方法,以免像上賽季看到的阿基里 斯腱傷勢這類事情,演變成關於上場時間、過早復出等問題的爭論。 由於練習時間有限 ,我認為這在賽季初期,從休賽季轉換到訓練營再到賽季中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可能是他們在傷病防護上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地方。但如果你看每週的賽程,特別是加上 移動旅行,球員在比賽中會得到大量運動。可以合理認為,要讓人在該層級以 100% 狀態 發揮並進行重量訓練,必須要有內建的休息日讓身體恢復。所以這更多是仰賴教練和運動 防護人員的專業知識,確保個人的耐力和力量基準水準受到保護。但是,當你要求球員在 比賽期間長時間以高水準全速奔跑時,真的需要監控以保護他們的長期健康。」 Wang:「這更多是我作為球迷而非醫生的推測。但我認為你應該擴大輪替陣容。讓球員保 持體力。與其只用 7 或 8 人輪替,不如用到 10 到 12 人。顯然有些球隊試圖在背靠背 比賽讓球員休息。我知道 NBA 試圖減少這種情況。但這都是為了讓球員保持體力,不要 耗盡身體。季後賽出現這麼多傷病是有原因的。球員們雖然鬥志高昂準備上場,但他們也 已經打了 82 場比賽了。」 Mark Medina is an NBA insider for EssentiallySport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16.36.10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purs/M.1764214141.A.507.html ※ 編輯: keepstudying (61.216.36.107 臺灣), 11/27/2025 11:42:48

11/27 12:30, 1小時前 , 1F
好文推
11/27 12:30, 1F
文章代碼(AID): #1f9yLzK7 (Spurs)
文章代碼(AID): #1f9yLzK7 (Sp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