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Re: 《正解「格物致知」:儒、道、佛的뜠…

看板meditation (靜坐 - 冥想)作者時間14年前 (2010/05/30 00:16), 編輯推噓7(7014)
留言21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之前對於陽明先生格竹的"格",在格什麼不甚了解 我會想探討這些東西,是因為我對修行的最根本的追求仍覺得疑惑 儒家板的這篇回文解了我一些疑惑,很謝謝作者讓我轉來跟大家分享 現在雖有些了解,但還未覺得透徹,還未深入到我的骨子裡去 我想我應該還是會追求到我徹底了解為止吧 ※ [本文轉錄自 Confucianism 看板 #1B-p3Aww ] 作者: armida (東岐明) 看板: Confucianism 標題: Re: 《正解「格物致知」:儒、道、佛的會通基礎》(4) 時間: Tue May 25 10:07:01 2010 ※ 引述《yule1224 (想參加登山隊)》之銘言: : 這篇文章我看了兩次 : 恩 我還是有點不太懂 "格" : 當初王陽明格竹 他是怎麼格的 : 他是坐在那,一只看著竹子,把心放空,等著有一些靈感嗎 : 他在這之中是在追求什麼? : 在當時他的心理狀態是怎樣呢? 這篇文章是我在幾年前豁然開始了解時,所最先寫的文章,所以有所不足。 在後來我又寫的一系列《正觀中道》的文章亦有關連。 不妨您可以先讀《【書稿】正觀中道》的內容,可能會更容易了解。 以下我再說一些自己的看法。 王陽明年輕時格竹子,格到病倒,是因為當時他以為「格物致知」是要「即據外物而 求致道理」。所以將心放在身外物質境界上,而欲求理。就是將心神注意力放在外在 物質境界上,以為可以得到什麼道理。這不是用思維,而只是觀察,但卻沒有返觀自 心,只是投注於外在竹子物質現象上。後來他龍場一悟,發現其實「格物」並不是原 來年輕時所以為的這麼一回事,所以才談「心即理,致良知」。 : 所以說, 竹子這東西是王陽明內心所投射出來的東西,王陽明格這竹子,是希望 : 能了解到,去除思維對竹子概念,那這竹子會是什麼? 是這樣的嗎? : 所以說下面所說的感離,就是一種去除內心思維的活動嗎? 不是去除,因為若用去除,只是用「非竹子」取代「竹子」,卻還是迷陷其中。 在《正觀中道〈虛柔第三〉》中,我是用「超越」一詞來代表。 其實沒有脫離心的物,也沒有脫離物的心。 心是「能知」,物是「所知」,兩者同存。「能知」覺「所知」,「所知」顯「能知」。 然而你所認定的心物分界,是在於你自己內返觀照的深淺。 譬如你現在看著這些文字,這些文字形象是一般人所以為的外物境界。 一般人是將感受、思維、念頭等以為是內心境界。 可是內觀深者,不但觀察文字形象是外物,就連一切感受、思維、念頭等也是外物境界。 所以他觀察物象,不僅只有物質形象,還有相關的許多心靈變化。 他藉由修習內觀,逐漸感離原來凡俗的內心境界,而返守真心境界。 原來凡俗的內心境界,被他捨離而成為外物境界,這就是「格物」。 捨離凡俗的內心境界,而逐漸返守真心,這就是「致知」。 : 道家所說的遺物,又是要怎麼做的,要怎麼執行呢? 《【書稿】正觀中道》〈虛柔第三〉就是講道家老莊,其中即有談及遺物境界。 先看〈虛柔第三〉,會比較容易了解以下所述。 儒家中庸入門的功夫是觀照到心中一切心念情緒,了悟有個超然於思慮情欲的「中心」。 觀照深入到連「中心」也是被觀照的外物境界後,更進一步觀照到時空泡沫與覺知虛空。 觀照者真心守神於覺知虛空,覺知虛空照顯時空泡沫,照見時空泡沫中的萬物現象變化, 就是道家所謂「遺物」。「遺物」是用來形容覺知虛空之超脫於時空泡沫一切凡塵物象。 觀照了悟有個超然於思慮情欲的「中心」後,再返觀此「中心」,去找是什麼在觀這中心。 簡單說,就是去找真正在觀的是誰?是什麼? 找到覺知虛空,就是「道」的境界,正如老子所謂『道之為物,......』。 更進一步,找到什麼也找不到了,所謂「虛空粉碎」,就是趨向「解脫」了, 正如莊子〈齊物論〉所謂『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遺物」還執著有「物」可遺,真正解脫則無物可遺。 關於修行上更詳盡的解析,未來我會盡力寫在《正觀中道》的後面章節。 我說的不一定正確,只是目前個人見解。 您若還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找「梁乃崇」關於修行的文章,我受益於他的說教甚多。 雖然我不完全贊同他的觀點,但他是我在網上所見過在修行上說得最好的。 這是他一篇關於「開悟」的文章。 http://www.wretch.cc/blog/youngfamily/3456218 這是演講文集 http://www.101lge.idv.tw/0data/05.htm 這是機構網站 http://www.obf.org.tw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133.88

05/27 20:44,
恩 謝謝我有些了解了
05/27 20:44
-- 在陽明山的巨石上我向遠方的遊客吶喊: "這區是哪裡?".... "是金字塔".... "金字塔? 金字塔在哪?"...."就在你們的屁股下面" 囧 http://www.wretch.cc/blog/yule12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2.2.114 ※ 編輯: yule1224 來自: 114.32.2.114 (05/30 00:23)

05/30 00:22, , 1F
在我看法,這篇還是著相,竟然還去找真正在觀的是誰,看到
05/30 00:22, 1F

05/30 00:22, , 2F
這兒,我自己心中就立刻生出他後面說的「找不到」。 XD
05/30 00:22, 2F

05/30 00:24, , 3F
「能觀」與「所觀」兩元狀態,在靜坐中是能體會到的,這不
05/30 00:24, 3F

05/30 00:24, , 4F
會太難。
05/30 00:24, 4F
※ 編輯: yule1224 來自: 114.32.2.114 (05/30 00:25)

05/30 00:27, , 5F
以前有寫一篇關於靜坐能觀與所觀的問題,現在忘了是在那一
05/30 00:27, 5F

05/30 00:27, , 6F
篇了。
05/30 00:27, 6F

05/30 09:41, , 7F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說話謙虛點好些
05/30 09:41, 7F

05/30 09:46, , 8F
我覺得儒家與道家的哲學觀其實是有很大的不同 不該混
05/30 09:46, 8F

05/30 09:46, , 9F
為一談
05/30 09:46, 9F

05/30 18:18, , 10F
儒家的格物是不是真如文中的說法,恐怕也是個問題,畢竟幾
05/30 18:18, 10F

05/30 18:18, , 11F
近失傳了。
05/30 18:18, 11F

05/30 18:32, , 12F
這是以釋道角度 解讀儒家思想. 但是儒家基本是認為 天行健
05/30 18:32, 12F

05/30 18:34, , 13F
就是說認為自然的運作是有規範 原則. 而不是純唯心
05/30 18:34, 13F

05/30 18:40, , 14F
就算王陽明的"達至自心良知本體" 還是強調要去惡存善
05/30 18:40, 14F

05/30 18:44, , 15F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05/30 18:44, 15F

05/30 18:44, , 16F
。」
05/30 18:44, 16F

05/30 19:24, , 17F
「格物致知」在儒家本身也沒有一個定論,可參照維基百科的
05/30 19:24, 17F

05/30 19:24, , 18F
說法。
05/30 19:24, 18F

06/01 19:56, , 19F
你看吧 中國人宇宙論跟本體論混在一起
06/01 19:56, 19F

06/02 21:24, , 20F
思想學說如此博而大,何必專注於門戶之見?
06/02 21:24, 20F

06/02 21:25, , 21F
道,本由心證。
06/02 21:25, 21F
文章代碼(AID): #1C0JtuZ2 (meditation)
文章代碼(AID): #1C0JtuZ2 (meditation)