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對太極的認知-技
小弟以前寫在其他論壇的文章,自知爛但是貼出來看能否幫助到人
------------------------------------------------------------------------------
先聲明,個人自認實力不是個咖,純粹武術愛好者把自己的經驗與認知寫出來,寫這得罪
人的文章是讓想把傳武或所謂內家拳當成武術練的人節省點時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qa-kunGmQ
https://m.youtube.com/watch?v=tz627h3rxvM
我不是練陳太,也非純粹太極信仰者,不過從影片中可以看出,太極是以摔與關節技為主
的武術,而裡面這位太極老師很明顯也有練角力。正常打擊技為主的武術,力走直線,握
拳比例高於掌,或劈砍掌多,上下起伏動作少,例如形意、八極、尹八卦、鶴拳等;相反
力走弧線軌跡,多掌、上下起伏多、重心挪移絆腿多的以摔技為主,如太極、程八卦、柔
道、角力、摔跤等;傳武因為歷史因素大多都是摔打混和,只是兩種比例多寡問題,也因
歷史因素,很多的招式使用方式是誤傳,比如雲手是指尖橫掃對方肚子或白鶴亮翅的下潛
是為了用手掌去插或抓對方懶教舉高高的荒謬用法,諸如此類只要過手5分鐘就能驗證推
敲出用法的東西,誤導N代人N年的時間,要練好傳武知道真相的保險方式就是要不斷懷疑
,與朋友同好交流見識不同的武術來導正己身的謬誤觀念還有培養基礎的攻防常識與反應
。
太極之從推手開始是因為假設雙方在搭手距離下動手為主的武術,連打帶摔、擒拿等技法
為主,定步活步推手目的就是在練習掌握彼此重心,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是感覺重心與各部
位是否能被自己箝制;得機得勢意思是要在對的時間站到對的位置掌握彼此重心。
所以要判斷這個老師是否該跟的簡便方法就是互摔,擅長散推的人一般不會讓人隨意把手
伸進其軀幹觸摸到就容易掌握重心的部位,會下意識用手肘手臂隔擋偏開來力,所以不易
被做角力的軀幹圈抱;同時練到單重的人,絆腿鏟腳也不容易隨便勾起對方的重心使其倒
地。老師與學生都要試的原因是要知道:1.老師有沒有功夫 2.老師放不放功夫 3.這個場
子是練武術或練養生。而要有這些判斷力的保險方式之一就是學有摔的外家拳,或直接學
柔道、巴柔、摔跤、角力等摔技,累積交手經驗就知道對方的觸感到底有沒有東西與基礎
攻防反應。
太極或內家拳常見的問題就是少對外交流,會以為師門內的人伸手進來我能化開動不了我
,就是有化勁有自保能力了;現實的摔技武術甚至"王八拳"上來時,通常是一個人體重*
速度撲上來,這不是手放幾度或手指往哪個方向帶就能處理的問題,體重*速度一撲就垮
然後被擒抱住,不能全身而退的情況,基本上就代表樁功沒練出來,今天搭手情況下要是
你放個短勁,對手的手反砸到他自己臉就是沒結構,或是說"不整",此情況下手與身體維
持住結構能夠整個身體後退的人反而是有功夫,當你不能破壞他的結構,代表你也不易摔
到對方;而推手比賽有時養出的駭客任務下腰習慣是因為推手比賽規則發展出來的技巧,
真正武術攻防用這種習慣與技巧會死得非常難看,推手的輸贏是參考值,不能絕對性代表
武術。
提兩個觀念:1.不要執著門派、正統、正宗這類的名詞,東西傳了N代,非常難保證哪一代
沒有因為留一手刻意教錯的東西給學生或學生自己理解錯誤,安全的方法就是"試"。2.武
術是相通的MMA:八卦祖師董海川教八卦掌下去是讓各學生融合自己過去所學的各種武術,
所以摔跤底、羅漢底與其他武術底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尚雲翔練過彈腿、楊露禪也是在
其他武術有基礎才有眼光去陳家補己之不足,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要先經過為
學日益才有自我篩選能力找到道來損。
內家拳或太極拳都是開放性的觀念,也不是拘泥於打或摔等判定方式,傳武也有許多以實
踐為主軸的老師與團體,比如鍾東龍老師、八步螳螂、台中Tony、傳武總合技擊協會、六
藝、郭朝順老師、蘇文滄老師、奇拉拉、謝鵬翔、鄭庭興等老師教練族繁不及備載,我個
人也是去上CTBJJ的巴柔MMA課程,順序無關優劣,每個教練團體的專長體會也不同,自己
要什麼只有自己去嘗試才會知道,世界沒有人有義務給你我標準答案,自己找出的答案才
是"答案"。
最後引用佛學,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想要放下屠刀,得要手中先有屠刀,聖嚴法師
:接受它,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這代表放下前還有前面三關要過,才算是真修行。
人貴自知,把手中的指甲刀自以為是屠刀還大力推廣自誇,如同雷與馬這樣誤人子弟是種
罪惡,不斷見賢思齊與自我質疑否定是進步起點,小弟廢柴以此在武術上自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241.16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rtialArts/M.1603217125.A.602.html
推
10/21 08:23,
4年前
, 1F
10/21 08:23, 1F
→
10/21 08:23,
4年前
, 2F
10/21 08:23, 2F
→
10/21 08:23,
4年前
, 3F
10/21 08:23, 3F
→
10/21 08:23,
4年前
, 4F
10/21 08:23, 4F
→
10/21 08:23,
4年前
, 5F
10/21 08:23, 5F
→
10/21 08:23,
4年前
, 6F
10/21 08:23, 6F
→
10/21 08:23,
4年前
, 7F
10/21 08:23, 7F
推
10/21 13:38,
4年前
, 8F
10/21 13:38, 8F
→
10/21 13:38,
4年前
, 9F
10/21 13:38, 9F
→
10/21 21:46,
4年前
, 10F
10/21 21:46, 10F
→
10/21 21:46,
4年前
, 11F
10/21 21:46, 11F
→
10/21 21:47,
4年前
, 12F
10/21 21:47, 12F
→
10/21 21:47,
4年前
, 13F
10/21 21:47, 13F
推
10/21 23:36,
4年前
, 14F
10/21 23:36, 14F
→
10/22 00:57,
4年前
, 15F
10/22 00:57, 15F
→
10/22 00:58,
4年前
, 16F
10/22 00:58, 16F
→
10/22 00:58,
4年前
, 17F
10/22 00:58, 17F
→
10/22 00:59,
4年前
, 18F
10/22 00:59, 18F
→
10/22 00:59,
4年前
, 19F
10/22 00:59, 19F
→
10/22 01:00,
4年前
, 20F
10/22 01:00, 20F
→
10/22 01:00,
4年前
, 21F
10/22 01:00, 21F
→
10/22 01:00,
4年前
, 22F
10/22 01:00, 22F
→
10/22 01:01,
4年前
, 23F
10/22 01:01, 23F
→
10/22 01:02,
4年前
, 24F
10/22 01:02, 24F
→
10/22 01:02,
4年前
, 25F
10/22 01:02, 25F
→
10/22 01:02,
4年前
, 26F
10/22 01:02, 26F
※ 編輯: swort (118.169.241.166 臺灣), 10/22/2020 01:04:15
→
10/22 01:03,
4年前
, 27F
10/22 01:03, 27F
→
10/22 01:03,
4年前
, 28F
10/22 01:03, 28F
→
10/22 01:03,
4年前
, 29F
10/22 01:03, 29F
→
10/22 01:04,
4年前
, 30F
10/22 01:04, 30F
→
10/22 01:04,
4年前
, 31F
10/22 01:04, 31F
→
10/22 01:05,
4年前
, 32F
10/22 01:05, 32F
→
10/22 01:05,
4年前
, 33F
10/22 01:05, 33F
→
10/22 01:05,
4年前
, 34F
10/22 01:05, 34F
→
10/22 01:06,
4年前
, 35F
10/22 01:06, 35F
→
10/22 01:06,
4年前
, 36F
10/22 01:06, 36F
→
10/22 01:06,
4年前
, 37F
10/22 01:06, 37F
→
10/22 01:07,
4年前
, 38F
10/22 01:07, 38F
→
10/22 01:07,
4年前
, 39F
10/22 01:07, 39F
推
10/22 01:08,
4年前
, 40F
10/22 01:08, 40F
→
10/22 01:10,
4年前
, 41F
10/22 01:10, 41F
推
10/22 01:11,
4年前
, 42F
10/22 01:11, 42F
→
10/22 01:11,
4年前
, 43F
10/22 01:11, 43F
→
10/22 01:12,
4年前
, 44F
10/22 01:12, 44F
→
10/22 01:12,
4年前
, 45F
10/22 01:12, 45F
→
10/22 01:13,
4年前
, 46F
10/22 01:13, 46F
→
10/22 01:14,
4年前
, 47F
10/22 01:14, 47F
→
10/22 01:14,
4年前
, 48F
10/22 01:14, 48F
→
10/22 01:14,
4年前
, 49F
10/22 01:14, 49F
→
10/22 01:15,
4年前
, 50F
10/22 01:15, 50F
→
10/22 01:15,
4年前
, 51F
10/22 01:15, 51F
→
10/22 01:15,
4年前
, 52F
10/22 01:15, 52F
→
10/22 01:16,
4年前
, 53F
10/22 01:16, 53F
→
10/22 01:17,
4年前
, 54F
10/22 01:17, 54F
→
10/22 01:17,
4年前
, 55F
10/22 01:17, 55F
→
10/22 01:18,
4年前
, 56F
10/22 01:18, 56F
→
10/22 01:18,
4年前
, 57F
10/22 01:18, 57F
→
10/22 01:18,
4年前
, 58F
10/22 01:18, 58F
→
10/22 01:19,
4年前
, 59F
10/22 01:19, 59F
→
10/22 01:19,
4年前
, 60F
10/22 01:19, 60F
→
10/22 01:19,
4年前
, 61F
10/22 01:19, 61F
→
10/22 01:20,
4年前
, 62F
10/22 01:20, 62F
→
10/22 01:20,
4年前
, 63F
10/22 01:20, 63F
→
10/22 01:21,
4年前
, 64F
10/22 01:21, 64F
→
10/22 01:21,
4年前
, 65F
10/22 01:21, 65F
→
10/22 01:22,
4年前
, 66F
10/22 01:22, 66F
→
10/22 01:22,
4年前
, 67F
10/22 01:22, 67F
→
10/22 01:22,
4年前
, 68F
10/22 01:22, 68F
→
10/22 01:23,
4年前
, 69F
10/22 01:23, 69F
→
10/22 01:23,
4年前
, 70F
10/22 01:23, 70F
→
10/22 01:23,
4年前
, 71F
10/22 01:23, 71F
推
10/22 01:24,
4年前
, 72F
10/22 01:24, 72F
→
10/22 01:25,
4年前
, 73F
10/22 01:25, 73F
→
10/22 01:25,
4年前
, 74F
10/22 01:25, 74F
→
10/22 01:26,
4年前
, 75F
10/22 01:26, 75F
→
10/22 01:26,
4年前
, 76F
10/22 01:26, 76F
→
10/22 01:27,
4年前
, 77F
10/22 01:27, 77F
→
10/22 01:27,
4年前
, 78F
10/22 01:27, 78F
→
10/22 01:27,
4年前
, 79F
10/22 01:27, 79F
protoss大非常熱心回一串,我簡單說明:
1.有東西的老師就算自己不擅長摔,但會用變角度吃結構或走位等各種方式讓對手不易掌控其重心,所以"不好摔",摔是一個客觀重心掌控檢驗方式,以前各地拜訪,有實力但是容易掌控其重心的傳武老師我從沒見過,您說的盤手專長者演變也是很注重結構與佔中門等要素
2.我沒說影片摔很強,不過中國跟陳家溝推往國際甚至想往奧運努力的推手比賽,都絆摔為Ending,武術不脫踢打摔與關節,官方與世家會朝此方向努力,就代表是重疊性較高的選項
3.播求與泰森都從事有公信力的規則賽事,有的傳武對練少甚至無,難判斷東西真假,所以建議用個最容易判定的客觀標準
※ 編輯: swort (118.169.241.166 臺灣), 10/22/2020 03:05:51
※ 編輯: swort (118.169.241.166 臺灣), 10/22/2020 03:19:12
→
10/22 04:52,
4年前
, 80F
10/22 04:52, 80F
→
10/22 04:52,
4年前
, 81F
10/22 04:52, 81F
→
10/22 04:56,
4年前
, 82F
10/22 04:56, 82F
→
10/22 04:57,
4年前
, 83F
10/22 04:57, 83F
→
10/22 05:16,
4年前
, 84F
10/22 05:16, 84F
→
10/22 05:17,
4年前
, 85F
10/22 05:17, 85F
→
10/22 05:18,
4年前
, 86F
10/22 05:18, 86F
→
10/22 05:24,
4年前
, 87F
10/22 05:24, 87F
→
10/23 14:55,
4年前
, 88F
10/23 14:55, 88F
→
10/23 14:56,
4年前
, 89F
10/23 14:56, 89F
→
10/23 14:56,
4年前
, 90F
10/23 14:56, 90F
→
10/23 18:45,
4年前
, 91F
10/23 18:45, 91F
→
10/23 19:01,
4年前
, 92F
10/23 19:01, 92F
→
10/23 19:02,
4年前
, 93F
10/23 19:02, 93F
發勁跟走化是同軌道,只是南上北下差別,走化不成代表那個勁通常也有認知問題
我找了一下王宗岳拳論: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整篇主軸是做到走黏
太極拳釋名:十三勢,掤捋擠按採才列肘靠,進退顧盼定。
可以說能做到走黏一定有基本抗摔,但無基本抗摔說有走黏能當太極拳大師也是不合邏輯
十三勢說不清做不出,或講起來頭頭是道一搭手做不出來,學生必須偷偷去其他武術找
以上兩個是太極拳主要課綱,外面常碰到不解但喜歡說:"這不是太極拳"的人
※ 編輯: swort (118.169.241.166 臺灣), 10/24/2020 01:56:39
→
10/24 04:42,
4年前
, 94F
10/24 04:42, 94F
→
10/24 04:53,
4年前
, 95F
10/24 04:53, 95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MartialArts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
19
30
11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