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發問] 攻擊指數
※ 引述《Johnason (Milk Tea)》之銘言:
: 不過擴大到整季的評估時,就可以大幅避免這個狀況了
: 就這麼說吧,事實上RC、XR已經有考量到一個聯盟的平均守備能力了
: 這也是為啥拿美國的RC、XR公式會低估台灣的「得分創造」
: 因為高估了台灣的守備標準
: 而事實上把台灣的平均每場非責任失分與美國平均每場非責任失分之差
: 加上台灣用美國版的XR,會發現跟實際台灣的得分很接近
這個和擴不擴大到整季倒是關係較小,
而是XR、RC原本參數的選擇性就有了封閉性,
簡單來說,這兩個式子都只選擇了和打者有關的參數,
比如說只採用SB,而不去採記有同樣效果的WP、PB,
只記CS,而不記對方外野手的助殺,
而或許是記錄取得性的問題,也不去計算失誤的效應。
基本上RC的核心精神就是得分約和上壘率*總壘打數成正比,
只採用攻方數據就已經偏離這方向的精神。
用團體的成績還好,基本上每隊都同樣要派8名野手、1名野手在場上,
但是用到個人成績上時要說這是個很具代表單一打者能力的數據,
恐怕還要再斟酌一下。
: : 你自已也點出來了,
: : 計量的數據受教練調度的影響,和球員好不好用沒有關係。
: 其實RC、XR、winshare都假設
: 教練會讓較為優秀的選手吃較多的局數或較多的打席
回到原討論串前面一點的東西,
TA->推壘能力/出局數
RC、XR ->估計打者對得分的貢獻
我要說是,在使用數據上基本上是看你想知道什麼再去找怎麼想的數據,
當你覺得TA的功能很有限時,也別忘了RC、XR本身的參數在解釋得分上其
實在跳過了很多東西不談。
就像我們對打點的看法一樣,教練會讓優秀的打者擁有較多的打點機會,
越多打點,得分越多,但是打點的多寡會牽涉到許多打者以外的因素,RC
、XR也有,程度上可能也不到可以不看的地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58.6
推
220.135.227.163 03/24, , 1F
220.135.227.163 03/24, 1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CPBL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