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藏譯心經--超越智慧之道
以下內容摘自胡之真:《藏密法要》,1998年9月一版五刷,
台灣,新文豐出版,第193--199頁。
----------------------------8<----------------------------
藏譯心經--超越智慧(註一)之道
錫金達瓦桑杜格西喇嘛英文譯傳,美國伊文思溫慈博士編錄,
中國藏密弟子胡之真中譯
皈依
(1)皈依降伏者(註二),皈依超越智慧!
梵文名稱
(2)心經在印度稱降伏者,超越智慧大要。
(3)此為一部份。
舍利子(註三)問
(4)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鷲山,集菩薩、羅漢等僧伽,
入甚深定中(註四)。
(5)當時聖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註五),照見五蘊
(註六)自性歸空(註七)。
(6)因此,可尊敬的舍利子,受佛陀之感動,問觀世音菩薩說:
「善男子,善女子(註八),如何了解般若波羅密多之高深教導?
」
觀世音菩薩答
(7)舍利子問後,觀世音菩薩答覆如次:
(8)舍利子,修習般若波羅密多,應先了解:
(9)五蘊自性,全部是空(註九)。
(10)形體(註十)即是空,空即是形體,形體與空不可分(註十
一),形體無異於空,空無異於形體。
(11)同樣,感受(受)、感覺(想)、意志(行)、意識(識)
(註十二)亦然,其自性亦空。
(12)舍利子,一切皆空(註十三),空無特性,無生,無妨礙,
無玷污,無可玷污,不滿不減(註十四)。
(13)舍利子,故空(註十五)中無形體,無受想行識,無眼,無
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註十六)。無形體,無聲,無香,
無味,無觸,無實質(註十七)。
(14)因無眼,即無欲望,以此推論,無欲望之意識。
(15)無無明(註十八),亦無克服無明;無老死,亦無克服老死
。
(16)同樣,無苦難(苦),無邪念(集),無寂滅(滅),無修
無證(道)(註十九),無智慧,亦無所得失(註二十)。
(17)舍利子,即使菩薩,亦無所得,依止般若波羅密多,心無阻
礙,因此,無有恐怖,超越錯誤,成功達到涅槃(註二十一)之境
。
(18)三世(註二十二)諸佛,亦依止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證得最
高,最淨、最完美之佛境(註二十三)。
般若波羅密多咒
(19)是故般若波羅密多咒是大神咒,大明咒,最高無上,能除一
切苦難,真實不虛,即說咒曰:
TADYATHA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SVA-HA
(註二十四)
爹雅他 蓋忒 蓋忒 派拉蓋忒 派拉僧蓋忒 菩提沙哈(註
二十五)。
(20)舍利子,菩薩應如是了解行深般若波羅密多。
佛陀贊成
(21)降伏者出定,並對觀世音說:「善哉!善哉!善哉!」
(22)贊成後又說:「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了解甚深般若波羅
密多,三世諸佛亦表贊同。」
(23)降伏者如是贊同觀世音菩薩後,所有天、人、修羅、空行等
,聞佛所說,皆大喜歡,信受奉行。
超越智慧大要終
註:
一、智慧是般若的譯義,但非六識之智慧,乃八識之智慧。入定才
能顯出八識之智識,入甚深之定中,才能離生死,到達彼岸。
二、不是降服他人,而是降服自己的心,就是自心明白。
三、人名,舍利之子,佛陀之著名弟子,即舍利弗也。
四、即是般若波羅密多。
五、入甚深之自性定中。
六、五蘊是形體(色),感受(受),感覺(想),意志(行),
意識(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
七、五蘊即是受想行識,包括物質精神。五蘊連同時間、空間,即
世間之一切幻象。自性即真空體性,又名真如。(打字者按:原文
註釋第一句似乎應為「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
八、深信般若波羅密多者。
九、五蘊與空不可分離,為一整體,不可分割。
十、形體包括色,色不能包括形體,氣體有體而無形,光電有形而
無體,均為形體。
十一、為一整體,不可分割。
十二、受想行識亦與空不可分,見註九。
十三、一切包括五蘊、時間、空間等。
十四、照梵文直譯:「一切皆空,無罪亦無罪,完美亦不完美。」
以下註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均係就自性立場而言。(打字者按
:原文註釋似乎應為「一切皆空,『有』罪亦無罪,完美亦不完美
。」)
十五、空指自性。
十六、指六根,自性示現之幻象,並不實存。
十七、指六塵,自性示現之幻象,並不實存。
十八、世間一切,皆自性示現,夢中一切,皆八識示現。人在夢中
執一切為真,醒來始知一切皆空。人生在世,如夢如幻,亦如是耳
。以世間立場觀之,人為無明所障,致有老死,然以自性立場觀之
,無無明,亦無老死,以及世間一切,皆幻象也。
十九、四諦亦空,參閱註十八。
二十、智慧得失亦空,參閱註十八。
二十一、涅槃之義,不是出離生死,滅身滅智,而是「體是無為,
如如不動,用則生滅,備諸功德。」換言之,即是將眾生妄念息掉
,反妄歸真,其識匯歸法界。涅槃有四種:
1.自性清淨涅槃:一切有情平等共有。
2.有餘依涅槃:生死因盡。
3.無餘依涅槃:生死果盡。
4.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住菩提。
二十二、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
二十三、佛境即正覺正偏知,梵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十四、讀者如不能念梵音藏音,此處之音譯,用英文拼音,當頗
可靠。藏文係從古梵文蛻化而來,其音讀與梵文絕少歧異。而英文
係拼音文字,可將藏音準確譯出,為中文所不及。
二十五、咒之中文譯音,無法正確,僅作參考。如讀者不能以英文
發音,可用國語發音,但切不可咬準。否則,更不似梵音矣。「忒
」字用上海語發音。GATE是梵音,英文之義是departed,中文之義
是「出發」、「離開」。全句中文音義是「即說咒曰:啊!菩提!
出發,出發,向彼岸出發,到達彼岸。」梵文與中文,文法絕對不
同,「菩提」一詞,在中文裡應放前面。金剛上師吳潤江開示,第
一個GATE係指我執,第二個GATE係指法執,即人法兩執,第三個
GATE係俱生我執,第四個GATE係俱生法執而言,義謂破除我執法執
及俱生我執法執,自度度他,度登彼岸,眾生度盡,圓滿菩提,修
行到此,才算達到最終目的。
----------------------------8<----------------------------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31.233.190 (01/15 18:27)
※ ilanese:轉錄至看板 Buddhism 01/24 21:17
--
古代譯師的《心經》版本,雖然文詞優美,但由於翻譯得不完
整或是文言文簡潔因素,往往看完後還是看不懂實際上《心經》所
要說明的是什麼?
上面這個版本是我覺得比較有趣又有內容的版本。(只是背誦
的話,不建議背誦這個版本就是了。)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8.91 (10/05 00:51)
推
05/09 00:45, , 1F
05/09 00:45, 1F
※ ilanese:轉錄至看板 Buddha 01/30 01:21
※ 編輯: ilanese (1.162.38.227), 01/30/2018 01:24:16
meditation 近期熱門文章
PTT體育區 即時熱門文章
93
224
62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