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對付泰拳的詠春拳
看板MartialArts (武術 - 格鬥)作者pttsam (人子 人夫 人父)時間11年前 (2014/02/12 14:54)推噓10(10推 0噓 29→)留言39則, 5人參與討論串10/12 (看更多)
※ 引述《MASOMASO (MASO)》之銘言:
: 小提一下
: 其實把詠春加入勾拳的技巧和位移的訓練
: 我覺得要快速切入對打其實不難
: 這幾年在版上看過兩部youtube影片
: 一部是 外國選手用很像詠春的手法帶拳擊手套對練
: 另一部是 中國 詠春到某個全接觸空手道道館交流的影片
: 讓我覺得 詠春能適應
: 快速位移的問題
: 對於左右方攻擊 像是短勾拳的適應性
: 還有體能訓練
: 純粹論要上台打 又打得不差 其實不難
這部分說明一下,以詠春套路抽出來的單招來說,攻式可概分為五方發力,
以右手操作的話:
1.正中(衝拳)
2.下至上(攤手,手變拳,可對應至下鉤拳)
3.右至左(攔手,可對應至右鉤拳,但比較像呼巴掌)
4.左至右(斬手,3的反向)
5.上至下(枕/掛手)
可能在擂台格鬥中,4和5不是很有效的攻擊方式,所以只剩下1至3,
呼巴掌來說,之前的討論也有提到,用掌不如用拳,假設這部分修正成右鉤拳3'
再以1和2來說,如果主打離手,暫不考慮接手/連消帶打的話,
那自然不用磨肋(磨肋是肘不過肩,有助於接手的結構力),可以開肘去打,
那1和2也變成1'和2',由1~5變成1'、2'、3',老實說已經很有散打樣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6.161.205
推
02/12 17:00, , 1F
02/12 17:00, 1F
→
02/12 17:01, , 2F
02/12 17:01, 2F
→
02/12 17:02, , 3F
02/12 17:02, 3F
→
02/12 17:02, , 4F
02/12 17:02, 4F
→
02/12 17:04, , 5F
02/12 17:04, 5F
→
02/12 17:04, , 6F
02/12 17:04, 6F
→
02/12 17:05, , 7F
02/12 17:05, 7F
推
02/12 23:00, , 8F
02/12 23:00, 8F
→
02/12 23:01, , 9F
02/12 23:01, 9F
→
02/12 23:01, , 10F
02/12 23:01, 10F
→
02/12 23:03, , 11F
02/12 23:03, 11F
推
02/12 23:07, , 12F
02/12 23:07, 12F
→
02/12 23:08, , 13F
02/12 23:08, 13F
→
02/12 23:08, , 14F
02/12 23:08, 14F
推
02/12 23:14, , 15F
02/12 23:14, 15F
推
02/12 23:21, , 16F
02/12 23:21, 16F
→
02/12 23:22, , 17F
02/12 23:22, 17F
→
02/12 23:27, , 18F
02/12 23:27, 18F
推
02/12 23:38, , 19F
02/12 23:38, 19F
→
02/12 23:38, , 20F
02/12 23:38, 20F
教練帶我們練的時候,"衝"是長橋發力(前臂/上臂夾約180度,比較平),
"攤"是短橋(夾約60~90度)。
"攤"uppercut的程度不如下鉤拳(不知道這樣形容對不對?),
但我主要是以攻擊角度(五方中的下至上)做這樣的連結,
不然就像MASO大說的,
以站姿/重心/腰跨用力方式來說,幾個主流立技的拳擊技巧還是有差異~
"枕"的話,教練多半用"掛"稱之,手是往上往前畫個小圈,再順勢下擊,
小念頭中有對應的招式,就是做完雙攔->分掌->雙攔後的那個動作~~~
開肘,應該是說,肘的位置不用像做黐手的時候,要在中線和肩膀之間(由正面看,
有點像擠乳溝的感覺~),而可以開到與肩同寬。
不然開肘過肩,在擂台格鬥時,好像是留一個大空隙要招呼別人打一樣。
我不知道別的詠春系統有沒有練五方發力?!
但我有試著握拳打小念頭,看看是不是還有其他攻擊角度的可能,
不過好像有點多此一舉,後來自己在練的時候就專心練教練的五方發力。
我的拳擊經驗只有2個月,有等於無!Orz~也沒從教練那帶走什麼...
倒是學到深蹲,而深蹲之用,妙不可言,不過,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完全搞錯拳擊練習重點,無誤 XD)
※ 編輯: pttsam 來自: 210.69.13.1 (02/13 10:19)
※ 編輯: pttsam 來自: 210.69.13.1 (02/13 10:24)
推
02/13 10:25, , 21F
02/13 10:25, 21F
→
02/13 10:26, , 22F
02/13 10:26, 22F
→
02/13 10:26, , 23F
02/13 10:26, 23F
→
02/13 10:26, , 24F
02/13 10:26, 24F
我倒不是真的要分出詠春修改前後的拳擊技巧,和其他立技的差異。
只是就像llzzyy大說得一樣,攻式是相應接手而生的~
所以肘要收在中線和肩膀之間,有助於守中和結構力;
而且為了連消代打,方便兩手同時操作,所以要正身對敵;
甚至因應肘的位置,而發展出的短橋發力,或寸勁的發勁方式。
當主打離手,不考慮接手的話,這些元素還有沒有保留的必要呢?!
打離手,閃/擋/抗打的訓練就少不了,甚至一些基本組合拳的攻防也是必需的,
那是不是學其他立技的拳擊技巧會來得更快速有效率?!
至少他們的發展已經很完備了~
※ 編輯: pttsam 來自: 210.69.13.1 (02/13 12:53)
→
02/13 13:02, , 25F
02/13 13:02, 25F
→
02/13 13:09, , 26F
02/13 13:09, 26F
→
02/13 13:11, , 27F
02/13 13:11, 27F
→
02/13 13:13, , 28F
02/13 13:13, 28F
※ 編輯: pttsam 來自: 210.69.13.1 (02/13 14:22)
推
02/13 15:18, , 29F
02/13 15:18, 29F
→
02/13 15:19, , 30F
02/13 15:19, 30F
→
02/13 15:19, , 31F
02/13 15:19, 31F
→
02/13 15:19, , 32F
02/13 15:19, 32F
我沒有要拋棄接手的意思。
只是太偏接手,感覺離真實搏擊差那麼一點點~
但太偏離手,練起來又不若散打來的快!
對詠春來說,可能偏任何一方可能都不夠完整。
葉準師傅於木人樁法一書中也提到過,黐手不等於搏擊,只是套路和搏擊間的橋樑。
所以可以練到黐手中有搏擊,搏擊中有黐手嗎?還是黐手/搏擊只是兩條平行線?!
詠春式搏擊究竟是如何的樣貌呢?
說到底,如果有多一點比賽影片,有多一點高手可以呈現他們黐手/搏擊融合的技巧~
也好過我們學生輩的在這裡摸索...
※ 編輯: pttsam 來自: 210.69.13.1 (02/13 16:22)
推
02/13 17:30, , 33F
02/13 17:30, 33F
→
02/13 17:31, , 34F
02/13 17:31, 34F
→
02/13 17:31, , 35F
02/13 17:31, 35F
→
02/13 17:32, , 36F
02/13 17:32, 36F
→
02/13 17:33, , 37F
02/13 17:33, 37F
→
02/13 17:33, , 38F
02/13 17:33, 38F
推
02/13 17:55, , 39F
02/13 17:55, 39F
不知是不是比賽規則設計的關係(打到就得分?),所以選手只要在手法上求快就好,
結果反而變成過手練習的比正式比賽的下手還重,打起來還要暴力地多~
不過,特色都是貼身/快速/控手,但是少了踢摔,好像還是有點不夠全面(暫不考慮地板
技)~
2.散手
只以黐手做起手式 2:0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mic-MOEsRs
有踢摔,散打規則(?) 1:2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9KlUUzYRXU
基本不要說連消帶打,連"消"都很少見了,詠春標誌性的守式(膀/捆)都沒有,
所以這類的比賽常被質疑,where is wing-chun?
規則的不同,讓一批應該是接受相同訓練且素質差異不大的選手們,打出不同風格的比賽
...
※ 編輯: pttsam 來自: 114.36.161.205 (02/14 10:42)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MartialArts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
11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