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吊煞 改 V煞
※ 引述《k12 (k3)》之銘言:
: V煞與吊煞的槓桿比不相同.跑車的煞車手把可以相容於吊煞,搭配
: V煞則需要搭配行程轉換器.
: 這個行程轉換器本身不便宜,而且線很難走順,走完之後還很容易
: 跑掉.總之是多此一舉.搭配跑車煞把時直接搭配吊煞簡單的多.
: 兩用的煞車把,前側的洞搭配V煞,內側的洞搭配吊煞.
: 如果無法一眼看出如何轉換,表示那並不是兩用煞把.有兩個洞並不
: 表示那真的是兩用煞把.應該說要"兩個連通的大洞"才是兩用設計.
如果只說槓桿比的不同,應該還是很難懂,我認為,要想通V煞跟吊煞的不同與同
要從根本的槓桿原理說起,這樣了解後,也就不會有吊煞煞車力道遠遜於V煞的誤解
煞車就是簡單的槓桿原理,手拉煞桿就像拉動施力臂,夾器則同時擔任施力臂和抗力臂
比較V煞跟吊煞的夾器後,會發現他們的煞車座是共通的,也因此,
在同樣車架/前叉與輪圈下,V煞跟吊煞的抗力臂是一樣的,也就是煞車座到煞車皮
這一小段距離。但很明顯的V煞的施力臂大於吊煞(整根夾器的長度),
所以就夾器而言,V煞施力臂大於吊煞,也就是mechanical advantage(機械效益?)
較吊煞大,換言之,煞車力較大
夾器煞車力道 V夾>吊夾
再來比較煞把,煞桿的轉點就是支點,轉點到煞桿末端就是施力臂,而轉點到
cable hook的距離是抗力臂,兩用煞把就是在這裡做調整
抗力距越短(吊煞),輸出力道越大,反之則越小(V煞)
煞把煞車力道 吊把>V把
煞車其實就是 煞把輸出的力 傳遞到 夾器輸出的力 = 煞車力道
可是煞車不是機械效益越大越好,太大的話,很容易一煞就翻車打滑(too grabby)
而是應該在一個適當,很好控制的範圍內。
所以如果 吊把 配 V夾 會太強就是這個原因 煞把力(大)+夾器力(大)=太大
V 把 配 吊夾 會太弱 煞把力(小)+夾器力(小)=太小
正常的搭配下
吊把 配 吊夾 煞把力(大)+夾器力(小)=剛好
V把 配 V夾 煞把力(小)+夾器力(大)=剛好
這個煞車的力道應該是有個標準,不然各廠商製造出來的煞把和夾器會難以通用
而其中如果考慮到rim clearance的問題,那就是真正所謂行程的考量了
下次還是搞不懂兩用煞把哪個位置是給V夾或吊夾用的嗎? 用槓桿原理下去套一下
可以馬上解出來。
※ 編輯: LukeForward 來自: 140.125.160.194 (11/07 14:19)
推
11/07 14:36, , 1F
11/07 14:36, 1F
→
11/07 14:37, , 2F
11/07 14:37, 2F
→
11/07 14:37, , 3F
11/07 14:37, 3F
※ 編輯: LukeForward 來自: 140.125.160.194 (11/07 14:43)
推
11/07 18:00, , 4F
11/07 18:00, 4F
推
11/07 18:10, , 5F
11/07 18:10, 5F
→
11/07 18:11, , 6F
11/07 18:11, 6F
→
11/07 18:13, , 7F
11/07 18:13, 7F
→
11/07 18:14, , 8F
11/07 18:14, 8F
→
11/07 18:15, , 9F
11/07 18:15, 9F
→
11/07 18:37, , 10F
11/07 18:37, 10F
→
11/07 18:38, , 11F
11/07 18:38, 11F
推
11/07 18:54, , 12F
11/07 18:54, 12F
→
11/07 18:55, , 13F
11/07 18:55, 13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bicycle 近期熱門文章
11
22
46
88
8
32
28
39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