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小大無我、輕安

看板meditation (靜坐 - 冥想)作者 (灰色軌跡)時間14年前 (2010/09/01 20:37), 編輯推噓10(10033)
留言43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大部份的人的問題,都出在打坐時,意念和觀想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最高準則,要遵守禪宗祖師,達摩大師訂的標準 我們來看他怎麼說 ===>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一性空故。 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 這個就破解了,所謂「專注於一」的說法,或是要「滅雜念」的說法 請問滅了雜念又如何? 石頭也沒有雜念呀,雜念跟涅槃,同一性空故 所以如果打坐,靜坐的重點在於,集中意志,或是滅除雜念 也是種妄,這叫心外求法。 ===>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 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 這邊講了,菩薩是怎麼修的,菩薩不滅煩惱,不妄斷雜念,菩薩只是悟知, 煩惱即是菩提,悟知自性本空,心無去來,菩薩不刻意去用什麼「方法」 來減少念頭,或專注在念頭上。 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 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 皆由一心。 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 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 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 此名為中道。 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 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 這一段是最重點,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你打坐、靜坐 是為了去修持念頭的有無和多少,那就是持心學法 你想要「無念」,就是持心學法 你了解「諸念本空」,就是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了 那麼請問,知心空無,還需要打坐的方法嗎? ※ 引述《hawls (小心! 大絕來了!)》之銘言: : 在下前陣子在因緣俱足之下,參加了一個為時七日的禪修活動, : 活動之間還穿插著師父開示的DVD錄影。 : 裡面師父有提到小我、大我、無我的分別,小我指的是身心合一 : 大我指的是身心環境合一,無我則是忘記了。 : 然後我想起之前師父同樣開示過說小輕安、輕安的分別, : 可是我弄不太懂這次開示的小我、大我、無我,和小輕安、輕安 : 的差別在哪? : 是不是同樣的東西,而用不同的說法闡釋呢? : 關於以上,想向版上的前輩請求指點一下。 : 另外想問,小我、大我、無我是不是很難達到呢? -- 我深信的人生哲學很簡單: 能少做一分懦夫,就多充一分勇士;能表白一下真我,就少戴一次假面; 如果與覆巢同下,希望自己不是一個太狼狽的“壞蛋” 如果置身釜底,希望自己不做俎肉,而是一條活生生的遊魂 李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206.90 ※ 編輯: BRIANERIC2 來自: 114.44.206.90 (09/01 20:38)

09/01 20:41, , 1F
因為了悟而自然讓念頭減少,是條好長長的路
09/01 20:41, 1F

09/01 20:42, , 2F
然而念頭多是那麼消耗心力。不知在力量用盡前,可否了悟
09/01 20:42, 2F

09/01 20:43, , 3F
了悟並非用你的力量 或想法 或意識去了悟 跟念書不同
09/01 20:43, 3F

09/01 20:43, , 4F
念書是拼命用大腦去了悟公式 但禪反而是放下大腦即為悟
09/01 20:43, 4F

09/01 20:44, , 5F
所以一路走來,看到很多人愈走愈偏,心中無限感慨
09/01 20:44, 5F

09/01 20:44, , 6F
或者是刻意減少念頭,以保存體力可以到達最終的"悟知"呢?
09/01 20:44, 6F

09/01 20:45, , 7F
我並不是說了悟耗費腦力
09/01 20:45, 7F

09/01 20:45, , 8F
我所說的耗費腦力,是因為念頭多
09/01 20:45, 8F

09/01 20:45, , 9F
悟不在念 不在終 不在前後 當下即是
09/01 20:45, 9F

09/01 20:46, , 10F
這倒是沒錯 很多人拼命讀經 去翻書 用盡心力結果反而把
09/01 20:46, 10F

09/01 20:47, , 11F
自己的腦力用光,搞得身心俱疲,又心法俱迷
09/01 20:47, 11F

09/01 20:52, , 12F
推,我就是心法俱迷的人呀XD
09/01 20:52, 12F

09/01 20:53, , 13F
我想表達的邏輯應該是跟你有所不同,但這篇的確很有啟發
09/01 20:53, 13F

09/01 22:47, , 14F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子。
09/01 22:47, 14F

09/01 22:48, , 15F
推囉。
09/01 22:48, 15F

09/01 22:49, , 16F
就是這樣子.....就是這樣子呀
09/01 22:49, 16F

09/01 22:50, , 17F
其實說真的我跟b大也有同樣的感覺,很感慨。
09/01 22:50, 17F

09/01 23:13, , 18F
改天有空時,來PO一下禪宗大師虛雲老和尚所說的一些禪宗法
09/01 23:13, 18F

09/01 23:14, , 19F
門,禪宗還是有法可循的。
09/01 23:14, 19F

09/01 23:16, , 20F
今年看了一下儒家的東西,有時候覺得歷代儒家學者有些在靜
09/01 23:16, 20F

09/01 23:17, , 21F
坐的程度還是不差的。
09/01 23:17, 21F

09/01 23:18, , 22F
即使是大圓滿、大手印這種密宗最貼近禪宗的法門,也是丟個
09/01 23:18, 22F

09/01 23:19, , 23F
「樂、明、無念」的一個最基本的目標給你去印證。
09/01 23:19, 23F

09/01 23:26, , 24F
我自己是認為各派還是有個最基本的共同證量,那就是入定了
09/01 23:26, 24F

09/01 23:27, , 25F
,基本上佛教對初禪「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種禪支
09/01 23:27, 25F

09/01 23:28, , 26F
同時俱存的定義,算是比較完整的。
09/01 23:28, 26F

09/01 23:29, , 27F
這篇大致有描述一些,文章代碼(AID): #1CPk88WO
09/01 23:29, 27F

09/02 04:54, , 28F
儒家的耶 讚
09/02 04:54, 28F

09/02 04:57, , 29F
可以給我們一些儒家靜坐的東西嗎? 市面上好像很少看到
09/02 04:57, 29F

09/02 14:12, , 30F
一般認為,儒是道末,四書五經皆是儒家講述如何在道的根
09/02 14:12, 30F

09/02 14:14, , 31F
本上處事,但到了大學又一句"止定靜安慮得"安插,了解核
09/02 14:14, 31F

09/02 14:15, , 32F
心的觀念,才不會流散無窮,這個也對,那個也對。
09/02 14:15, 32F

09/02 16:17, , 33F
邵康節先生的一句:「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09/02 16:17, 33F

09/02 16:17, , 34F
就夠瞧的了。
09/02 16:17, 34F

09/02 16:19, , 35F
據《宋人軼事》說:邵雍每當「天色溫涼之時,乘安車,駕黃
09/02 16:19, 35F

09/02 16:19, , 36F
牛,出遊於諸王公家,其來,各置安樂窩一所,先生將至其家
09/02 16:19, 36F

09/02 16:19, , 37F
,無老少婦女良劣,鹹迓於門,爭前問勞,凡其家父姑妯娌婢
09/02 16:19, 37F

09/02 16:19, , 38F
妾有爭競,經時不決者,自陳於前。先生逐一為分別之,人人
09/02 16:19, 38F

09/02 16:19, , 39F
皆得其歡心。饜飫數日。復游一家,月餘乃歸。」
09/02 16:19, 39F

09/02 16:20, , 40F
一個人靜坐修道有成就算了,還能搞到人人都喜歡他,真是奇
09/02 16:20, 40F

09/02 16:20, , 41F
人一枚。
09/02 16:20, 41F

09/02 20:27, , 42F
哈哈,邵雍真有趣!!
09/02 20:27, 42F

09/02 22:28, , 43F
邵雍有趣的那段我看不大懂,誰可以說一下故事內容壓
09/02 22:28, 43F
文章代碼(AID): #1CVaaPXd (medit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文章代碼(AID): #1CVaaPXd (med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