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打坐用的上功夫的幾點解脫知見

看板meditation (靜坐 - 冥想)作者 (5月21日有新作)時間14年前 (2010/09/02 18:0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minidin (前世今生-)探索....)》之銘言: : 經過了一個月,沒上班,全心花在打坐上,有幾點個人覺得還不錯的心得 : 奉獻給諸位同參 : 1、得一或得止---靜坐時..不管是用什麼數息、唸佛、持咒。都有 :   一點依靠。如牛上環用繩索拉著。....而我要貢獻出來的是在 :    :   楞嚴經講到的 在身體上有4種東西是常住不變的..見性、聞性、覺性、知性 :   這4點都是唯一的。不昏的。 :   見性:例子 看恆河水..答xx王說你三歲看恆河水到現在老了,同樣看恆河水 :    :   還是,一樣的。這個見性是不變的。(像打坐閉著眼,見暗。而見性仍在起作用。) :  聞性:例子 佛叫他兒子打鐘..聲音起 滅..而聞性不起增減,還有一個是一個 :   人睡了,聽到旁邊有人在擣米,睡著的人。聞性的作用,不昏,還是起作用。 :   不隨生滅、動靜、離合....二元相著。叫做「一性」。 :   同時相對應的有來去、動靜...起滅..這都叫...「客塵」。這個詞很重要。 :   五比丘就是悟到了「客塵」就得到果位。「客」..有來去、起滅、增減。都是客。 :    :   與客對應的 就是「主」。主就是「見性、聞性、覺性、知性」。塵就是「動搖」。 :   可是這個見聞覺知,它們的性質,我們都是透過法教,「識」來認知,就是有人告 :   訴我們才曉得,是那麼回事。那麼因為是透過「識」來了解,就是慢慢「培養熏修」 :   讓「五陰主人」變「伶俐」。直到變成「智」,就是不用靠記憶、想就可以自動運作 :   就像禪門裡,有人以「我就是佛」死死抓住,就一住到底就成了。 :   這個「一」,差不多就像道德經講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那種「道」的意 :   味。我在打坐時,就是以這個「一」來當「主人」。保持主人不昏過去。 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 修止易昏沈(特別是精神不好時),修觀易散亂(想想純使用 open-up meditation為何一堆人練不下去的原因就曉得了。) : 2.妄想自性的堅固堡壘要打破- :    :   我們從小到大,用左腦靠言語思維、議論的習性,這個「執著黏的太強了」。 :   修法和打妄想的都是它的作用,以「妄」除「妄」,這種方式大都是用「壓制」的 :   方式來清除妄想。所以佛在楞嚴經裡講到「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   我花了很多時間針對這一點做思維,首先是用「客塵」的主題來思維,起心動念, :   也是有來去、生滅的。這也是客塵,用「言語來思維」也容易引起「饒舌區」的 :   習氣;明白了是客塵。離幻即覺,就不管它。 :   另外的方式是用右腦來打坐,和修觀音法門,把「作意」的焦點放在「耳朵」上。 :   效果是有,不過感覺還是不能治本。前天晚上,我忽然發起狠來算了把「妄想習 :   氣形成的堅固堡壘」用想像的把它打碎。就是因為太習慣依賴它了,所以才感覺 :   離不開他。就像吸「毒」一樣的上癮。根本作意就是要把這個「癮」給戒掉。 :   在那個當下,忽然感覺「全身鬆了下來」,這個「不用想-好像就會死。」的 :   妄想習氣,好議論的家伙。馬上就「停」下來,當下了然,「不除妄想,不求 :   真」的妙用。 :   我想了兩天,想到解釋的最好方式是用電腦方式來講,我們「好議論的妄想習 :    :   氣」就好比一個「程式」,一開機就常駐起來。讓電腦的運作,緩慢。把電腦 :   還原來「人腦」,我們要做的是就是移除掉「這個常駐程式」,把它改成需要 :   用再拿出來執行。 :   拿尊者阿迦曼傳裡頁152,他得到四果時的描述。 :    :   從此以後就成為「一心」和「一法」,再沒有更高的果證了。身心諸蘊仍然 :   這樣保留著,就是完全沒有任何不同成份的諸蘊,它們不再是有毒的,不再 :   害了。在證果之後,他們一如從前那樣保持自己,沒有任何的增減,它們仍 :   然依照心意的指令作用,而「心意現在不再執著於它們了。」各自在自己的 :   境界裡運作者,各自在自己的境界裡都一樣地真實。彼此之間再沒有「衝突 :   和掙扎」,因為諸蘊都己經以它們自己的方式而得以平靜了。這個協調運作 :   的情況,將會持續到諸蘊各自分離時。 :   凡夫和聖者之間的根本不同是,我們的「妄想習氣」容易成「過患」,而 :   聖者是善「調伏」,就是五蘊主人,很強大,客塵「傢伙」很聽話。 :  還有一心的境界,真正能發揮它的妙用的,是要證果的人才有辨法。 :    :   凡夫還是活在二元對立的境界中...哀唷 這一篇有說明一些對治念頭的方法,可參考看看,文章代碼(AID): #1AzkO_ym 心一境性的效果,最終是有可能會得定的,只是在初禪、二禪、三禪 的共同禪支也都會出現樂的禪支。不得樂,連奢摩他的程度都達不到的。 而身心輕安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說是樂的禪支,這也是個問題。 《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彼佛教我從聞思 修,入三摩地……」事實上《楞嚴經》所提供的是入三摩地的方法,與所 謂的解脫能不能劃上等號,又是個問題。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31.235.62 (09/02 18:08)
文章代碼(AID): #1CVtQzV0 (meditation)
文章代碼(AID): #1CVtQzV0 (med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