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有關麥拉崙的尾翼爭議

看板FORMULA1 (F1 賽車)作者時間15年前 (2010/03/07 20:17), 編輯推噓15(15045)
留言60則, 1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 引述《pohsienwu (狂愛GT-R)》之銘言: : 看了這幾篇消息,去找了一些相關新聞資料 : 發現這個"SLOT"非常有趣 : 似乎它並不是純粹割一條"縫"達成類似三片尾翼的功能 : 在上面幾篇討論串中的連結,裡面有一張MP4-25的尾翼上視圖 : http://images.gpupdate.net/large/146770.jpg
: 假如底下看的到縫,沒理由上方也看不到縫? : 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時,想說那真的是縫嗎? : 結果就找到底下的連結討論 : http://tinyurl.com/y94r7rz : http://tinyurl.com/yesczos : 看來確實還是兩片 : 而車體上方的"錐",似乎隱藏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通道 : 作用確實是防止氣流剝離的功用,MP4-25的尾翼角度真的很大 : 不過除了這個縫,車體中間後方,尾翼前方開了一個縫洞 : 還蠻令人在意的... : http://images.gpupdate.net/large/146781.jpg
: 個人推測是增加尾翼下方氣流強度,也是防止氣流剝離? : 或是補足由"錐"所產生的高速氣流剝離,而填補低壓區? : (在車體中間發生氣流剝離不是好現象...) : 不過功用如何要等開賽才知道,效果不好沒多久可能也會被鬼隱了...XD : 以上為小弟不專業的推測~還請指教討論~ 這篇文章找到的論壇連結很棒 他解釋了麥拉崙尾翼的爭議點 還有圖解 http://tinyurl.com/y94r7rz 小弟挑重點翻譯如下 ------------------------------------------------------- 大家都知道尾翼角度大可以產生更大下壓力 但過大下壓力使尾速下降 怎麼解決這個兩難?其中一個方法是使尾翼"失速" 也就是使氣流剝離 失速代表氣流剝離翼面 同時停止產生下壓力 怎麼讓尾翼失速? 只要翼面角度過大 翼面抓不住氣流就會失速了 可是這樣就沒有下壓力了 所以多片式尾翼就是為了解決這問題存在的 多片式尾翼就像大型客機的多片式襟翼 使大角度賽車尾翼產生強大下壓力又不至於失速 那只要可以把多片式變成一片式不就可以使高角度尾翼失速進而失去下壓力了嗎? 這就是以前彈性尾翼在做的事情 高速下彈性尾翼型變 塞住了多片式尾翼中間的空隙 使得高角度翼面失速 進而增加尾速 可是現在彈性翼被禁止了 怎麼辦? 麥拉崙想出一個天才的設計解決這個問題: 從外部引進氣流強制吹離尾翼氣流使其剝離 只要氣流剝離使尾翼失速 那麼下壓力消失 尾速也得以提高 這就是麥拉崙那肥厚的尾鰭在做的事:從前方引進氣流到後方去強制翼面氣流剝離 這也就是為什麼它的尾鰭比較厚而且連接到尾翼的原因 各位可以從賽車尾翼後視圖看到上面那片尾翼有個"縫" 那邊就是出風口 用來吹離氣流使尾翼失速 可是又有一個問題了! 如果不做控制的話需要抓地力也在剝離那不就尷尬了? 那或許可以用速度做判斷? 如果是用速度做判斷 那高速彎也失去抓地力那不就更尷尬? 車子馬上甩甩樂給你看 因為後面沒有下壓力了嘛! 又不能給車手自己控制 那就叫可控制空力(應該也是違規?) 所以麥拉崙需要一個機制使得車手不用介入 卻又夠聰明可以判斷何時需要尾翼失速 對此議題 論壇的內文有做了一番探討 但是最後結論是: 此機制要判斷的因素很多 包含速度 轉向角 ...等等等, 才足以判斷車手真正意圖 才不會讓尾翼氣流在不適當的時候剝離 造成不可預期的後果 或許這就是其它隊伍明明看到這簡單的概念卻又無法導入的原因 (這邊論壇內文原意是:因為這機制如此複雜 帶來的效益好像沒有這麼大 所以紅牛老闆沒有很強烈的抗議這件事 但這或許就是為何麥隊移除了KERS的原因) 補翻最後兩段: 這套系統是由駕駛控制何時開啟的嗎? 不,一定跟駕駛無關 不然FIA早就會禁用了 如果系統運作正常 那麼不只尾速上升更重要的是會更省油 這是一項殺手級的概念 因為麥隊將不用去壓榨引擎以達到跟別人一樣的尾速 這代表了一樣的油麥隊可以跑更遠 這樣也不是違規的 因為規則規定:兩片尾翼,不能變形,攻角不可變 麥隊都做到了 最後貼一下本文作者的結語 我就不翻譯了 Does it brake the spirit of the rules? Yes it does. But is it illegal? Nop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167.162 ※ 編輯: fatarm 來自: 123.192.167.162 (03/07 20:19)

03/07 20:24, , 1F
很理想的空力設計啊
03/07 20:24, 1F

03/07 20:26, , 2F
所以這樣是直線的時候只有最下面的尾翼有下壓力囉?
03/07 20:26, 2F

03/07 20:26, , 3F
這樣下壓力會不會很不線性呀? 感覺有點難開...
03/07 20:26, 3F

03/07 20:29, , 4F
車隊上訴不合法 是想拖延時間讓工程師有足夠的時間去
03/07 20:29, 4F

03/07 20:29, , 5F
我怎麼覺得這玩意如果出包,今年麥隊完賽率會很慘烈。
03/07 20:29, 5F

03/07 20:29, , 6F
模仿 開模 測試~
03/07 20:29, 6F

03/07 20:29, , 7F
直線不轉彎 下壓力不線性不會有影響
03/07 20:29, 7F
※ 編輯: fatarm 來自: 123.192.167.162 (03/07 20:36)

03/07 20:30, , 8F
嘴巴說不合法 身體倒是挺誠實趕供研發 跟去年擴散器一樣
03/07 20:30, 8F

03/07 20:30, , 9F
敢工
03/07 20:30, 9F

03/07 20:35, , 10F
SPA站應該不能用 不然跑Eau Rouge會起飛 XD
03/07 20:35, 10F

03/07 20:36, , 11F
好像都沒看到f1technical的連結...那論壇討論的多了呢
03/07 20:36, 11F
※ 編輯: fatarm 來自: 123.192.167.162 (03/07 20:49)

03/07 20:47, , 12F
可能會加速過程中突然覺得後輪很輕這樣
03/07 20:47, 12F

03/07 20:48, , 13F
我只能說 只能事後禁用(修改規則) 無法處罰(沒違現規)
03/07 20:48, 13F

03/07 20:49, , 14F
氣流剝離速度應該設在高速灣速之上 不然就玩戰鬥陀螺了XD
03/07 20:49, 14F

03/07 20:49, , 15F
大直線下壓力小一點影響操控性不大
03/07 20:49, 15F

03/07 20:54, , 16F
以前F1尾翼超多片,是制度改才變成2片尾翼
03/07 20:54, 16F

03/07 20:56, , 17F
當年雙層分流器沒禁.... 大家就更愛想"符合法令"的新技術
03/07 20:56, 17F

03/07 20:57, , 18F
反正被禁的機率低 就算禁了也已經搶得先機 不會被另外處罰
03/07 20:57, 18F

03/07 21:00, , 19F
推一個.直接吹尾翼.有點像NASA的一個實驗,不過那個是增加
03/07 21:00, 19F

03/07 21:01, , 20F
氣流效益簡短起降距離用的..M隊尾翼上有個突出的一條,大
03/07 21:01, 20F

03/07 21:02, , 21F
概也是這系統的一環吧.
03/07 21:02, 21F

03/07 21:20, , 22F
天呀..這樣的話意味著有機會控制尾部的下壓力..
03/07 21:20, 22F

03/07 21:26, , 23F
可是我也在想或許論壇想的太複雜 其實根本不用控制
03/07 21:26, 23F

03/07 21:26, , 24F
反正高速下還有下面那一片尾翼的下壓力 那不就好了
03/07 21:26, 24F

03/07 21:28, , 25F
估計應該只是透過成噸的風洞研究搞出一個平衡而已吧XDD
03/07 21:28, 25F

03/07 21:28, , 26F
這也解釋了為何測試中麥隊沒事裝了一大堆奇怪的氣流測試
03/07 21:28, 26F

03/07 21:29, , 27F
裝置,沒準每個賽道還有不同的吹風/大小縫比例....
03/07 21:29, 27F

03/07 21:32, , 28F
應該會喔 每個賽道會有不同的大小跟角度
03/07 21:32, 28F

03/07 21:33, , 29F
畢竟每個賽道的尾翼角度本來就不同 一定是要做調整了
03/07 21:33, 29F

03/07 21:35, , 30F
這又牽扯到每個賽道要使氣流開始剝離的速度也不同
03/07 21:35, 30F

03/07 21:35, , 31F
麥隊的風洞可有得忙了
03/07 21:35, 31F

03/07 21:37, , 32F
簡單來說就是用兩片尾翼做以前多片尾翼才能做的事
03/07 21:37, 32F

03/07 21:37, , 33F
(所以你看搞空力是不是一個無底洞....)
03/07 21:37, 33F

03/07 21:37, , 34F
所以我說啊~ 如果出包就會很慘....@@"
03/07 21:37, 34F

03/07 21:38, , 35F
FIA關了一道門(車側),自然有人用重金開一個天窗出來
03/07 21:38, 35F

03/07 21:38, , 36F
用鈔票築天梯呀~~
03/07 21:38, 36F

03/07 21:39, , 37F
然後沒錢搞的就一圈慢人家四秒這樣
03/07 21:39, 37F

03/07 21:40, , 38F
我比較好奇的是,縱軸方向的力改變了,不代表橫向的力也
03/07 21:40, 38F

03/07 21:40, , 39F
要真省錢實在應該要統一空力套件的.....不過又不可能...
03/07 21:40, 39F

03/07 21:41, , 40F
改變?看來要找找各隊的直線速度來做觀察了!
03/07 21:41, 40F

03/07 21:42, , 41F
說不定每場比賽的進氣道大小也要不同咧 越想越覺得複雜
03/07 21:42, 41F

03/07 21:49, , 42F
F1連輪胎都超複雜... 計算進氣大小應該"不難"
03/07 21:49, 42F

03/07 21:55, , 43F
錢砸下去就不難了XD
03/07 21:55, 43F

03/07 22:30, , 44F
話說MGP的進氣道好像Mig-15阿XD
03/07 22:30, 44F

03/08 00:01, , 45F
政策方向對,錢砸下去就不難;政策方向錯,空力是無底洞
03/08 00:01, 45F

03/08 00:02, , 46F
每年都會看到一些車隊 花的錢效果不如預期
03/08 00:02, 46F

03/08 02:30, , 47F
之前的頭又大就是好榜樣↑
03/08 02:30, 47F

03/08 09:01, , 48F
笨田還在世的時候,花的錢比頭又大還可怕(我是說C/P值)
03/08 09:01, 48F

03/08 09:01, , 49F
因為頭又大錢砸下去,還不至於爛到像地球車那種廢鐵問世
03/08 09:01, 49F

03/08 09:32, , 50F
T在正式參賽前就已經花了至少兩三年在研發,H沒有,要拿這個
03/08 09:32, 50F

03/08 09:33, , 51F
來批HONDA的車是廢鐵並不公平~ 兩者的基礎點是不一樣的
03/08 09:33, 51F

03/08 10:42, , 52F
口速....本田有BAR的基礎呀~豐田可真的是從零開始
03/08 10:42, 52F

03/08 10:51, , 53F
HONDA接手BAR等於是引擎底盤是分頭開始的...TOYOTA則是以
03/08 10:51, 53F

03/08 10:52, , 54F
LeMANS的經驗開始從零開發,引擎底盤的開發關係比較密切阿
03/08 10:52, 54F

03/08 10:54, , 55F
TOYOTA前幾年也是頗糟~ HONDA來不及轉好就退出了
03/08 10:54, 55F

03/08 12:10, , 56F
T牌當初研發V12引擎 結果被FIA婊了說要 統一使用V10
03/08 12:10, 56F

03/08 22:32, , 57F
Honda真的濫
03/08 22:32, 57F

03/09 18:00, , 58F
我還是覺得TOYOTA比較爛 爛就算了 還訂一些誇大的目標
03/09 18:00, 58F

03/09 18:03, , 59F
有種光說不做的感覺 honda爛歸爛 至少他默默努力
03/09 18:03, 59F

03/09 18:04, , 60F
硬要說成績 honda之前不算 其實還是honda表現比較好
03/09 18:04, 60F
文章代碼(AID): #1Bavblo_ (FORMULA1)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Bavblo_ (FORMUL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